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侧记第7场共读会〈表演艺术需要什么样的实证资料〉,由故事工场创办人林佳锋与活性界面制作创办人陈午明分享剧团经营者观点,以实际第一手接触观众的行销经验,探寻扩大表演艺术市场的可能。
艺术不必然要好卖
林佳锋与陈午明两位表演团体营运者都深感疫情过后表演艺术在行销上的无力。网路与社群软体广告不得不持续投放,成效却不如以往,就结果观察,走回传统派报、发传单、打电话等与观众实体接触的手段更加有效;在会员经营上,拥有30多年剧场资历的林佳锋发现,资深剧团的忠实观众年龄层随著时间不断提高,而眼看没有足够大量的年轻观众接棒进场,政府对于刺激年轻世代接触艺文所发放的「文化币」却每年都有余额,因此要如何争取到青年观众的注意,是表团需要集思广益的事情。
回看统计数据,林佳锋认为,现存统计资料里的观众参与数量,无法清楚划分免费参与的观众与实际购票的观众样貌,虽然支持艺术走入偏乡区域,扩散艺文种子,但大量在有消费能力的城市里举办免费演出,无法刺激购票之外,也养成大众期待看免费演出的心理。他建议政府或许能够尝试补贴票房政策,让消费者先以较低的成本进场,再因为喜欢这样的艺术形式与活动,而增加后续购买意愿。
陈午明认同这样的建议,也认为可参考总统大选「过门槛」的补贴方法,当节目售票超过一定百分比,每一票便能获得一定的补贴额,或许能对观众与制作方都有些帮助。而在长销型剧场开出红盘的陈午明,对绑住铁粉用心良苦,除了成立私密小社群,不定期提供购票优惠,也提供不少粉丝福利,抓紧老观众的心。他观察到,相较于其他产业,剧场的市场样貌多年来没有太大的改变,但戏却愈来愈多,以上海为例,台湾总人口2300万人,上海则约2600万人;上海1个月的表演艺术演出约有120档,而台湾光就OPENTIX单一售票平台上,1个月就将近有400档的演出。若市场没有扩大,再多的行销也无法看到显著的成效。
但面对眼前数据,他也提出另一种思考:大部分创作者都是带著理想入行,因此即使知道可能的市场倾向,在面临决策时,仍希望顺从自己的心之所向。艺术产业的体质本来就该多元纷呈,只是台湾因为商业剧场的占比太少,因此单就票房的数据统计结果,似乎对消费者需求不太在意,但艺术并非全然为了消费者而存在。
合作才有解法
该如何有效的刺激表演艺术票房,或是让更多在门口徘徊的潜在消费者愿意走进剧场的大门?在第6、7场这两场讲座里,4位讲者与台下提问者皆提及是否该有一个属于观众回馈心得的评分平台,一如搜寻引擎Google在商家评论上的功能,增进想要首次进行表演艺术消费的观众信心,毕竟表演艺术票价逐年提高,也没有办法进行售后服务,若有一个网站能即时、快速地累积多元消费者的体验,或许能够提供于想往商业靠近的剧团,一个最直接的回馈与参考。
表演艺术产业如同其制作,无法靠著单打独斗前行,但正如同表演艺术联盟办理读书会时线上线下报名者踊跃,表示无论喜欢的创作风格与艺术理念为何,至少在产业共好的目标上,大家有志一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