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鸣:找寻自己(与作品)扮演的角色
如果「矛盾」是来自彼此断裂的状态,那么「共鸣」是为了串起连结。
Jaha Koo的《悲剧三部曲》,从《你卷(剪)舌了吗?》的英语焦虑、《电子锅》闷煮的高压社会,到《韩国西方剧场史》直指更庞大的殖民经验,剧中不乏四海皆有感的全球经济、东亚共享的近代殖民(或被殖民)与更特定的韩国脉络,如韩战、1997年金融风暴与破产危机,以及乡野流传的民俗神怪。
Jaha Koo在创作之初,便已预先设想背景不一的观众族群,一方面要放入足够资讯说明,又要拿捏平衡,让资讯融入剧场语汇与叙事逻辑。从2015年的首部曲至今,总是能让各地观众带入自身所处的社会情境,比如某次《电子锅》来到雅典演出,同被国际货币基金(IMF)决定命运的希腊观众,也深受触动。(注1)
对于台湾观众来说,又是另一种错综复杂的感受。台湾与韩国命运共同体般的历史连结、相似的社会结构,甚至是剧中作为隐喻的米饭文化,已无需多言。我好奇问Jaha Koo,在资本主义全球化与殖民现代化之外,他又是如何看待深刻影响东亚的儒家思想呢?强调伦常、辈分,抗拒个人主义的齐一式价值观,是否让这一切变本加厉?「所以我才不说自己是导演。」Jaha Koo说。继承西方剧场体系的「导演」职位,结合韩国本身的儒家社会阶级,因而隐含某种之于性别、辈分的权力关系。对Jaha Koo而言,他充分理解自身在体制社会的限制与优势:前者像是他一直要等到在欧洲有点成绩,才受到韩国剧场圈的关注,「不然之前谁会对一个还是学生的创作者感兴趣?」,而后者则如他身为异性恋男性的父权红利。
无论是剧场体制或外部社会,全都共同承担著资本主义受到儒家思想推波助澜而形成的南韩版「超级资本主义」(注2)。「或许我这么说有点愤世嫉俗(cynical),但我认为儒家思想上对下的阶级概念,和资本主义是一拍即合的,让资本主义运作更有效率。」Jaha Koo说,「再加上就算韩国社会开放了,集体潜意识依然承袭过去的独裁记忆,比如我总是清楚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有话语权,什么时候该闭嘴。」也因此,Jaha Koo并不想在创作中复制同样的结构,试图以另一种剧场形式、工作模式与合作关系,找到自己该扮演的角色。
重整:重新书写自身历史与位置
然而东方与西方,是否真能一刀切?《悲剧三部曲》反思殖民,却有著颇具西方渊源的剧名——「The Hamartia Trilogy」。「Harmatia」一字出自亚里斯多德《诗学》,意指性格原有的缺陷如何影响命运,Jaha Koo则借此在作品中探讨韩国社会的过去,如何影响现在与未来。矛盾吗?倒也不尽然。「欧洲人常常会认为我必须要『百分之百的韩国』,但什么叫『百分之百』?不同时代所经历的不同文化,比如美国势力与美国文化、从韩国开放前就已私下流通的日本漫画(注3)、年轻世代的当代体验,都形塑了所谓『身分』这件事。」Jaha Koo强调:「我的创作有来自韩国的脉络,自然也有其他文化的影响」。
《悲剧三部曲》以《韩国西方剧场史》作结,正是以此重整时间轴,试图将过去与未来再次串联。
Jaha Koo回忆起大学时除了艺术学院,还另外有传统学院,里面同样音乐、舞蹈、戏剧样样具备,但就像是博物馆文物一样的保存。始终对这种「断裂」感到不解的Jaha Koo,有感于「日本殖民时,发明了『传统』这个字,借此和『现代』相对,还有优劣之分;但事实上,真正的现代化必须是内部自发的启蒙,而非强迫接受外来价值。」他接著说:「用我们自己的生活方式,跟著时代往前走,这才是最重要的。」
到那时,或许我们都能重写自己的历史,找到自己的位置,或其他种种。
注:
- 〈Talking rice cookers, accidental explosions: how do you capture austerity on stage?〉,Andrew P Street,《卫报》,2019/10/23。
- Jaha Koo另补充韩国的儒家思想,历经朝鲜王朝、日本殖民、南韩独裁政权与90年代的金融危机,而逐渐巩固成为某种军国主义式的保守体系,强化阶级剥削,更在独裁者、财阀与政治人物身上表露无疑。
- Jaha Koo解释韩国政府直到90年代才终止对日本流行文化的禁令,然私底下大家还是都偷偷在看日本动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