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藝術聯盟
-
特別企畫 Feature O│Organization
團結是力量 聯盟攜手探索綠色未來
為了在個別業界推動永續,國內國外都有不少以產業從業者為主成立的相關組織,本文特別介紹與表演藝術相關的2個組織:台灣本地成立的「TASA 台灣藝術永續聯盟」與歐陸劇場界成立的「STAGES 永續劇場聯盟」。 TASA 台灣藝術永續聯盟 台灣藝術永續聯盟(TASA,Taiwan Art Sustainability Alliance)是由視覺藝術聯盟、表演藝術聯盟、畫廊協會、文化法學會和臺北藝術大學共5個單位,響應行政院國家發展委員會「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與聯合國SDGs永續發展目標,於2022年10月於台北藝博會上連袂發表「綠色宣言及行動計畫」,正式成軍。一般將2010年藝術家蕭麗虹和其所主持的竹圍工作室,以及藝術家吳瑪悧共同發起的《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視為其濫觴,交織2022年文策院委託藝科智庫進行的《台灣「綠色畫廊」行動方案前導研究》,希望透過一系列實際行動,結合產官學三方能量,透過永續倡議、行動輔導、資訊平台與人才培育4大方向,推動台灣藝文界接軌國際永續潮流。 STAGES 永續劇場聯盟 由瑞士洛桑維蒂劇院(Thtre Vidy-Lausanne)與比利時列日劇院(Thtre de Lige)號召,並獲得歐盟資源支持的「STAGES永續劇場聯盟」(Sustainable Theatre Alliance for a Green Environmental Shift),是一項回應全球氣候變遷危機發起的4年跨國文化實驗計畫;包含13個歐洲的機構╱協會,加上代表亞洲的國家兩廳院(台灣)共14組成員,聯合知名概念編舞家傑宏.貝爾(Jrme Bel)與導演凱蒂.米契爾(Katie Mitchell),眾人有志一同,推動於劇場的綠色未來發展。2022年7月,聯盟在法國亞維儂藝術節上正式宣告成立。 聯盟以「甜甜圈經濟學」(Doughnut Economics)為核心,分「永續演出與再製」、「永續轉型」及「永續未來」3大計畫來執行,期待透過零差旅製作巡演、盤點會員單位內部永續政策,與啟動綠色論壇與研討會的對話交流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從公共思辨出發 探索文化扎根的未來
由表演藝術聯盟所策劃的「2019表演藝術文化論壇」,在經歷七月至九月全台北、中、南、東共八場分區會議之後,於十月廿七日於高雄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舉辦壓軸的「全國論壇」。現場邀來文化部長鄭麗君、教育部政務次長范巽綠與國表藝董事長朱宗慶等接受現場提問,對推廣、教育、人才培育等面向,展開對話與討論。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觸動藝術基因 啟動改變城市的力量
由臺北市政府文化局主辦、表演藝術聯盟承辦的「2019文化領導力論壇」於八月廿二、廿三日舉行,邀請國內外人士共聚一堂,分享經驗,探索如何以文化領導力形塑城市的美感特色。而從來自德國、日本與埃及的三位國際藝術工作者的經驗分享,讓人理解:好的文化設施,可以豐厚城市的文化能量,文化領導力則帶動趨勢發展,展現不同思維,或許初期執行不盡如人意,但只要目標清楚,總有撥雲見日之時,進而為經濟與廣大社會帶來活力。
-
企畫特輯 Special
轉動大風車 Fun玩表演藝術!
