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布袋戲

相關文章 35 篇
  • 楊輝與汪兆謙
    跨界對談

    楊輝 X 汪兆謙 大鬧殿堂的行前宣告

    《十日談》(Decameron)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作家喬萬尼.薄伽丘(Giovanni Boccaccio)的寫實主義短篇小說集。說的是,1348年的一場瘟疫讓一群年輕男女躲避到佛羅倫斯郊外山上的園林別墅,每人每天講一個冒險故事、或是色情笑話等來放鬆心情,而這10天裡100則葷素不忌的故事,就是《十日談》的內容。 數百年後的今天,有群人躲進台灣南部的「釣蝦場」,於是《釣蝦場的十日談》就在這個新的(後)疫情時代裡誕生了! COVID-19與黑死病,義大利佛羅倫斯與台灣嘉義,薄伽丘與阮劇團,是跨時空與跨文化的對照;人戲與偶戲╱布袋戲,傳統戲曲與現代劇場,則在不同領域、世代的創作者手中,找尋著交會的位置。傳統布袋戲出身、卻在歐陸與當代劇場合作的國際偶戲大師楊輝,以及回到嘉義創團、決定用「鄉村包圍城市」的阮劇團創辦人汪兆謙,要用不登大雅之堂的故事、接地氣的通俗語言,闖進戲劇的殿堂這是他們即將行動的預告宣言!

    文字|吳岳霖
    第345期 / 2022年03月號
  • 布袋戲班把這段時期視為「充電期」,持續精進手上技藝。
    特別企畫(三) Feature

    拚搏!!在虛擬的野台 「沒有野台戲的戲班」的生存之道

    在三級警戒下、無法作戲的日子裡,傳統戲曲團隊是如何探索生存之路,或找到另一個表演舞台?他們或在困境中持續充電,或跟上數位潮流,將YouTube頻道轉換成線上舞台,或透過Podcast頻道與戲迷分享,甚至借用「堂會戲」概念,在頻道中提供「打賞」機制,讓演員增加額外收入也與粉絲互動沉潛中發展新技能,等待回歸野台的那一日到來

    文字|吳岳霖
    第340期 / 2021年07月號
  • 看戲的觀眾,是神?是鬼?
    劇場ㄟ冷知識

    掌中戲班的神鬼禁忌與解方

    傳統戲曲的功能與展演場域,在時間推移間因庶民生活、傳播媒體而變化,但戲班仍保留世代相傳的規則。這些禁忌以及解方,隨記憶與技藝於父子、師徒等關係裡一起被傳承;進入現代劇場後,產生另種對應方式這些時有彈性、時有些不合時宜的準則,同時有血緣、生命承繼的意義。 本期的〈劇場ㄟ冷知識〉邀請於嘉義創團超過75年、長義閣掌中劇團第三代傳人、製作人黃錦章解說,以他父親留下的那句「只要有廟(有神、有鬼),就會有戲可以演」,作為這些代代相傳的禁忌與解方最好的註腳。

    文字|吳岳霖、奧斯卡
    第339期 / 2021年05月號
  • 經歷野台、戲園、影視等展演場域後,如果現代劇場作為一種必然,掌中戲如何因應?圖為雲林五洲小桃源掌中劇團演出現場。
    焦點專題(二) Focus

    順勢,或逆流——濁水溪以南的掌中家族

    1750年代,布袋戲隨著大量閩南移民進入台灣,很快地,成為台灣傳統戲曲最蓬勃的一種;除穩固於宗教信仰、家族社群與文化價值的維繫,也與台灣的媒體演進有密切連結,如黃俊雄將「金光戲」搬上電視,從雲州大儒俠到其子的「霹靂布袋戲」,更成立獨立電視台「霹靂衛星電視台」,跨越同人誌、電影、錄影帶、VCD、DVD等。於是,掌中戲開枝散葉,包含亦宛然、五洲園等體系,亦是台灣傳統藝術中成團數量最高的劇種。 但是,經歷野台、戲園、影視等展演場域後,如果現代劇場作為一種必然,掌中戲如何因應?此外,掌中戲最興盛的中南部(布袋戲團數量約占全台四成以上)又怎麼重新建構生態?這背後被提出的第一個問題是:為什麼我們得討論濁水溪以南的掌中家族?

