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铭宸(蔡之凡 摄)
聚光灯下 In the Spotlight 剧场导演

李铭宸 对于剧场,不能喜欢太多?

2023台北艺术节:《百叶》风格涉2023作品

2023/8/26~27  13:00、16:00

台北表演艺术中心 大剧院

李铭宸多年来的创作触角总是如此敏锐地捕捉世界。生活不用给他太多,一点点小事就能够引发其无穷尽的创作想像。

能编、善导,偶尔演戏,李铭宸同时富有设计长才。不知是否因为多重身分经常在他脑袋里跳换,其感受世界的方式也是跳跃转变,被常人舍弃的美感意识,他喜欢捡起来琢磨玩味,如去年的《超级市场 Supermarket》,明亮开放的空间,在他的创作成的博物馆、美术馆的人文场域;又或者是更早以前的《解体素描》,是他从日文的「解体」对应中文的「拆除」意涵两相对照玩味,一路延伸,使该作品试图解放既有空间的组成,邀请观众以感知经验重新拼装熟悉的场域。

李铭宸怪得有趣,行之数年,也从小剧场一路走到了大剧院。

旁人看来,那像是一条理所当然的路径——总是如此,必须如此,创作者累积步伐的终点不总是为了扩大自己的舞台吗?

「30岁以前,我会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特别这又是你喜欢的事情。」李铭宸说,然而近年最困惑他的关键却刚好也是这份「喜欢」,他说:「这几年我常常想,只是因为喜欢,就一直做,这样真的对吗?」

以为工作必得是你所喜欢的选择

新北人,美术班,康辅社——李铭宸的学生经验养成,隐隐给予他走向剧场的3个关键优势:好动的细胞,美感观察,以及「我比很多人幸运太多了,至少家住台北,没有那种找不到工作就要回乡的压力。」他说。

回忆学生时期,李铭宸不会说那是戏剧的发端,充其量就是性格的养成,他说:「国中高中的时候就会带队参加话剧或者歌唱比赛呀,也不是说意识到自己有什么才华,那种感觉比较像是……我站出来说想做,大家跟著附和『那就给你做吧』的氛围。所以高中说要考戏剧系的时候,同学也跟著鼓噪,说什么『超适合你的耶』这种话。」

结果呢?他没考上。

大学放榜那天,没人敢找他说话,「我想说也不用这样吧,哈哈。」他自嘲,「我念美术班的,考大学时视觉美术相关科系跟戏剧系都想念,也两个都去考了。」那一年,李铭宸去读了视传系,边学以拉(编按:Illustrator,图形制作软体)边复习抢救国文大作战,又战一回北艺大戏剧系,这回上榜了,「但我不是因为不喜欢视传系才转换跑道的。」他强调,这部分有个理性的分析,是这样判断的:「我当时有个想法是——设计比较可以自己想办法吧?想像中,设计师应该不需要什么都事结伴一起执行,不过,戏剧、剧场,感觉一定需要一个环境一群人才可以做吧。」

李铭宸恐怕在自己尚未意识到以前,就对「集体」感兴趣了。美,是可以从个体的脑袋中萌生的芽,但剧场靠得是一群人说的故事。他喜欢这样。

不过,喜欢的事情原来也会让自己痛苦吗?

「以前会相信,你所做的工作必须是你喜欢的,因为喜欢这件事情,所以你会更努力拥抱痛苦,但久了之后,好像你也会因为这份喜欢,变得对很多事情都索求无止尽。」李铭宸说。

当剧场遇上魔术,打开故事的可能广告图片
四界看表演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人物小档案

李铭宸,毕业于国立台北艺术大学戏剧学系,主修导演。从事剧场创作、演出、平面美术。于 2009 年起以风格涉(社)名创作与发表演出,同时也以个人编导受邀合作与共同创作、顾问,合作领域多元,含括当代剧场、表演艺术、视觉艺术、声音及音像艺术等。作品关注经验现场的认知文本与魔幻操演/叙事,以及人于其中之关系与观演互动;多以集体即兴创作之方式,积极尝试各类领域与创作途径,取材生活景况与现下日常,著眼事物的多义性与其联觉系统;以剧场艺术作为媒介与创作方法,近年更多地表演艺术现当下的生产语法与当代技艺,以及台湾当代的认同感知与混融文化/现实。

数位全阅览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