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文化演化观点,探勘艺术发展的天择与人选
(詹雨树 绘)
特别企画 Feature 艺术家背后的手(三) Q4:艺术的演化如何影响我们?

从文化演化观点,探勘艺术发展的天择与人选

如果问你人类创作艺术的能力和美感从何而来,可能有3种答案:从每个人独特的心灵里表现出来,受文化背景的形塑而成,或依循生物本能。这3个答案都正确,我们只是不知道比例多寡。然而,后两个部分表示,我们在创作艺术时,并不是完全的自由。

人类的艺术偏好有部分受制于生物本能。我们的美感可能源自生存或繁衍的需求:大山大海和缤纷的花朵表示丰沛的生态资源、炫目的反光代表水源、真实的犯罪和爱情故事会直接影响生存和生育、对称的五官和平滑的皮肤反映出健康的潜在伴侣,我们的祖先中,在意这些东西的人们更容易存活并把基因传下去,我们遗传了这些偏好后,也一起喜欢上外观类似的园艺造景、炫目的宝石、犯罪和爱情故事、以及维纳斯和大卫,即使园艺植物和宝石其实不能吃、故事是虚构的、画作和雕像不能跟我们结婚。

基因演化影响我们的艺术,这并不意外,其他动物也因同样的原因做出不少类似艺术的事,例如许多鸟类在求偶时会使用复杂的鸣唱、空间装饰、或求偶舞。在这些行为中,不但表演者能够学习许多新的技巧来改善自己的表演,异性也有能力鉴赏不同的表演,挑选心仪的对象。

当艺术从文化长出

除了生物本能,我们的美感和艺术创作确实也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世界各地的人们没有因为同样的生物本能发展出一模一样的艺术,也没有由每个人独特的心灵创作出完全不同的艺术,而是依各地文化发展出许多不同的艺术风格和审美观。例如东亚文化比西方文化更强调整体的观点,而不是基于古希腊传统进行化约和分析,所以发展出较复杂的景物画,而不流行西方的肖像画和静物画;在摄影构图时,也倾向纳入更多背景,而不是用特写。非裔美国人的「酷」,日本的物哀、幽玄和侘寂,也都是特定文化中发展出的独特艺术风格。

文化影响艺术的方式之一是透过语言。各语言的音韵不同,因此诗歌的押韵和节奏会有不同的编排,例如中文的唐诗讲求一致的字数和声调对仗,但日文的俳句则要求五、七、五音并区分长短音节;义大利十四行诗每句都要押韵,而英文的无韵诗却是用轻重音形成韵律。

语言不止透过音韵和诗歌影响艺术创作,更在词汇上直接影响我们对美的判断。例如在日语中,有一个词汇专指从叶隙间洒落的阳光,叫「木漏れ日」,所以日本人把这个光学现象视为一件独立的事物,注意到它,以此为题创作出不少歌曲和画作,动画中也常出现这个景观。另一个例子是中文的「醉」字,除了指喝醉酒,也指对事物的痴迷,两者合在一起成了很浪漫的概念,所以有酒仙李白在中国文学有很重要的地位、台大有个池溏取名叫醉月湖。相较之下英文的「drunk」只会让人想到吐得一身的恶心醉汉。

在现代人口流动、全球化、资讯流通、媒体传播的现代社会,多数人的成长环境不再是由周遭三、五个村落的文化构成,而是同时受到闽南文化、港剧、好莱坞、日本动漫、K-Pop、欧洲民俗故事、北欧极简家具、欧洲古典乐、抖音迷因等等一同轰炸。各种文化彼此竞争,同时又交互影响和融合。每位艺术家和欣赏者的成长背景中,多种不同因素以复杂的方式交互影响,最后形成各自的审美观。既带有独特的生命经验,但同时又因为在相同的地区和时代成长,而有许多共通点。

当艺术受制于文化、资本与国家

一方面,由于现代人接触到的文化远多于古人,在创作时能够选用的风格和元素应当会远多于古人。然而,在这样强烈竞争的环境下,要创作出能够吸引金主、足以养活艺术家的作品也更困难。这就好像资本主义说你是自由的,但是取决于你的际遇,真正能让你养活自己的手段可能只有少数几种你不喜欢的选项。

不同文化彼此竞争时,最后会胜出,得到多数人青睐的,不见得是最符合创作者需求的文化,好莱坞、日本动漫、K-Pop会流行,不是因为这些艺术表达特别细腻、独一无二、或符合我们生物本能的审美观,而是因为这些文化背后有一群影响力特别高的人为它撑腰。

例如西方白人男性因为历史学家还在研究的许多复杂原因,成了全世界影响力最强大的一群人,他们的艺术也就被视为最高级的艺术。他们的音乐叫作「古典乐」,有别于各国的「民俗音乐」。我们听闻过北欧神话、荷马的史诗、莎士比亚、巴赫,但少有人知道印加神话、波斯的《列王记》、紫式部、或萨米吟唱。他们说艺术有7到9种,我们也照单全收,而不去思考为什么烹饪、刺绣、化妆、园林造景、盆栽、书法、陶瓷、武术、棋艺、对联等等不能算是艺术。

