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袋戏戏偶没有表情,依靠的是戏偶雕刻师一刀一刀刻出神韵,再交由偶师、主演赋予灵魂。用一双手打造千万角色,戏偶雕刻师可以说是这些角色的父母。本期邀请位于云林斗南的炎卿戏偶雕刻公司第二代徐俊文分享这项家传技艺。
一尊布袋戏偶大致分为身架、服饰与头饰3个部分,而身架则有木制的头与手、鞋靴,以及布制的身体、腿等。「戏偶雕刻」则以「偶头」为主,但小小偶头的制作极为耗时,据戏偶雕刻师徐俊文所说,一个平均要30至40天左右的流程。
最初的雕刻仅要1小时,但接下来要打磨、补土,上底漆后,就必须等待乾燥,在经过打磨、上第2次底漆,才能上表面漆,以及绘脸、上保护漆(亮光漆)。最后,再依照行当、角色,加上头发、胡须等。这些流程往往不只有单次,得重复进行;若有眼睛、嘴巴等机关需求,则更花时间。
单单刻个戏偶就已耗时,学习雕刻又需要更长时间的投入。技术来自父亲徐炎卿的徐俊文说,光是学习拿刀将偶的脖子刻圆,就花了3年。当时专科一年级的他,觉得自己刻了3年怎么还停留在脖子,就对父亲说:「你都不教我其他的吗?」徐炎卿的回应是:「你刀都还没拿稳,要学什么?」甚至,徐俊文才发现,脖子根本不需刀刻,有工具可以快速完成。3年时间学的不是技术,纯粹只是拿刀。
这套家传技艺,来自于徐炎卿的「自学」。徐炎卿国小毕业后,最初是想演布袋戏,后来发现喜欢的是戏偶的表情,于是开始观察戏偶,揣摩雕刻。同样也投入这项产业的是徐炎卿的兄长,曾到云林虎尾拜师,两人才合作。据徐俊文推敲,雕刻比较容易自学,但绘脸需要有师傅带领,才能明白材料的运用;而自己的父亲应该有向伯父交流绘脸技术,直到两人相继成家,才分头经营。
职人:徐俊文
职业:戏偶雕刻师
简历:1975年生。2000年时,接下父亲于1974年创立的「炎卿戏偶雕刻公司」,经历父亲病逝、景气不佳、产业萎缩,重新开启客源,目前是全台产量最大的布袋戏偶出产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