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韓國

相關文章 11 篇
  • 「藝術加油!東京計畫」中的影片募集網頁。
    焦點專題(三) Focus

    疫後新常態,探索劇場新形式?(二)

    在歷經封城、解封的反覆歷程下,向來以現場性為主要特色的劇場演出,也必須在限制下殺出血路,於是無接觸的線上展演,也成為劇場創作者不能不思考的選項。文化部在日前推出「藝FUN線上舞臺計畫」,透過示範演出及公開徵件,推動售票型的線上演出,期盼在疫情時期與藝文團隊共同發展多元展演模式,也鼓勵創作者思考線上展演的創作可能。而在其他國家,又是如何透過資源挹注協助劇場工作者發展線上展演呢?讓我們透過海外作者,來分享第一線的觀察

    文字|新田幸生、許景涵
    官網限定報導  2021/08/10
  • 新加坡5月16日起實施高警戒解封第二階段措施,直接受影響的就是新加坡國際藝術節,圖為藝術節宣傳地景。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疫情起伏之間 各國劇場如何「開門」?(三)

    本專題在策劃之初,台灣本土疫情突然爆發,劇場再度關門,彼時歐美正逐步解封,劇場也陸續開門營運,未料疫情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現在各國疫情又因Delta病毒再度升溫,劇場的重啟再添變數就讓我們邀請旅居各國的藝文╱劇場工作者,為讀者提供第一線的觀察,看看各地劇場如何面對這樣起伏變動、滾動調整

    文字|梁海彬、許景涵、新田幸生
    官網限定報導  2021/08/06
  • 「正宗元祖K-POP之夜」現場。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悠遊形式邊緣 穿梭框架內外

    在「門外漢」系列中,這個詞被重新定義,「門」既是入口也是出口,而在門口迎接觀眾的「門外漢」,全是累積多年功夫、自在穿梭於各種藝術類型與場景的跨界好手。今年的「門外漢」系列由三個編制、風格、表演形式各異的組合輪番上陣。透過傳統與當代音樂、板索里說唱與電影等跨界合作,為觀眾打開通往古今的藝術之門,這些遊走形式邊緣的表演藝術工作者,為當代韓國表演藝術帶來革新的面貌。

    文字|許景涵
    第326期 / 2020年02月號
  • 2019統營國際音樂節的主視覺,寫著這次的主題「命運」(Destiny)。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當音樂節作為恆久的紀念式

    創立於二○○二年的「統營國際音樂節」,是為了紀念出生於此地的作曲家尹伊桑而設,在德國歌德學院的支持下,音樂節結合國際大賽、學院樂團、推廣教育、青年作曲家培育計畫等,成功打造出亞洲最重要的當代音樂重鎮。今年音樂節的主題是「命運」,以尹伊桑、兩位駐節作曲家為經、管絃樂團、室內樂、獨奏獨唱等為緯,再置入韓國音樂家與外籍音樂家的各種組合,交織成極為多元的音樂節節目。

    文字|林芳宜
    第318期 / 2019年06月號
  • PAR表演藝術
    CD小舖

    歲月的表情,薩克斯風低吟

    尋找知音,就一位欣賞者而言並不容易;以創作者角度來看,似乎也有類似的情形。還記得剛開始毫無忌諱聆聽各種音樂時,就像手上只有一個球拍,但迎面而來的球卻不停地出現,稍有空檔幾乎就會被球不經意擊中,那樣地刺激有趣。等到熟練球技之後,有時候竟然發現原本的喜悅憧憬已不再。這是快樂已經沈澱,或者根本沒有找到知音?我寧可相信所有的快樂已經圍繞在周圍,只是太親近反而忘記了原來的面貌。 欣賞音樂或任何創作藝術,就像對待朋友一樣,從初識到了解的過程最具有意味深長的體會。低音薩克斯風手傑瑞.莫勒根(Gerry Mulligan)在樂界的演奏錄音幾乎可以成爲不少典範,然而他沈穩不誇張的風格似乎只有表情的呈現不同,慢條斯理的陳述作風就像自己反觀內省時才聽得見的喃喃自語。曾經風光的歲月並不是傑瑞所眷戀的,因爲他深信能夠欣賞這種音樂的人自然會與他的樂聲親近。 Lonesome Boulevard專輯發行於一九九〇年。這張專輯仍是傑瑞最著名的四重奏組合,但是往日他以不用鋼琴手的方式處理Cool Jazz而蔚爲獨家風格的編組,在這裡卻出現了Bill Char-lap這位鋼琴手。回顧六〇年代末期,傑瑞參與鋼琴手Dave Brubeck的四重奏樂團一起巡迴表演時,就曾經引起許多人爭議這個問題。但是若仔細觀察傑瑞的表演錄音,應該會更明瞭他是位懂得適時進退的樂手。說更明白一點,在加入Dave Brubeck樂團期間,他的表現就是伴奏樂手。主從角色的風采因人而異,但是不同組合的演出更能呈現爵士樂的迷人特質。 在Lonesome Boulevard專輯當中,幾位樂手與傑瑞爲當時的固定組合,演奏默契相當好。這時期傑瑞已年逾六十,專輯中除了Dave Amram的Splendor In The Grass外都是傑瑞的新作。一開始的Rico Apollo帶有明朗快活的節奏,與大部份傑瑞的四重奏作品相比較,這是相當特別的一首。因爲除了在一九五二年之前他在紐約期間,這種Bebop意味的演奏是很難從傑瑞的演奏中聽到。不過整個音樂進行,卻也像是把Cool Jazz的演奏速度加快一點的感覺。或許對他而言,年輕的日子仍是値得回味的。 另一首在形式上與Rico Apollo正好相對應的長篇演奏Curtains,傑瑞卻放慢速度讓鋼琴與他的薩克斯風吹奏相輝