在这样的环境下,有哪些因素会影响不同文化之间的竞争关系,决定我们最后会拥有哪些创作元素和审美观呢?最主要的大概是国家在经济和文化发展的政策。

经济政策的部分,如果贫富差距很大,艺术品往往会成为展示社经地位的奢侈品或投资,它的内在价值完全等于它在市场上被炒作出来的价值:人们追求它,不是因为觉得这个作品很美、有创意、能够引发共鸣等等,而是因为它必须花很多钱才能买到,可以用来炫富,或是因为预期未来能用更高的价格卖出。这在几年前区块键上的「NFT艺术品」可以看见,那些作品都是已经开放在网路上任人自由下载的电子档,但却有许多人愿意花大钱购买「拥有这个作品」的名义。他们大多不是因为欣赏作品才花钱,而是作为投资或炫富。

文化政策对艺术风格有直接而明显的影响。如果政府提供大量补助,成为艺术的主要金主,政府的审核标准就会大幅影响艺术创作的方向。反之如果采取低干预,让艺术家自食其力,那就取决于大众的偏好。然而,就算政府减少干预,大众的偏好往往仍受政府影响。例如在威权时代,许多人认为第一等人要唱英文歌 ,第二等唱国语,唱台语是不入流。皇民化运动、大中国文化政策、独尊闽南的「本土」化、独尊英美的「国际」化、南进政策等等,都各自强调特定文化,提高它们更高的声望,使人觉得这些文化特别好,偏好这些文化的艺术。

或者,当「文创」被当作一个「产业」被放进资本主义的市场里,唯一能够存活的就是那些大众愿意掏腰包的风格。此时,因为消费主力是中产阶级的年轻人,买不起又贵又没地方放的大件艺术品、不把通俗的摇滚嘻哈滑板潮牌视为艺术、不习惯欧美日韩之外的风格、看不懂曲高和寡的学院派艺术。于是文「创」该有的创意变得千篇一律,都是在老房子里贩卖木头质感、手工制作的小东西,上面可能写著三秒可以读完的创意标语,来跟其他产品竞争周末出游年轻人的有限关注时间,隔壁再开一间文青咖啡厅贩卖融合了东西方风格的食物。(关于资本主义对艺术的影响,可以参考本期蔡宜文的更深入探讨,页64-67)

文化消亡是人类的损失

但就算政府完全消极不介入,也不见得就能让各种艺术百花齐放,给创作者最大的自由。

我们生活在社会中,我们的品味总是受到周遭人的影响。我们或多或少会从众,试图融入所属的群体。研究显示,过去60年来,能够登上美国当周销售排行榜「US HOT 100」的音乐往往有一个特征:跟当下流行的音乐大同小异。如果音乐家太过特立独行,用了跟当下主流不同的和弦、乐器和曲式,那很难得到多数人的青睐。如果把创意推到极致,直接打破主流文化定义的「乐理」,不用大家习惯的调式、节奏和音阶,许多人甚至不会认为这是音乐。

这表示,如果放任各种艺术自由竞争,少数文化的艺术可能因为多数人看不懂,而难以存活。

然而艺术并不是只要跟多数人一样就好了,它仍讲求创新。能够上榜的音乐不只要做到「大同」,同时也要做到「小异」,老调重弹并不能吸引人。因此,在艺术创作的领域,少数文化也有优势:因为大多数观众并不熟悉,会产生新奇感。

目前还不知道这种少数方才拥有的新奇感优势是否足以让少数文化的艺术长期存活。但即便可以,少数文化也不能只靠艺术来维持一线生机。当文化只存在于艺术中,没有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它会变成只有学过艺术的人才知道的知识,不再如喝水一般自然,离灭亡只有一线之隔。此外,如果少数文化之所以成为少数,是由于另一方的强势压迫,弱势方可能也不希望透过强调其异于强势文化的面向来取悦压迫者:这无法让弱势文化得到艺术创作的自由,而会重新依强势方的想像来定义他们,形成一种局限。

说了这么多,究竟要怎么做,才能让艺术创作者能够充分利用国际化、多元文化的社会带来的大量创作素材,来得到最大的自由呢?

以政府的角度,应该避免大笔一挥的政策,不管是文创、公共艺术、艺术节、美术馆、以至于和特定国家的文化交流,每一种政策都会对特定类型的艺术形成有利的环境,并同时对另一些艺术形成有害的环境。如果孤注一掷,就会降低创作的自由。建立让各种文化都有机会繁荣发展的环境,才能提供最多艺术创作的自由。

从一般人的角度,多学习不同的文化,特别是平常没有机会接触到的非主流文化,或传承自己的文化中快失传的部分,能帮助你打破所处的强势文化背景之局限,在创作时有更多表现工具可以利用,也让你更有机会看懂其他人的创作。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世界舞台 尽在你手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