一座巨型風車矗立在華山文創園區的草原上,參與的眾人是推動的風,一起與冒險逐夢的騎士唐吉訶德,轉動了台灣表演藝術的新能量。即將於十月六日至十一月四日登場的「華山藝術生活節」,今年以「風車」為精神象徵,在幕啟幕落,剎那永恆的感動中,留下回憶,一起醞釀,一起茁壯,共同透過表演藝術,創造一個時代的美好。
-
企畫特輯 Special
藝聞觀點.由你決定
回顧二○一○年,哪些表演藝術大事不可不知?什麼樣的事件最具影響力?由《PAR表演藝術》雜誌委託表演藝術聯盟舉辦「二○一○年度十大表演藝術新聞事件」票選,藝「聞」觀點,由你決定。 去年不論是首次舉辦的「臺北國際花卉博覽會」,或是對於未來可能影響深遠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三讀通過,還有在世界各地發光發熱的台灣表演藝術團隊及藝術家等新聞大事件,期盼透過新聞回顧,檢視台灣表演藝術脈動,藉由全民票選活動,引起大眾對台灣表演藝發展現況的關心,並觀察台灣表演藝術發展的脈動及趨勢。 由表演藝術聯盟整理出卅則去年度表演藝術新聞重大事件,竭誠歡迎關心、愛好表演藝術的朋友,共同參與票選出「2010年十大度表演藝術新聞事件」,此外,將隨機抽出卅名幸運者,獲贈《凱薩琳芭托》CD乙張。
-
藝視窗 News
表演藝術聯盟「劇場A to A+」文化論壇九月上場
【台灣】 表演藝術聯盟「劇場A to A+」文化論壇九月上場 體驗經濟時代,想要成為優秀的劇場經營者大不易,該如何與觀眾有更多共鳴,取得令人稱羨的票房金鑰更是一大學問。繼二○○五年談創作斷層問題、二○○六年 市場行銷問題後,表演藝術聯盟於九月份將舉辦五場文化論壇,延續前兩年的議題,集結藝文界大師共同深入探討國內表演藝術場地及其管理機制問題。 「劇場A to A+」文化論壇,今年邀集平衍、劉叔康、于國華、王文儀、溫慧玟等資深藝術行政工作者,主持論壇講座,以「通路」為主軸,提出問題並加以剖析現況。從「國外劇場經驗」回過頭檢視「國內表演場地現況」;再從「國內表演場地經營處境」出發,談到「國內表演場地的卓越策略」,最後提出「我心目中的A+劇場」作結。講座於九月份每周六下午二點於台北誠品敦南店B2視聽室舉行,活動網址www.paap.org.tw/2007forum/index.html或 電洽02-27007759。(林宜嫈) 咖啡館的舞台風景「林宜毓舞台設計展」九月開幕 劇場設計師林宜毓邀請您喝咖啡、聊天、看舞台設計展。「此情此景─林宜毓舞台設計展」將在「咖啡黑自家烘豆」展出,九月一日開幕,展覽為期一個月。美國佛羅里達州立大學碩士、國立戲曲學院劇場藝術學系講師的林宜毓,多年來致力於舞台視覺美學,融合東西方戲劇經驗,投入台灣劇場工作也有十幾年,曾用傳統戲曲設 計手法妝點西洋名劇的舞台,如《特洛依的謬思》、《仲夏夜之夢》。也曾與河洛歌子戲團合作《良弓吟》、《梁皇寶懺》等古裝大戲。這次展出的舞台設計以充滿 東方禪意的「空」為主題,將現代流行的極簡風放入傳統戲曲裡,如此簡單卻能輔助觀眾更聚焦在台前演員的一舉一動與情節發展。簡言之,就是林宜毓想貫徹的 「不搶戲」原則,將舞台看作虛實相生空間。「跨行」服裝設計的他,也將在這次展出呈現作品。活動網址www.wretch.cc/blog /cafenoir915article_id=15301279。(賴映潔) 第三屆音樂人才庫
-
文化生態
讓表演藝術的「產業」面貌走向清晰
由本刊委託台灣表演藝術聯盟、號召業界藝術行政工作者所評析的第一本台灣表演藝術團隊產值報告,即將於本月出爐。透過對兩百多的表演團隊的訪查,以及相關產業單位的分析,也許可以讓台灣表演藝術界的「產業」面貌較為清晰。期待這本《表演藝術產值報告》的出版,讓我們能重新認識這門行業的活力特質,從而更關心台灣表演藝術產業。
-
現象視察
一場被合理化的「婚姻」?
若政府能提出文建會與體委會兩者結合的必要與迫切,又能就未來的改變,對照現況的問題,提出具體的評估,幫助我們一同想像改變之後的各種好處,民間自然能支持這項政策。可是當我們用這樣的邏輯思考來評量今天兩會所提出的合理性報告時,完全看不到這樣的解釋。
-
現象視察
發現小劇場,既不驚喜也不意外
在公布這些「不讓人意外」的參與團隊,和這場應該是能撫慰許多不堪與不平的系列演出之後,不論哪一代的劇場創作者所顯露的情緒與焦慮,竟似一陣嬉鬧無趣的雀鳥雜音,不見回聲與蹤跡。有一股急於突破的世代能量,在對某種現實的恐懼與逃避下,遭到環境的綑綁,硬生生地被壓抑了下來。
-
台前幕後
誰來發現小劇場?
