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林鶴宜

相關文章 10 篇
  • PAR表演藝術
    專題(一)

    眾神饗宴背後的攻防戰

    在現代社會,外台戲因為具宗教儀式的功能而存在,這塊「酬神」的餅難以做大, 某一團戲路版圖的擴張,往往就代表其他劇團戲路的縮減;在這樣的廝殺拉扯當中,戲路「搶」得漂不漂亮,便兀憑個人良心去認知了。

    文字|謝筱玫
    第119期 / 2002年11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專題(一)

    仰望藝術,演出新舞台

    改善外台戲原生地的演出環境,乃當務之急,但政府補助外台的長程目標應是鼓勵秀異份子朝劇場發展。業者深諳「合主人意,便是好功夫」的道理,形同現代「新爐主」的政府單位只要順勢利導,歌仔戲藝術仍然值得期待。

    文字|施如芳
    第119期 / 2002年11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專題(一)

    訂做一只灰姑娘的玻璃鞋

    被「文化場」挖掘出來的外台歌仔戲班,能不能培養出偶像明星?甚至帶動相關技術專業,創造經濟利潤,形成一種產業化的榮景?面臨不景氣,想「奪回失去的江山」不容易,不過,產業化想像總能視為一種自我期許。

    文字|傅裕惠
    第119期 / 2002年11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專輯(二)

    在「嘗試」中迷途了

    資深劇場工作者王孟超、王世信,以及參與《八月雪》幕後工作的劇評人陳正熙,對《八月雪》舞台呈現的共同看法都是:文本先天體質缺乏發展,導演調度元素格格不入;雖然舞台設計呈現了「禪境」,但因為處理的元素太多──有舞蹈、音樂、京劇程式、燈光、投影等等,導演似乎失落於原先預期的方向。

    文字|傅裕惠
    第122期 / 2003年02月號
  • 「表演藝術追求卓越獎助專案」第一波名單公布記者會。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藝.企 一起搏感情

    文化是門好生意,但這門生意要怎麼樣才做得起來?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與建弘文教基金會共同發起,結合三家企業基金會共同推動的「表演藝術追求卓越專案」,將從下個月開始,陸續推出備受矚目的十六齣製作,堅信「台灣藝術作品具有文化競爭力」的企業家同時加碼一千萬元,前所未有地為這十六齣製作在各大媒體進行強勢行銷,藝企一起「搏感情」。這樣首見的模式能不能為國內藝術演出打出一場漂亮的行銷戰?

    文字|蘭薰
    第144期 / 2004年12月號
  • 在《速度》中,驫舞團員透過集體創作,以『命題作文』的方式實驗、遊戲、舞動速度的種種變貌。
    新藝見/新銳藝評

    驫舞劇場《速度》 完全顛覆形式的誠懇舞作

    決審團主席、台灣大學戲劇學系暨研究所教授林鶴宜表示,《速度》完全顛覆了形式,如對舞蹈的美之定義、入場出場的表現方式。驫舞劇場的活力和創造力令人看到了創作與表演的真誠,此真誠一方面關乎藝術態度的誠懇,另方面流露出一群純真大男孩的質地。

    文字|周倩漪
    第186期 / 2008年06月號
  • 評審們認為,《殘,。》突顯社會集體歇斯底里行為背後的精神狀態,與觀眾情感互動強烈,延伸出許多討論空間。
    新藝見/新銳藝評

    王嘉明《殘,。》 結構多變創造新時空觀

    評審們認為,《殘,。》運用音樂與影視語法多維交織,節奏獨特多變,創造新的時空觀。從大架構到小細節,脈絡清晰,材料的發展帶出豐富的藝術表現和情感能量。

    文字|廖俊逞
    第186期 / 2008年06月號
  • 九月十四日廈門人民劇場「台灣傳統折子戲專場」演出《白兔記.井邊會》由右而左為廖瓊枝、呂雪鳳。
    研討會

    差異可觀.猶是本來面目

    此次的論文,台灣學者較講究田野調查、直接證據,大陸學者多有寶貴的個人實務經驗。台灣研究領域和成果的躍升,令人欣慰;雖然兩岸學者對彼此資訊的掌握度、學術訓練明顯不同,卻不乏精闢之論。整體看來,這第四次的交流,已更充分而全面地展現了彼此的歌仔戲隊伍和研究狀況,影響更擴大。