    文字|傅慶堂
    第28期 / 1995年02月號
  • 環球芭蕾舞蹈團演出芭蕾名作《天鵝湖》。
    即將上場

    環球芭蕾舞蹈團《天鵝湖》

    來自韓國的環球芭蕾舞蹈團(Universal Ballet Company)將來台巡迴演出全版芭蕾名劇《天鵝湖》。該團創立於一九八四年,舞團的五十六位團員來自八個不同的國家乃出自其創辦人──統一敎會創始人文鮮明牧師伉儷的理念,認爲舞蹈是全球性的藝術。該團成立十年來,於韓國及海外巡演了六百多場。 這次來台演出的芭蕾舞劇《天鵝湖》,是俄國古典芭蕾中最具代表的作品,且已有一百年以上的演出歷史,由柴可夫斯基作曲,佩帝巴(Petipa)與伊凡諾夫(Ivanov)編舞,同時也是芭蕾舞者舞蹈生涯中所嚮往演出的劇目。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36期 / 1995年10月號
  • PAR表演藝術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回首大師路及其他

    時間過的好快,轉眼姚一葦老師離開已經十年了。有幸的我曾在老師任教的最後幾年,上過他的課,得以親睹大師的丰采與教誨,現在回想起來,仍然是受益良多。若是沒有他一生秉持著「俯首甘為孺子牛」的默默耕耘,我真難以想像,近年來生氣蓬勃的台灣劇場界,會是個什麼景況。 現 在許多年輕的劇場工作者也許對姚老師並不熟悉,但是只要綜觀現在台灣劇場創作與教育的中堅分子,多少都受過老師的照顧與教導,就可以了解到他的重要。例 如:金士傑、李國修、劉靜敏、馬汀尼、蔡明亮等,都是由當年由姚老師所主持的實驗劇展所發掘;而他創辦的國立藝術學院(今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更 是造就了台灣時下許多傑出的劇場藝術家與劇團。 雖然現在這位身兼劇作家、評論家及教育家於一身的台灣現代劇場的領航者,已經不在我 們身邊,可是他的創作與精神,卻仍然令我們感佩。記得老師曾經說過,他最喜歡的頭銜是「劇作家」,所以我們本期也特別邀請到曾被老師教導、並曾與他一起合 作創作過的臺北藝術大學戲劇系系主任洪祖玲老師,以專文帶我們一窺大師的劇作與時代的關係,讓讀者更了解大師創作的心路歷程與其作品的意義。 此外,在本期【國際藝識】單元,除了有鮮為國人瞭解的神祕國度「以色列」的表演藝術現況報導,帶領讀者共遊這個在中東嚴峻的戰火下,依然熱情的藝術之都「台拉維夫」外,還有一個非常值得深入探討的話題,那就是〈國際樂壇.「韓流」音揚-全球古典音樂市場的韓國啟示錄〉。該文中,除了就各項數字分析韓國古典音樂在世界古典樂界異軍突起的原因,也帶讀者看到了韓國的政府與人民對本籍音樂家的支持。看來日後不但是韓國的三星、LG等電子產品在全球的市佔率會越來越高,就連藝術市場,也難逃「韓流」威脅的命運。「他山之石,可以攻錯」,這個課題也非常值得頂著MIT(made in Taiwan)光環的表演藝術界、政府與人民,認真省思台灣在全球文化的未來發展與定位。

    文字|黎家齊
    第173期 / 2007年05月號
  • 鄭京和
    國際藝識International Vision

    國際樂壇 「韓流」音揚

    市場上習以「韓流」、「日本風」、「中國熱」形容亞洲三國文化崛起的狀態,「流行」本該有退燒的時候,但是四十年來韓國不缺揚名全球的音樂家,「韓流」儼然成為一股堅不可破的「勢力」,勢力背後支撐的主力不是韓國的文化、經濟而是民族主義。

    文字|林采韻
    第173期 / 2007年05月號
  • 《春香傳》以平劇手法演出韓國古典故事。
    即將上場 Preview

    韓國的鶯鶯與張生 略述《春香傳》

    《西廂記》是我國小說的奇書,可以想像《春香傳》在韓國文學占有何種地位及如何的流傳了。

    文字|王士儀
    第2期 / 1992年12月號
  • 《處容舞》的舞者戴著大型面具,動作強而有力。
    韓國舞

    從泡菜、烤肉到人蔘湯 韓國舞蹈盛饌任您享用

    傳統宮廷舞、古代儀式舞、面具舞劇、農樂,到二十世紀從傳統出發的新作今日的「韓國舞」琳琅滿目,正如一場豐富的盛宴。但無論是古老的或新編的,其共同特色是:都具有韓國文化的根源。

    文字|茱蒂.凡.賽爾、趙綺芳、陳玉秀
    第43期 / 1996年05月號
  • 劇中的女性全著韓國傳統淑女裝,閨秀如此,藝伎亦如此,似欠考慮。
    演出評論 Review

    才子佳人總關情

    《春香傳》雖是來自韓國的民間愛情故事,然其故事情節人物完全雷同於中國歷來的才子佳人故事,其中歷歷可見《西廂記》、《牆頭馬上》、《何文秀私訪》、《玉堂春》等科舉時代典型劇碼的影子。

    文字|李殿魁
    第5期 / 1993年03月號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特別企畫 Feature

    身障音樂家,後來怎麼了?

  • 焦點專題 Focus

    李羿璇:「希望每一次都是從零開始。」

  • 戲劇

    《和合夢》 以沉浸式展演回應酷兒想像

  • 澳門

    劇評人票選出兩檔回響兩極的年度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