    文字|吳岳霖
    第338期 / 2021年03月號
  • 金鷹閣第三代團長陳皇寶。
    焦點專題(二) Focus

    站穩傳統面對科技 另闢當代蹊徑 金鷹閣電視木偶劇團陳皇寶、雲林五洲小桃源掌中劇團陳文哲

    以民戲為主要市場的掌中劇團,面對現代劇場的衝擊,坦言「推票壓力很大」,特別是如何吸引已習慣在廟會看戲的民眾。於是,形式、題材等的推陳出新,成為掌中劇團的課題。位於高雄的金鷹閣電視木偶劇團,以電視木偶結合3D投影技術,打造視覺體驗;而在布袋戲重鎮雲林的雲林五洲小桃源掌中劇團,則以傳統技藝為基礎,找尋創新的藝術性。

    文字|游富凱、吳岳霖、藏冷浪
    第338期 / 2021年03月號
  • 在劇場排練演出的李京曄。
    焦點專題(二) Focus

    無懼改變 為掌中戲找到更多觀眾 真雲林閣掌中劇團李京曄

    真雲林閣近年作品多從經典改編,包含《李爾王》、《竇娥冤》與《哈姆雷特》等,所思考的是,怎麼改變布袋戲說故事的方式;以及,怎麼把過去的好東西(包含布袋戲、經典故事)用現代人能理解的方法演出。同時,李京曄也持續找尋不同領域能合作的夥伴,而這其實是掌中劇團從「個人全能」到「專業分工」的陣痛期但他充滿希望,在「苦求人才」下不畏懼任何接受改變的契機。

    文字|吳岳霖
    第338期 / 2021年03月號
  • 義興閣掌中劇團第四代團長王凱生。
    焦點專題(二) Focus

    前往自己開創的未來式 義興閣掌中劇團王凱生、長義閣掌中劇團凌名良與高鳴緯

    台灣傳統布袋戲班大多是家族經營,然而面對現下生態,不再只是單純的接班,或傳承、或轉型都是課題。在嘉義,有兩個創立70年左右的掌中劇團義興閣掌中劇團(1953-)、長義閣掌中劇團(1945-),主要演出者已逐步交棒,包含30出頭的王凱生(1989-)與高鳴緯(1989-)、尚未而立的凌名良(1995-)。從他們透亮的眼眸,是否可以看到將至的掌中戲未來?

    文字|吳岳霖、游富凱、林韶安
    第338期 / 2021年03月號
  • 陳錫煌
    藝號人物 People

    掌中戲藝師陳錫煌 「二手王」的一等布袋戲傳承

    八月廿日,九十歲的陳錫煌獲頒第卅九屆的「行政院文化獎」,對一生奉獻給掌中戲、晚年專注傳承的他,又是一項無庸置疑的肯定。身兼「重要傳統藝術布袋戲類保存者」與「古典布袋戲偶衣飾盔帽道具製作技術保存者」,陳錫煌是全國唯一雙項目無形文化資產保存的藝師,年輕時在「請尫仔」與頭戴衣飾道具兵器的製作上展現了過人的細心與天分,使他獲得「二手王」的名號,而他這些隱默自修出的能力,雖非爆炸式的眩目,在大師逝去繁華不再的傳習年代,卻很有意思地滿足了時代的需求。

    文字|劉秀庭、張震洲
    第333期 / 2020年09月號
  • 文字報導與表演藝術評論人,戲棚下徛厚久,淡薄來講普通人的故事。
    蜉蝣ㄘㄗ

    向北的薰煙

    有次在松山車站廣場,古冊戲的齣頭,暗濛濛幾十個觀眾而已,兩個男人走到棚腳,聽了兩三分鐘,互相聊起來說,「差去了」,相偕走了。這種厲害的觀眾在外台戲常見,三言兩語就知台上的戲齣與角色,算是行家。如今專演傳統戲的職業布袋戲班幾乎沒了,最多只剩文化單位邀請演出。一個世代接續一個世代,永遠都有「傷慢」的遺憾,如果不要殘留虛有其表的傳統,認真來看,還是得把主演身口合一的絕活喚起,哪怕聽不懂,也得硬聽。