    文字|張嘉容
    第107期 / 2001年11月號
  • 右起王友蘭、王安祈、李殿魁、陳中申等戲曲、說唱、音樂專家,一齊評論曲劇。
    座談會

    純正「京味兒」話曲劇

    什麼是曲劇? 王安祈:大陸現在的劇種大多會演出現代戲,且是鑼鼓、身段、戲曲唱腔、戲曲程式俱全。曲劇則像是話劇加唱,它是單一的劇種,沒有鑼鼓、戲曲身段與戲曲程式,題材多半以淸代民初爲背景,唸白是純正的北京話。北京人說話跌宕多姿,迴旋往覆中自有其進退之所、雍容之度,這是以近千年皇朝帝都爲底蘊所養成的氣息風調,任誰也沒法憑空學來。這樣的語言趣味及說話藝術,對於情節或許稍「單調」、主題或許嫌「弱」的《煙壺》一劇,到底起了多少作用?而《楊乃武與小白菜》語言爲什麼反而沒有《煙壺》豐富?這或許是我們可以討論的議題。就藝術文化資產的角度而言,曲劇對於曲藝的流傳推廣,開啓了多少正面的作用?當戲劇的成份加入之後,曲的抒情功能勢必要做調整,無論劇的作曲、導演任何一環都關係著戲的成敗。 李殿魁:曲劇是一新興的劇種,民國七十六年我們在電視台介紹中國的傳統說唱藝術時,便聽說大陸有《楊乃武與小白菜》,相當精采,如今總算讓我們開了眼界!看到曲劇在舞台上的呈現,首先我覺得不像聽京劇時,劇情緊張唱快板或搖板、劇情悲哀唱慢板等等,讓我們在情緒上有明顯的變化,曲劇可能受了題材或是說書風格的影響,比較平易,縱然是高潮,也不能急得像拉警報一樣,這一點我認爲有其限制。第二,傳統戲曲在舞台上之所以吸引人,是因爲有很多表演的程式,不管是開、關門,或者是走路、見面等,可以讓我們欣賞到演員的身段;曲劇的性質是文明戲,即是由話劇而來,比舞台劇更加生活化,譬如演員出場,《煙壺》一劇便從場外進入,邊演唱著走入群衆中。 第三,語言的部分:曲劇最大的特色,是用北京土話,像《煙壺》一劇中用了許多北京人懂得的土話,換句話說,站在懷舊或學習語言的立場,滿深入人心的。多年以前,老舍寫的劇本如《四代同堂》、《茶館》、《天下第一樓》,他們那些人說話打招呼都是北京土話,老舍的東西之所以那樣受歡迎,便因深入生活,讓人一聽就懂,令人感動。但對生長在台灣的人來講就未必聽得懂,只能當藝術欣賞,深入其精髓仍有障礙。第四點,在劇情方面:《楊乃武與小白菜》可能是受了傳統框架的影響,必須把故事交代淸楚,一交代之後戲劇性就受到限制。《煙壺》是新編的,沒有框架,可以自由隨意發揮,除了有一場稍微沉悶之外,大概都

    文字|沈惠如、何惠麗、韓昌賢
    第69期 / 1998年09月號
  • 秀琴歌劇團的當家小生秀琴與小旦金梅分飾范蠡與西施。
    戲曲 戲劇學者王友輝首度執筆歌仔戲贏得好口碑

    秀琴《范蠡獻西施》 從外台演回內台

    南台灣的外台歌仔戲天王張秀琴,將首度率團在台北的劇場演出。這回推出的《范蠡獻西施》,也是現代劇場學者暨資深編導王友輝首度執筆寫歌仔戲劇本,之前在外台演出就贏得好口碑,台大戲劇系教授林鶴宜就稱許《范》劇是秀琴第一部「文學秘笈」發功出來的作品,足讓人大開眼界。

    文字|廖俊逞
    第154期 / 2005年10月號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新銳藝評 Review

    再不換氣就缺氧

    評四把椅子劇團《呼吸》
  • 澳門

    劇評人票選出兩檔回響兩極的年度演出

  • 其他

    聚焦長銷劇 PLAYground空總劇場4月開幕首推《小王子》音樂劇

  • 維也納

    導演米洛.勞7月起接任維也納藝術節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