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袋戏发展初期的舞台,一种是用随身的扁担或戏笼,一种是木头雕刻的彩楼,但制作、搬运都相对不易,于是在日治时期,开始模仿中国戏班的戏台,将平面写实绘画布景的方式应用到布袋戏戏台。这种布景至今仍完全依靠手工彩绘,是布袋戏产业极为特殊却也重要的一环。本期「职人的图鉴」邀请李有明布景社负责人李有明,分享他30余年的绘制经验。
布景,现在仍用于布袋戏的外台演出,借此区隔出操偶师与观众、戏里与戏外的空间。若到中南部的路旁、庙埕等仍会大量看到这些色彩缤纷、斑斓,上头用萤光色绘制了龙柱、凤凰、狮、庙宇装饰等图案的布景,正上方会写著响亮的剧团名称,下方则是主演名字。鲜明且立体的字样与图案,仿佛会冲进所有人眼里。
目前全台的布景大多来自云林北港的李有明布景社。李有明,至今已绘制布景30多年。出身布袋戏团家庭的他,会开始彩绘布景是因为家里需求——「要用找不到人做,或是要等很久,所以就自己描绘了。」他笑说自己去拜师的过程很坎坷,先找了位师傅,跟在旁边学,但后来中国开放,两个月后,老师就去对岸了;所以,后来的李有明因为家里搬戏而对布景本就有概念、结构,于是靠著自己摸索,也画出兴趣。直到正式开设布景社,聘请一位从斗南过来的资深师傅,才与太太边接工作,边学习构图。
布景,是个客制化的手工产业。客户最基本的诉求是「尺寸」,因为布景作为舞台,需要依据每个人的身高来打造,尺寸并不固定;比较困难的地方则是要沟通「图案」,虽多从寺庙的图腾转移过来,但客户可能有各自喜好,而画图这件事情又很主观,彩绘者有自己的角度,也必须要让客户可以接受。「跟客户沟通是最困难的,因为他们不会画,是靠想像的。有时候这个地方不适合画一条龙,他就跟你说,我喜欢龙,帮我画龙在那个地方,问题是我们知道有那个局限存在,就觉得画起来不好看。」李有明接著说之前接过比较特别的委托,是要全部都画山水、或是天空,就是想跟其他人不一样;但是布景中间都得挖出空间,让偶可以演戏,其实没办法完成一幅完整的风景画,深度也很难表现,这也是他遇到比较困难的挑战。

「刚开始时,因为需要赚钱才画这个,因为布景都是手工的,订制一个需要很久的时间。年轻的时候其实没想过比较喜欢演戏、还是画画,就觉得这个好像很抢手,所以做这个应该不错。」回想起20岁出头的自己,李有明说得谦虚,但若仅是如此绝不可能支撑30多年,也不可能逐渐发展出风格,以及改变过去做法。像是他绘制的线条会比较粗,用来展现力道;也将构图的炭笔改为粉笔,虽然会比较不清楚,但修改不会那么明显,借此增加美感。
与客户沟通,用木材订制框架,再用布撑起,并于上头构图、上底色,等前一种颜色乾后,再一层一层叠上去,平均得上色4至5层;因此,一个布景完成大概需要7到10天,也得看天吃饭(所以现场也有用吹风机加速乾燥)。李有明说,天气好,画起来比较漂亮,色泽与质感会有差别;但因为布景多用萤光色,也怕热,温度过高容易褪色,并不能长时间曝晒。
布景这个产业,仍是供不应求的。主因是制作本身耗时、繁复,并且得忍受颜料脏污、长期蹲姿的工作环境,导致供应链的极度失衡。「也有人想要来学,可是没兴趣的话是很难持续的。」已经教过很多学生的李有明,起身准备赶著下一个得交件的布景。虽然布景彩绘不完全是夕阳产业,但如何延续又是另一个更大的难事。
* 特别感谢 长义阁掌中剧团 黄锦章
职人:李有明
职业:布景彩绘师
简历:1967年生。出身于由祖父创立的南云阁布袋戏团,因家族需求开始绘制布景,并于云林北港创立李有明布景社。2016年,与布袋戏同业一同成立「台湾南北传统戏剧协会」,并担任首届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