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C,
「在看不到太阳或月亮,也无从辨识光源时……这样的光穿透某些地方以后,被阻扰而变得不明确,不易辨认……譬如,彩色玻璃窗的光线在物体上反射后,再经由彩色玻璃所形成的投影;简而言之,所有那些借由不同的物质和最微细的状况而进入我们的视觉、听觉等等的物体,以一种不稳定、不清晰、不完美、未完美,或不寻常的方式存在。」
卡尔维诺在谈论文学的精准性时,引用了里欧帕第《随想》里头的文字,怪有意思地以他对模糊的歌颂,反向证明了两组概念的价值,在艺术领域如何相互背离而对向牵引。卡尔维诺阐述里欧帕第以高度专注的凝视和追述光源如何借由不同物质构成了每个细密的意象,以近乎精确的文字掌握来唤起阅读时的模糊及暧昧感受。
「最怡人而且富有感觉的是城市里所看到的光,被阴影所切割,在许多地方明暗呈现对比,在许多角落,光逐渐减弱,譬如说在屋顶上,少数隐蔽处所遮住我们视线中的发光体等等。促成这种愉悦的是多样性、不定性、不得一览无遗,因此得以运用想像力漫游我们看不到的事物。」
请原谅我摘用了这么漫长的文字来开启,面对这部多年以前谜样存在的电影,只能纯然感受,尔后发现自己词穷,无法找出更适切的语汇来铺叙,只好借用卡尔维诺对精准与模糊的透彻观点,为这部电影下一个适切的注脚。我甚至暗暗羡妒这样的作品,如此信手拈来,浑然天成,没错,我想跟你分享奇士劳斯基的《双面薇若妮卡》,关于迷蒙缥缈的预知感受和命运交会。据说,当年想片名想了老半天,甚至动脑筋动到莎士比亚的十四行情诗,找灵感,费劲费了一轮,最后取用了女主角名字当片名。(法语)Véronique╱(波兰语)Weroniki,V和W的双重生命╱生活,身影叠合的两个字母╱人,共同分享了名字、容貌,近似家庭背景,母亲早年离逝,和父亲的关系亲密,以及怀抱热切的歌唱音乐梦想,最后走向了不同际遇。
光,是笼罩在两个生命的叙事,调度了色彩、移动和剪辑。光,掠过街景、闪烁在女孩的脸庞、徘徊在窗框门廊,幻影、浮光,带领我们穿越法国和波兰的街区,两个生命的错位,一个亮面、一个暗面,彼此在一场街头运动中相遇,一个惊异发现了一个却懵然未知。光是阴影里的话语,静默有声,让叠叠重重的倒影,清澈无痕。有场W搭火车把玩水晶球的场景,镜头对准球内上下倒置的街景,原来,彼岸的样态早已囊括在此岸的轮廓里,关键在于你有无发现,正如V和W的际遇。「推崇模糊的诗人只可能是个讲究精确的诗人。」卡尔维诺对里欧帕第的评价,不正也适合放在奇士劳斯基身上,以敏捷锐利睿智的眼与手捕捉了无穷微粒构成的大千世界。
究竟是怎么办到的?后来在他电影书的自述有提到,镜头使用金黄色的滤镜来创造V和W的世界完整性,对我来说,这让影片调性维持著微醺晕眩的视觉感受,让我们在持续凝视中不知不觉步入了命运的色调,哀而不伤,婉而不迫。影片提供了很多剧情线索,但也仅止于线索,每条线仿佛凭空诞生╱消失,接住╱截住了空气两端,几乎典型意义认知的故事性缺席,在场的只是女孩行走的步调,她犹豫顿足,她周折往返,推翻又接纳,确认又延宕。
正是在模糊与精确的两端游逛,我们才得以靠近那难以描摹的感受,我相信这也是奇士劳斯基电影艺术的烂漫所在。《双面薇若妮卡》说的是什么呢?私心认为,这是关于觉知被唤醒的故事,关于孤独以及孤独以残响方式在另一个人身上延续的故事,「我要横渡那无人的大海……」「我一直觉得自己同时生活在两个地方……」生命究竟是巧合还是宿命,追随某个刹那的预感会引领你步向何方,无从选择的择取会是什么,自由意志的体现背后是不是有个更大的造物意识?影片中,镜头大量地凝视著她纯净的眼神和脸孔,面庞的脆弱、哀伤、喜悦、错愕、茫然。关键的选角亦如命运的转折,当年24岁的伊莲.雅各,恰如其分地分饰两角,青春蒙昧的年纪,胆怯里有精神的无畏,让本来不合理的一切也理应合理。据说,原本第一人选不是她,幸好,现实中的冥冥力量牵引了一切,促成了《双面薇若妮卡》,还有其后的《红色情深》。
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