在今年年初的「小劇場聯署抗議補助不公」之後,表演藝術聯盟主動地爲台灣小劇場界向文建會提出一個爲期六年國際性規模的藝術節企畫申請。在文建會主委陳郁秀的支持下,獲選參與年底「福爾摩莎國際小劇場雙年藝術節」的十四件作品,將於十一月二十三日至十二月九日,在皇冠小劇場、華山藝文特區、臨界點劇象錄劇團以及高雄南風劇團展開持續三週的匯演,屆時將從中推薦優秀的小劇場作品代表,以參加隔年的國際性藝術節演出。 據表演藝術聯盟前理事長平珩表示,希望藉由這樣的國際性長期規畫,來建立一套更能直接鼓勵台灣小劇場多元化創作及國際化交流的機制。然而在連續國際政經局勢變動、景氣低迷,而明年台灣又篤定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的情形下,前陣子才有屛風表演班與牛古演劇團相繼宣佈取消演出的消息,台灣小劇場熬不熬得過這個年關,或許就看這些參與的創作者,是如何定義自己在台灣當代創作的理想、能量與態度了。 「文建會一發現台灣小劇場二〇〇一年秋季選秀」活動計收到來自全省三十五件的參賽作品,獲選的十四個作品包括十三月戲劇場《妹個》、王嘉明《V》、外表坊劇團《道德神經》、世紀當代舞團《pub,怕不怕》、台灣渥克劇團《再按喇叭就幹掉你》、金枝演社《可愛冤仇人之千里風雲》、河床劇團《水日Water/Speak》、柳春春劇社《美麗》、泰順街唱團《序號》、南風劇團《有一家四口的毛巾都掛在同一根木條上》、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一桌二椅X2》、極體劇團《白鬼》、臨界點劇象錄《哈姆雷特的最後一夜》、臨界點劇象錄《裂口》等新舊劇作。 適逢年底國內立委與縣市長選舉,回顧學運與解嚴當時風起雲湧的小劇場運動,如今的「台灣小劇場」早已失去「運動」與「批判」的色彩;偏偏在所謂「文化藝術」的範疇裡,又僅佔有邊緣化的尷尬角色。爲什麼要看小劇場?爲什麼要從事小劇場創作?在毫無所謂「表演藝術工業(產業)環境的台灣社會裡,這群前仆後繼地小劇場創作者,到底會以什麼樣的行動回答以上的問題?在這一次難得聚集台灣目前常見的中小型劇場創作的大型藝術節中,有心的觀衆或許能推敲出一些答案和觀感。但對於立志獻身於前衛性、未來性且具開拓性創作的劇場創作者而言,回答什麼都可以,最確定的還是需要一些固執和勇氣吧。 (本
-
現象視察
「父子騎驢」走唱荒腔
過去十年來,表演藝術團體逐年學會以藝術行政的專業程序申請補助,然而官方在補助制度的思維卻趕不上表演團體自我成長的速度。文建會轄下的各項補助辦法定位混淆,沒有周詳的審查機制、也沒有公信力高的考核評鑑;撇開藝術價値的見仁見智,忽略數據所呈現的藝術生態,也就經常使得資源的分配掛一漏萬,皆不討好。
-
現象視察
絕地反攻以後,乘勝追擊之前
在「搶救敎科文」大遊行中,文化界首次動員衆多表演團體參與,但這樣難得的結合仍然吸引不了大衆的目光,「敎改」依然是衆所矚目的焦點,面對這樣的情勢,表演藝術界在未來該如何自處,是値得深思的。
-
專欄 Columns
表演藝術團體的自我追尋
台灣的表演藝術行業、團體,在邁向成熟專業的獨立自主路上(包括創作方向)可說也在追求認同中。譬如大家常常在會議中談論,到底表演藝術在社會發展中眞正的意義在哪裡?這意義不僅是指藝術家或文建會的定義,而主要是對消費大衆及贊助者的意義。
-
專欄 Columns
一九九四的舞台
就文化環境來說,有藝術家走上街頭爲「中華舞蹈社」的保存而請命,有「表演藝術聯盟」成立以形成建言力量;在演出領域的拓展來說,戲劇界連番「輸出」,國內小劇場和舞蹈形式的演出日趨多元整體來說,我們在這一年看到表演藝術界高度自發性的活力,比票房統計上所能歸納出的「未必不景氣」還敎人振奮。
-
九四回顧
藝術政治年
今年的藝術很政治。表演團體從跟不上政治節拍,第一支「骨迷宮」之舞被痛踩一脚,直到年底的「二十四小時台北藝術運動」舞者升空、組成藝術聯盟等事件,看出藝術家在新的政治環境中試圖重新調整自己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