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述表演:一种跨越表演的艺术形式
抵达终点左转

讲述表演:一种跨越表演的艺术形式

在柏林驻村时,我观赏到两场「讲述表演」。两部作品都是在戏剧场馆里演出,节目单上清楚注明为:Lecture Performance(其余的节目还会有戏剧、舞蹈、朗读、讲座等种类标示),一出是在高尔基剧场(Maxim Gorki Theater),结合档案资料、私人文件等讨论土耳其移民的问题,讲述者拿著手卡,口语化的德文与土语随意切换,结构松散,整体的氛围较像是一场随兴的讲座。

另一出《Certainly Uncertain》则在一间舞蹈学校的小型场馆上演,观众容量约百余人。表演者身著卡其色连身装,脚踏一双笨重的雨鞋,透过即时投影、论述、影像与肢体动作探讨「感知」议题。她从个人视角探问:感知是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还是我们所做的事?大脑如何知道我们所看到的?感知和经验有差别吗?在危机时刻,我们可以从我们的神经系统中学到什么?讲述的内容形式将事实、虚构、科学研究与个人经验相结合,在接近尾声时,表演者躺在地上,将脚倒挂在椅子上,开始朗读她个人的「痛苦清单」——在冷静条列的资讯堆叠声中,观众会发现她的裤管开始变色,才意识到原来那双雨鞋从开演开始前里面都是灌满了水。这一刻,我们立刻能共感那双浸泡超过一小时的双脚,痛苦的共情直接而强烈地显现。

当时观看这场演出时并未感到特别震撼,因为我当时是在关注「讲述表演」的结构如何建立,以及其中视觉的辅助、功能与美学的思索。然而,每当回想在柏林的观演经验,脑海中总会立即浮现那双皮肤皱折泛白肿胀的双脚,以及被浸湿的工作裤。这些画面成为我理解讲述表演形式的重要座标。

今年1月,应C-LAB策展人庄伟慈邀请,我参与了「众声喧哗——讲述表演集」的演出。我在去(2024)年8月,也与盗火剧团用讲述表演的概念制作了一档独角戏《熊出没的森林》。我首先发现到的第1件事,在台湾「讲述表演」这个形式,显然会被归在当代艺术而非表演艺术。换个角度说,因为讲述表演并不是明确的一种标签框架,因此它必须在较为开放的创作场域才能成立(与被接受)。我印象很深刻,当《熊出没的森林》在广艺金创奖试演时,某位评审说了一句话:「概念很好,但除了讲故事还是要演啊!」这句话恰恰点出了我一直质疑的叙事黄金准则:Show, don't tell。我曾在先前的专栏讨论过,场域对「表演该有的样子」往往存在各种僵化的期望与预设。这篇文章,我想探讨在非典型表演空间——例如空总的灰盒子,「讲述表演」这种形式所开创的无限可能。

我注意到的第2个现象,是在填写策展人提供的表格简介时,意识到自己即将呈现的内容被视为「作品」而非「演出」。这个用词差异对我造成强烈的震动。那区别不是在两个词汇高低优劣的落差,而是一种虚实——作品感觉是具象的存在,但演出只存于当下。

这种虚实的差异,也呼应到在「众声喧哗——讲述表演集」中叙事内容与角色身分(叙事者是谁)的虚实。简言之,戏剧表演中演员都有角色,但讲述表演里讲述者的角色有时是被隐没的,但角色设定依然直接影响听众切入的视角。以《聑蝶生命故事馆》为例,阮永翰是以文教基金会志工的身分进行提案;在《讲讲讲述》中,张纹瑄则先以历史老师的身分开场,再转换回自己。而我的《不可靠的第一人称》和李立中的《蓬塔努斯与大港》则选择与讲述者本人现实最贴近的身分——分别是演员与养鸽人。至于《声熔质变——龙的生理学讲义(重播)》与《从前一只独角兽》,则较接近叙事者与说书人的形式。

角色设定最直接影响到的是传达的「语言」。这里的语言不是指外语、中文、台语的切换,而是黏著在角色身上的说话方式,例如书面语与口语化的差异。尽管我推测每个作品都有文本基础,但每位讲述者在口语传递的处理上,展现不同的选择意识。从这点或许可以窥见每个创作者对表演的理解与关系,例如阮永翰刻意选择官方口吻,张纹瑄在扮演老师时使用补教式的语气与用词,这些选择与现场形式相互配合,自然堆叠出戏谑、讽刺的效果。因此,角色的选择进一步影响了与观众的互动关系——观众必须决定是否要进入这个扮演游戏,究竟要扮演学生、评审、参与者,还是选择维持冷眼旁观的立场。

处理文本同时也涉及姿态的问题。姿态是台上与台下的跷跷板,显现讲述者与文本、听众的权力关系——最好看的时候是跷跷板总是在摆动。尽管我用未知的身分一开始就跟观众互动玩游戏,然后让观众跟ChatGPT玩,在慢慢借由讲述拍戏时与导演争取诠释权揭示演员这个身分,再带入个人回忆生命故事,我的策略是从现实带入虚构,利用一些叙事技巧模糊边界。我想试验的是,能否在没有技术辅助(灯光、音效、画面)之下,纯粹利用叙事达到一种致幻的效果。

艺评沈柏逸在对谈的时候用马戏来形容这次的讲述表演集。当时听到时略感困惑,但后来细想觉得颇为贴切。这6场表演确实各自包含庞大(甚至可说危险)的变数,例如ChatGPT的即时回应、活生生的鸽子、聑蝶的偶戏表演、各式即时投影与现场互动。这次演出让我最深刻体会到,讲述表演的形式不仅为创作者提供灵活操作的想像空间,也让观众能更自由地在自己的叙事脉络中游走。于是,在表演艺术范畴中普遍追求的戏剧效果、观众反应,都转化为无法预期设计的密码——这项未知挑战著实令人兴奋。

PAR360期年度特刊重磅发行广告图片
PAR360期年度特刊重磅发行广告图片
本篇文章开放阅览时间为 2025/02/17 ~ 2025/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