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届「音为爱合唱词曲创作比赛」得奖作品由台北室内合唱团首演。(郑达敬 摄 台北室内合唱团 提供)
话题追踪 Follow-ups

合唱台湾的新声 生生不息

第二届音为爱Sing for Love合唱词曲创作比赛

在耕耘合唱人声多年经验中,鉴于合唱曲目的缺乏,台北室内合唱团在2018年创办了「音为爱合唱词曲创作比赛」,今年也举办了第二届,以「台湾人文地景」及「开启机会之门」为主题,设置混声合唱、同声合唱等奖项,并选出13位得奖者、共计14件优胜作品。而且优胜作品在首演发表后,台北室内合唱团不仅举办讲座介绍推广,也会委托出版,让演出团队有取得乐谱的管道,创作者也得到实质收益鼓励,完整配套下,也形成了一个完美的循环,相互刺激。

在耕耘合唱人声多年经验中,鉴于合唱曲目的缺乏,台北室内合唱团在2018年创办了「音为爱合唱词曲创作比赛」,今年也举办了第二届,以「台湾人文地景」及「开启机会之门」为主题,设置混声合唱、同声合唱等奖项,并选出13位得奖者、共计14件优胜作品。而且优胜作品在首演发表后,台北室内合唱团不仅举办讲座介绍推广,也会委托出版,让演出团队有取得乐谱的管道,创作者也得到实质收益鼓励,完整配套下,也形成了一个完美的循环,相互刺激。

第二届「音为爱」合唱词曲创作比赛得奖作品首演

暨End Polio终结小儿麻痹公益音乐会

4/18  14:30

台北市中山堂中正厅

在歌唱艺术中,没有什么比集体性的合唱更能够完整表达和谐的美。与比邻的伙伴共同发声,诠释歌词的心境、观点,就如同是在彼此相异的音色中调和,对外道出一致心声。明年创立将届30年的台北室内合唱团,在舞台上的表现丰富且具深度,灌录的专辑更是获奖无数。在多年经验中,鉴于合唱曲目的缺乏,于2018年创办「音为爱合唱词曲创作比赛」引起话题。今年展开的第二届比赛更吸引了百位创作者参赛角逐,经评审团评选出13位得奖者、共计14件优胜作品。

这届比赛以「台湾人文地景」及「开启机会之门」为主题,设置混声合唱、同声合唱、儿童合唱及最佳作词组等奖项。为此,歌词内容有描绘家乡土地、家人情感,采取的语言也包括了客语、台语等。参赛的有连续两届获奖者,更不乏具理论作曲、合唱指挥、演奏、电影配乐等音乐专业背景者。最特别的是,历届得奖者还包括面摊老板、小儿科医师、戏曲编剧、图书馆专员、地产开发商等来自各行各业的创作高手。

艺术歌曲通俗化  大众歌曲高贵化

观察到上述现象,大赛评审长陈树熙认为:「比赛宗旨是传唱,因此应该鼓励创作in between的作品,并非跨界,而是通俗到接近艺术。」长年来,「通俗」与「程度不好」被学界划上等号,然而只要编写得好,就是完美的作品,因为风格是无法被评断的。回忆评审的准则,客席指挥翁佳芬则表示:「『好听』是关键,乐曲不能有意念却没有声响,也不能单纯只看技巧,要技巧与内容相何,才能充分表达自己,并且打动别人。」

当然,订定「好作品」的准则不容易,要囊括所有风格的创作者更是困难。台北室内合唱团排练指挥暨企画经理郑逸伸说:「回归发起人王光明先生的初愿,就是希望不排除通俗或古典的可能,愈多人来投入创作愈好。」 然而,此举在执行上却是喜忧各半。来自民间的优秀创作者,有学院未及的丰沛能量,对音乐的热情、视界及语法更令人耳目一新。只可惜创作多属旋律性,无法于五线谱上书写,更遑论编曲。他说:「对于『旋律创作组』的开放与否仍在思考,未来若可行,也许由合唱团来协助优胜者编曲。」

对此,陈树熙附议:「若能这样做,就更符合现在音乐产业的方向,因为好的旋律构想在古典乐圈里不多见,只不过没有受过专业训练,始终越不过门槛。但那些源自于独特阶层中的情感,却是古典界跨不过的。」解决之道,也是流行乐界的作法,就是以「群体」的方式工作,也就是「谁的词、加上谁的曲、加上谁的编曲」。以此借镜,各自在擅长的地方发挥,将之活化,并且有加成的效果。

诠释自己  传唱心╱新声

「合唱作品的属性不是艺术品,」翁佳芬强调:「要有社会议题、社会关怀!」确实,歌唱是人们阐述内心最直接的方法,而表达不会只有单一的模式。陈树熙指出:「美国已经开始翻新小学音乐教育,以创作为导向,用简单的软体教导小孩写歌、写词。」不那么著重在贝多芬、莫札特等作曲家的伟大,而是透过影音、文字来说出此刻的感受。若歌曲能够凝结人心,何不开启管道,让所有人能自在书写?透过专业合唱团的演唱,借此也让大众聆听彼此的声音。

「比赛引导创作是必然的,要有大量的创作,才能有机会产生出优秀的作品。」陈树熙举例,作曲家罗西尼毕生写了数十部歌剧,但现在能举得出例子的,只有《剩塞维亚理发师》,连《威廉泰尔》都只剩序曲。如果连历史上这么知名的作曲家都如此,怎能指望现在一个人写一首歌就要红?因此,比赛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催生未来」,长时间的经营,才能累积作品,也才能不断地看见新生代的生命力。

值得欣喜的是,优胜作品在台北室内合唱团首演发表后,不仅将由客席指挥在各级学校、合唱团举办讲座介绍推广,也会委托「全方位音乐」公司为作品付梓出版。如此,演出团队有了取得乐谱的管道,创作者也因此得到实质收益的鼓励,完整配套下,也形成了一个完美的循环,相互刺激。

从第一届比赛结束后,市场反应已逐渐浮现。郑逸伸透露:「第一届比赛的混声作品目前已经在美国纽泽西华人合唱团演出。不仅如此,有位优胜者的作品备受喜爱,在台湾经过几个合唱团纷纷反应意愿后,也商请作曲者改编成同声三部,让他们能够演唱。」未来,相信比赛持续进行之际,得奖的作曲家、作品,也将受到团队的瞩目,并且间接带起合唱的热潮。累积曲库,也等于累积台湾合唱的新声音。唱出心声,也唱出新声,两相辉映生生不息。

 

专栏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年鉴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