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艺术之子》(张震洲 摄)
特别企画 Feature 艺术家背后的手(三)

非关政治审查,而是劳动伦理

谈创作领域的「政治正确」议题

不确定「政治正确」是什么时候变成「脏话」的。

过去理解的「政治正确」,是一种换位思考,不以偏见、嘲弄用语来指涉弱势群体——可以是性别也可以是族群。然而近年却有另一种声音出现,「反政治正确」站上弱势位置反抗所谓的「政治正确」强权,甚至还有了「正义魔人」(SJW,social justice warriors)一词出现,在欧美热门影剧相关论战中特别常见。

剧场创作需要政治正确吗?这之所以成为一个问题,或许是因为典范的摆荡与转移。自古以来,艺术就在规范与挑衅之间不断辩证,像是古希腊的太阳神与酒神之争(无论我如何不情愿陷入二分法)。纵欲、失序的后者,往往是艺术所赞扬,对于体制、威权的反抗,成为创作的最高宗旨。将爱欲化为作品的世纪之交,是心之向往的黄金年代(注1);文以载道的宗教剧、道德剧、样板戏,伊莉莎白时代的舞台禁令,以致台湾戒严时期的审查,则是避之唯恐不及。

随著种族、性别议题进入主流视野,成为制度化的推进力量(包含国家补助机制与商业市场投资),矛盾也就因此产生了。政治正确,开始召唤出人们服膺于权力、或将失去言论自由的恐惧,「反政治正确」则如「反体制」般有理。有意识的挑衅如脱口秀、饶舌歌的地狱哏(最近的例子是综艺节目《大嘻哈时代》有医学院参赛者嘲讽原住民加分制度),从族群到性别无一幸免;无意识的踩雷则如陈玉勋2020年电影《消失的情人节》(注2),创作动机与观众解读出现巨大落差——究竟是正义魔人的群众暴力?或是优势者看不见自身的盲点?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免费订阅电子报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