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永续」成为一个标签以前,无独有偶工作室剧团(下简称无独有偶)就已经做好准备了。艺术总监郑嘉音说,最初,剧团的成立,就本不为服务单一概念而做,「我们不只是为了一出戏而生,一开始想的就是长久营运的想法,因此秉持著爱物惜物的出发点,自然而然就做出了很多决定。后来才发现,这些决定在近年来都能够被套进『永续』这个议题中去谈。」正因如此,今(2023)年受邀为国家两厅院的驻馆艺术团队,他们得以用一个更缜密的方式将过去的习惯为基底,将诸多知识融会贯通,无论是资源整合或是人事思考,都向前跨了一大步。
以理性判断,舍去情感的盲点
无独有偶的团员,除了有各自的创作身分,其中亦有部分成员加入永续小组,特别处理剧团与永续发展的落实面向。小组长李丰丞为制偶师,聊到与两厅院合作的这一年,感触良多。谈起合作近一年的变化,他说:「其实跟多数人一样,我们过去对于『永续』的想法,也会不自觉与『环保』划上等号。」
无独有偶多年来承接过许多公私立单位的委托专案,每每需要尽力符合委制单位所需之「亮点」,并达到诸多KPI需求。起初面对两厅院的邀请,剧团的心情也是这般想像的,以为是要做一场更大型的「烟火式」表演,制作以一出戏来强调环保的重要——实则非也。「面对永续的议题,两厅院的观念走得很前面,让我们能够时实实在在进行这样的行动,而不再只是沦于表面。」李丰丞道。
郑嘉音解释:「我们一开始收到合作邀请时,馆方就告诉我们,这个合作的重点不在结案的成果,而是整个团队的经营方向。这让我们得到一个勇气,可以好好思考过去有哪些力有未逮之处,能趁这个机会去内化、搜集资料⋯⋯」除此之外,两厅院亦结合顾问资源,不同单位的整合介绍,使剧团能够往前跨出剧场的范畴,让大家不仅只是身为一个创作者,而是以一个「人」的状态,思考「永续」。
期间,最显著的差别,是他们习得以「理性」地去判断,而非感性地选择。
「过去,我们常常会觉得所有东西都值得被保留下来的,但现在,我们对于什么该留、什么该舍的抉择,学习不以情感为导向。」郑嘉音解释。
李丰丞进一步举例,以木材来说,若小于一个手掌者,多半是需要舍弃的材料,「这些规则也是这些年慢慢发展出来的,我们永续小组在做的事情就是这个,找出方向,思考怎么取舍,才能让资源的利用推展最大化。」
舍去感性,建立系统,让永续不仅只是一种认同感,而是如企划一般建立起规则,其实也会节省很多情绪负担。而论及情绪负担,则得提及剧团在实行永续时,同样重视的一块:人才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