    文字|紀慧玲
    第331期 / 2020年07月號
  • 楊輝在《邊界》排練現場。
    戲劇

    翻飛戲偶演繹漂移人生 楊輝《邊界》 戰爭下的小人物悲歌

    自中國出走落腳歐陸的偶戲創作者楊輝,作品中總是不離「漂移」與「尋根」的母題,《操偶師的故事》、《牛仔褲》皆然;新作《邊界》述說台籍日本兵與歐陸難民的故事,依然不離此題,但格局更開闊。楊輝這次與台灣團隊合作,讓布袋戲、手套偶、懸絲偶和光影,在三層帷幕的舞台中交相運用,如同電影運鏡,流離的小人物悲歌,如是翻飛掌上

    文字|廖俊逞、國家兩廳院
    第279期 / 2016年03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即將上場

    黃俊雄布袋戲

    黃俊雄承襲其父──國寶級布袋戲師父黃海岱──在編劇、口白及演出的藝術風格外,另外加入許多創新,他將戲偶由原本的掌中戲尺寸加大,此次舞台版演出便搬演四尺六的大型戲偶,並在戲偶內部裝設機關,表現各式表情和細微的肢體動作。 在音樂方面,此次演出將以流行音樂取代傳統的鑼鼓點及南管、北管,並運用現代的音效;而人物造型一改過去古代裝扮較具現代感。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82期 / 1999年10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即將上場

    傳統戲曲的關懷己卯年台北上元燈戲活動

    台北燈會歷年來都吸引了百萬人潮,已經成爲知名的台灣民俗活動。今年台北燈會即將邁入第十年了,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首度擴大舉辦「傳統戲曲的關懷己卯年台北上元燈戲活動」,演出以傳統戲曲爲主,節目包括有北管、南管、歌仔戲、崑曲、京劇、傀儡戲、燈影戲、布袋戲等劇種及台灣說唱(唸歌仔)、台語相聲(答嘴鼓)、曲藝、客家八音等流行於台灣地區的傳統戲曲及講唱藝術,內容則以應節的吉慶燈戲爲主。三月二日元宵節當天於下午三時半提早開鑼外,其餘三晚都是在晚上六時到十一時演出,全部節目共計二十場次,參加團體包括:國立國光劇團、漢唐樂府、華洲園皮影戲團、復興閣皮影戲劇團、阿蓮錦飛鳳傀儡戲團、苗栗陳家班北管八音團、員林大台員劉祥瑞掌中劇團、台北曲藝團、薪傳歌仔戲團、黃香蓮歌仔戲團等。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75期 / 1999年03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其他分類

    榮銜應給老藝師,傳承交給中生代

    98年度傳統藝術及民俗「保存者/保存團體」名單出爐!文建會於三月三日正式指定歌仔戲第一苦旦廖瓊枝、盲人彈唱藝師楊秀卿、布袋戲大師李天祿之子陳錫煌為國家重要傳統藝術保存者,地位如同日本的「人間國寶」,未來將編列預算協助其薪傳技藝。而漢陽北管劇團被指定為北管戲曲類保存團體,梨春園北管樂團被指定為音樂類保存團體,台南縣西港刈香則被指定為國家重要民俗。 過去教育部舉辦過「民族藝術薪傳獎」及遴選「重要民族藝術藝師」,但皆為榮銜,第一屆民族藝師曾進行過薪傳並領過每月五萬元薪水,一年後不了了之。這是文建會在新版文資法通過後,首度指定的重要傳統藝術保存者及保存團體,其辦法參考了日、韓等國的「人間國寶」制度。台灣版「人間國寶」,是先由縣市政府登錄重要無形文化財的保存者,再提報文建會審議。獲選者,將由藝師及傳統藝術團體自行招募從業人員的優秀藝生,提供習藝學費,培養未來藝師文建會傾向比照大學教師給鐘點費,每月大約可領四萬元台幣。

