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袋戏发展初期的舞台,一种是用随身的扁担或戏笼,一种是木头雕刻的彩楼,但制作、搬运都相对不易,于是在日治时期,开始模仿中国戏班的戏台,将平面写实绘画布景的方式应用到布袋戏戏台。这种布景至今仍完全依靠手工彩绘,是布袋戏产业极为特殊却也重要的一环。本期「职人的图鉴」邀请李有明布景社负责人李有明,分享他30余年的绘制经验。
布景,现在仍用于布袋戏的外台演出,借此区隔出操偶师与观众、戏里与戏外的空间。若到中南部的路旁、庙埕等仍会大量看到这些色彩缤纷、斑斓,上头用萤光色绘制了龙柱、凤凰、狮、庙宇装饰等图案的布景,正上方会写著响亮的剧团名称,下方则是主演名字。鲜明且立体的字样与图案,仿佛会冲进所有人眼里。
目前全台的布景大多来自云林北港的李有明布景社。李有明,至今已绘制布景30多年。出身布袋戏团家庭的他,会开始彩绘布景是因为家里需求——「要用找不到人做,或是要等很久,所以就自己描绘了。」他笑说自己去拜师的过程很坎坷,先找了位师傅,跟在旁边学,但后来中国开放,两个月后,老师就去对岸了;所以,后来的李有明因为家里搬戏而对布景本就有概念、结构,于是靠著自己摸索,也画出兴趣。直到正式开设布景社,聘请一位从斗南过来的资深师傅,才与太太边接工作,边学习构图。
布景,是个客制化的手工产业。客户最基本的诉求是「尺寸」,因为布景作为舞台,需要依据每个人的身高来打造,尺寸并不固定;比较困难的地方则是要沟通「图案」,虽多从寺庙的图腾转移过来,但客户可能有各自喜好,而画图这件事情又很主观,彩绘者有自己的角度,也必须要让客户可以接受。「跟客户沟通是最困难的,因为他们不会画,是靠想像的。有时候这个地方不适合画一条龙,他就跟你说,我喜欢龙,帮我画龙在那个地方,问题是我们知道有那个局限存在,就觉得画起来不好看。」李有明接著说之前接过比较特别的委托,是要全部都画山水、或是天空,就是想跟其他人不一样;但是布景中间都得挖出空间,让偶可以演戏,其实没办法完成一幅完整的风景画,深度也很难表现,这也是他遇到比较困难的挑战。
职人:李有明
职业:布景彩绘师
简历:1967年生。出身于由祖父创立的南云阁布袋戏团,因家族需求开始绘制布景,并于云林北港创立李有明布景社。2016年,与布袋戏同业一同成立「台湾南北传统戏剧协会」,并担任首届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