从《民生报》「民生剧评」(1997-2006)、《PAR表演艺术》杂志(1992年创刊,最初名为《表演艺术》,并于2002年成立网站),到国家文化艺术基金会「表演艺术评论台」(2011-)、台新银行文化艺术基金会「ARTalks」(2013-),台湾的表演艺术评论拥有专属栏位或平台,历经平面到网路媒体的转变,也呈现评论的另一世代、生态与风气。(注1)《PAR表演艺术》曾三度以专题形式讨论台湾的表演艺术评论,前两次分别于1998年6月的「评论艺术的艺术」、2002年10月的「十周年专题╱2002演评面面观」,最近则是第257期(2014年5月),时间点便落在「表演艺术评论人专案」的启动,面对到评论人才的培育、世代与风气的养成。以将近10年后的今日回看,到底是后继有成,还是让更多问题逐一现形?
:::
特别企画「评论艺术的艺术」,傅裕惠〈观「评」不语真君子?起手无「毁」大丈夫? 看台湾剧评界和创作者的相对关系〉,1998年6月号,第66期。(本刊资料室 提供)

特别企画 Feature 30th Anniversary 书写的力量 评论环境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