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5/23~24 19:30
2025/5/24~25 14:30
台北 国家两厅院实验剧场
2025/6/5~7 19:30
2025/6/7~8 14:30
台北 华山1914文创园区东3B馆乌梅剧院
廖原庆的身分是多样的,就如我们熟悉「部分的他」是一位演员,得扮演不同角色。
他与梁皓岚主持的Podcast节目「善岚庆女」已迈入第6季,有不同领域的听众因声音认识这名剧场演员。近期作品《上梁_下工后的修罗场》(后简称《上梁》),他同时是编剧与演员;不过,编导经验其实来得更早,是娩娩工作室《米蒂亚:一则台湾新闻》,而这更源于他的另一个身分——高中表演艺术老师,因为此作最初是他协助学生创作的。此时的廖原庆,又指了指挂在墙上、即将演出的《骚动之川》海报,笑说主视觉是由他设计的。
这些事情多半环绕著「剧场」,所以廖原庆说他从研究所开始,就把自己定义为「剧场工作者」,不打算被其中一种状态绑住,只要「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可以看见一个比较舒服的自己」。
「我在我的自由里面稳定的发展。」廖原庆这么说。「自由」与「稳定」两个看似矛盾的字眼,在他的剧场生活里实践。

稳定的表演:专心于此,并让所有经验彼此流动
「一个月一档作品。」廖原庆说这是他在小时候夸大其辞所下的豪语。「你很红喔!」他反讽地对自己说。不过,目前的他确实是一个月一档制作——5月的《骚动之川》与6月的《上梁》。
这两部作品倒也突显了身为演员的不同创作脉络与面貌,既延续他过去的剧场缘分,也回应现阶段最想处理的题材。
《骚动之川》早在7年前就发生。当时先在湿地venue完成读剧,剧作家来到台湾与每位演员相处一天,并根据聊天内容发展出各自的独白。「对我来说,它就是个7年前的想望。」廖原庆说,「在这个角色里,我觉得很过瘾。」终于在今(2025)年将其组合成完整作品。

至于《上梁》则有面对台湾现代观众的强烈意图。「如果舞台上发生的是身边的故事,并用我们的角度告诉观众,这是现在的我比较想要做的——就是跟现在台湾的观众对话。」于是廖原庆与编导潘品丰选择了「工地」这个日常生活常见的场景,发展出主管与工人的对话;不过,「对话是怎么样发展,我还在摸索中。但希望达到的是,我所说的话,以及我所关注的议题,观众也同样关注。我们是在一起的,一起看这出戏的发展,看这个议题被讨论。」
他笑说编剧这件事情真是误打误撞,不管是现在的《上梁》,还是过去帮学生改编的《米蒂亚》,甚至也不敢自称编剧。但这些经验都彼此流动,并回流到演员这个身分。如在不同导演身上看见自己在创作里的自由与权限,共创角色;或是录Podcast时,学习组织语言的能力。同时,也希望观众在不同作品认识廖原庆。
「如果有这个机会,我都会想要做做看,但我的确还是最喜欢演戏啊!」他接著说:「当演员,对我来说是最幸福的事情。编剧也好,或是导演也好,甚至是其他斜杠,我都知道在做这些事情的原因,以及我在这些状态的样子,而这些东西都能帮助我在当演员时的思考。」
「我只会这件事,什么都不会。」廖原庆这么说。与其这样说,不如说他最稳定于「表演」。

坚持的演员:那个时刻开始,就是一辈子的选择
对《骚动之川》的坚持,甚至是缘分,更不只有7年。说自己已经演戏将近15年的廖原庆,认为自己第一部剧场作品就是《骚动之川》导演法兰克.迪麦可在2011年于牯岭街小剧场执导的《沃伊采克》。
「我很感谢那次经验,让我体验到剧场很美好的那块。」廖原庆现在说起来,眼里还绽放光芒。「这位导演很重视文本,我们是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好好讨论剧本,以及想要做什么。在排练的过程当中,可以从他身上了解到很多文本的观看方式,以及要怎么样感受场上的这些东西。这些东西,学校当然有教,但没办法实际去使用。」他接著说:「哇!这件事情很好玩,然后很有成就感。」
那时候的他,才刚要升上大学三年级。

不过,廖原庆接触表演的时间是早的。升高中时,接受班导建议,去念了华冈艺校。一开始家人是反对的,他说爸爸还带他去个很有情调、只点蜡烛的义大利面店详谈,但就这样一路念到了中国文化大学戏剧学系,以及后来的国立台北艺术大学研究所。
「我的内心很常会觉得先做再说!」看来冲动,却也执著,认为是自己的选择,就努力完成,并想证明给家人看。他其实也尝试过剧场里的不同位置,像是高中毕业后,曾接过舞台设计。但在《沃伊采克》之后,「我是演员」这件事似乎更笃定了,「我对『表演』一直是喜欢的,但(高中升大学)那时候还是有点犹豫,我到底要不要用它当成一辈子的事情,但在《沃伊采克》之后才确定。」从那刻时刻开始,直到现在。

自由的固执:把剧场视为生活,只求问心无愧
把「表演」视为一辈子的事情,看似带了点疯狂的执念;但廖原庆更体现了身为土象星座的务实,也就是不把剧场工作「神圣化」,将其视为生活、视为工作。
「我尽量避免把它神圣化。」这是他最常对学生讲的一句话。他明白有些人面对表演是很恭敬的,也很敬佩这样自律的演员。但他觉察到的是,「如果太把这个事情看得神圣,会跟它离很远,没有办法靠近,但我希望这件事情就像我的生活一样。」
不过他回忆起高中时,同学都会跑出去玩,而自己却在学校排戏到晚上10点;后来的生活也是,人家周休二日、或是放假可以出国玩,但自己有演出。「我不会去埋怨,也不会去羡慕别人,因为这是我的选择。」其实更是他生活的一大部分。
这段话,像是把剧场工作镶在生活里,但又有点坦然,接受这样的生命形态。
但在廖原庆的心底只觉得自己「可以一辈子表演」,并不一定「一辈子只当演员」。他想开餐厅,连名字都想好了,叫「庆菜」,取自名字的其中一个字,也是台湾人在问要吃什么时,最常回的话——tshìn-tshái(随便)。
他并不随便,全力以赴,也平常心以待,不管是表演,还是任何有兴趣、并因缘际会下接到的工作。「我觉得人生到现在也是这样,我做了这些事情,并没有遗憾,也没有做过违心的事情。顶多就是有些地方可能这辈子没有去,但也没什么好可惜的。」廖原庆说:「我现在如果去了另一个世界,我也没有遗憾。至少把现阶段做的事情都做好,每件事情都问心无愧,那就好了。」
「自由」与「稳定」很矛盾,「随便」与「固执」也很矛盾,但在廖原庆身上都是为自己的选择做出最好的当下。
廖原庆
毕业于中国文化大学戏剧学系、国立台北艺术大学剧场艺术创作研究所表演组。以法国导演法兰克.迪麦可(Frank Dimech)执导《沃伊采克》为第一部正式剧场演出,陆续演出作品有创作社《妈妈歌星》、四把椅子剧团《叛徒马密可能的回忆录》、法国埃梅剧团《爱情剖面》、娩娩工作室《上身不由己》、涉岸会社《不存在的地方满地都是爱》等,并参与剧场编导、平面设计等相关工作。主持Podcast节目「善岚庆女」入围第59届广播金钟奖Podcast生活风格节目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