    文字|林谷芳、周倩漪
    第196期 / 2009年04月號
  • 林文中《海》
    回想與回響 Echo

    一場光潔姣美的舞宴

    「組合語言舞團」二○○八年十五週年的公演,以「日光玉」為主題謹慎地從舊作中選出兩支舞作重製與一支新舞作的方式,匯聚組合成清新雅緻的經典製作。這三支舞作分別是藝術總監楊桂娟及姚淑芬、林文中等不同世代、不同思維的編舞家,共同以不落幕的日光精神,共振出一場光潔姣美的舞宴。

    文字|林尚義、陳長志
    第194期 / 2009年02月號
  • 《掌中芭蕾》的演出結合舞蹈、掌中戲、故事劇場、Cosplay(角色扮演)、裝置展等元素。
    即將上場 Preview

    老演師操偶、Cosplay與舞者環繞 《掌中芭蕾》 布袋戲與芭蕾共舞前衛

    結合舞蹈、掌中戲、故事劇場、Cosplay(角色扮演)、裝置展等元素,極至體能舞蹈團特邀「五洲園掌中劇團」團長、國寶大師黃海岱長孫黃文郎操偶唸唱,將台灣民間廟口文化融入舞蹈劇情,在《掌中芭蕾》中幻化前衛的傳統風貌。

    文字|周倩漪
    第191期 / 2008年11月號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真正的「台灣國寶」! 古典掌中戲,誰是接班人?

    堅守傳統本位的古典掌中戲,雖然是台灣文化的重要資產,但在傳承的路上,卻是風雨飄搖步履蹣跚。外台演出市場的萎縮,首先衝擊到的就是演師的養成,少了鍛鍊的機會,技藝的成熟更為不易。誰能來接班,傳承台灣的國寶藝術?文化當局怎能不深思!

    文字|廖俊逞、張鎧乙
    第191期 / 2008年11月號
  • 鄭嘉音與姜富琴的《戲海女神龍》,故事從阿美阿媽的戲偶說起。
    特別企畫(三) Feature

    他們的瘋狂 布袋戲江湖的柔性騷動—女頭手江賜美

    她是台灣空前,大有可能絕後的布袋戲女演師江賜美。歷經半世紀的演藝生涯,由外台廟戲、內台戲園戲到巡迴夜市賣藥......見證著台灣近代布袋戲的興衰起伏。她的瘋狂是「奇」和「特異」,更是在布袋戲全是男人天下的江湖,拼出女演師的一片天。

    文字|鄭嘉音、姜富琴、廖俊逞、陳建仲
    第153期 / 2005年09月號
  • 布袋戲偶跨出了彩樓,幻成了舞者。
    戲曲

    戲偶幻化舞者,演出內心世界 《驚見虹霓關》的跨界布袋戲

    這次的《驚見虹霓關》,是由「亦宛然掌中劇團」與「白舞寺當代舞團」合作演出,布袋戲偶與真人同台,再加上現代舞台設計與燈光。布袋戲偶跨出彩樓,幻成了舞者戲偶的喜怒哀樂,轉成了舞者的情愫起伏,牽動觀眾的心弦。

    文字|田國平
    第146期 / 2005年02月號
  • PAR表演藝術
    特別企畫 Feature

    升溫中的混血活力

    台灣外籍聯姻的普遍,正在改變新的人口結構與文化面貌。而隨著兩岸的文化交流,也將有越來越多的華人藝術家,在藝術的國度裡創造不可限量的結合潛能,我們是不是已能接受「混種」與「移民」,在未來的台灣藝術發展上將是新競爭力的重要基因?

    文字|盧健英
    第142期 / 2004年10月號
  • 大稻埕偶戲館為《您是我媽媽》根據主演伍珊珊(左)設計的偶頭。
    複合風

    人偶同台,布袋戲新挑戰 大稻埕偶戲館《您是我媽媽》與亦宛然《驚見紅泥關》

    為了創造更迷人的表演,大稻埕偶戲館和亦宛然掌中劇團都做了許多實驗。今年亦宛然再次結合白舞寺舞團發表《驚見紅泥關》,大稻埕偶戲館則要在母親節前後推出《您是我媽媽》。兩個戲各有不同目標,不過有個共通處是「人偶同台」。

    文字|施如芳
    第135期 / 2004年03月號
12下一頁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