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届台新艺术奖颁奖典礼于6月1日圆满落幕,典礼上决审团主席林鹤宜一席感性致词,在社群上引起热烈回响。本刊特地请林鹤宜主席与外聘决审委员——德国柏林Radialsystem艺术中心艺术暨执行总监马提亚斯.摩尔(Matthias Mohr),聊聊这次对台新艺术奖的评选过程与观察,两人的回应有著异曲同工之妙,足见本届评审团的好默契。
开放心胸,不设限的投票
林鹤宜以「开放心胸、尽情交流」为这次的评选作注。无论委员各自的养成背景为何,整体的讨论气氛开放且真诚。这群对艺术怀抱热情的专业人士,一面为心仪的作品辩护,同时也在为艺术的信仰投票。评选会议上,有委员因述及作品动人之处而落泪,从此打开评委团的泪腺开关:在颁奖前与董事会报告中,甚至颁奖典礼当下,都有不同的委员情不自禁地流泪。摩尔热切补充,感性的反应并不代表这是一场太过感情用事或不够专业的评选,反而是因大家非常认真、真诚地在面对每件作品,讨论现场才会有如此大的情绪渲染力。
奖项评选的标准是什么?林鹤宜客观分析,得奖与否牵涉因素众多,当届评审的结构、竞争者的强弱,或是该年度奖项的设计都能左右结果。就作品本身而言,有些创作者作品极为精采完整,但并未超越自己过去的创作,反而成了自己最强劲的对手;有些作品虽演出场次少,但在艺术发展上,开启了形式或剧种的新可能,深具开创意义,也会成为重要考量。
本届年度大奖《感谢公主》、表演艺术奖《国姓之鬼》与视觉艺术奖《宿舍Ký Túc Xá》中,三奖项即有两个作品带有传统戏曲元素,看似对特定创作方向给予鼓励,但林鹤宜觉得决策过程并非如此:「委员们第一次见面时,我就问为什么这次戏曲和含有戏曲元素的作品,选了这么多入围?提名人的背景也都不是戏曲相关。他们说,因为这届戏曲的表现不容忽视,作品太强了。」格局与高度,对深耕艺术多年的评审团来说,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得奖作品除了在格局与高度上令人赞叹,呈现时展现的深厚艺术造诣、表演者精湛的功力,以及处理题材的细致,都让评审因此投下关键一票。但奖项并非一切,入围就是肯定,没得奖的作品或许早已在展演上取得商业成功,或有效召唤起广大社会关注,实际对当下世界造成改变,得不得奖,并不会消减作品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