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台湾戏曲艺术节:国光剧团X翃舞制作《精卫》
2025/4/26~27 14:30
台北 台湾戏曲中心大表演厅
革命者?政治家?国贼?
这是汉学研究者杨治宜在《汪精卫与中国的黑暗时代:诗歌.历史.记忆》一书中的3个章节,其实也是历史人物汪精卫的3个人生阶段与定位。
由于历史往往是「胜利者」、「当权者」的立场,而汪精卫在1940年在(当时的入侵者)日本的支持下成立政府,让「汉奸」、「国贼」成为他在教科书中被一笔带过的形象。但杨治宜重新梳理了历史与事件,也包含汪精卫书写的诗歌,用史学、诗学、记忆学3种方法论来解读他的争议性,甚至是回应该时代。这本书的出版,也让国光剧团艺术总监王安祈在行过书店橱窗时,意外见著,因而发展出《精卫》这部舞剧。
跨界舞剧,借此表现人物的内心幽微
《精卫》的起点是「舞剧」。
去(2024)年3月国光剧团春季公演,书法家董阳孜看到武生李家德在《长坂坡、汉津口》与《挑滑车》里的扎靠表演后,认为这样的武功不能只被戏曲圈欣赏,向国光剧团提议「跨界」合作,特别提到现代舞,以及已在国际间享有名气的翃舞制作;同时,介绍了李家德与编舞家赖翃中交流,并希望发展出舞剧作品。
乐见其成的王安祈,本想用《霸王别姬》作为文本,「让李家德京剧的唱念做打,加上现代舞者这两套语汇、两套身体一起碰撞出火花。」不过她随即打翻自己的念头,认为用现成的剧本与表演,套入跨界元素,是对舞者的不敬。王安祈认为:「对于跨界,我都很谨慎,先打好几个问号。我就在想,要跟现代舞跨界,这个人物、或是他的题材是非常内心的、非常幽微的,甚至这个主角自己都未必能回答得很精确。」这样的内心状态才能运用现代舞进行更为抽象的表述。
不过,当时的王安祈仍没找到最合适的题材,直至同年7月看到杨治宜的新书,让她灵光一闪,「汪精卫在乱世中的抉择,自己都说不清,我觉得他是个内心复杂、幽微到极点的人物。」人物决定后,这本书成为《精卫》最主要的参考书,而王安祈也发现自己的先生其实收藏了很多汪精卫的书,「我觉得在冥冥中召唤出了这个人物。」
从书籍里,从历史里,王安祈翻找出了汪精卫,只是如何改编、是否翻案又是下一道难题。

从汪精卫到精卫鸟,借取连结创造虚实探问
对王安祈而言,汪精卫的人生最触动她之处至少有两处:一是,精卫并非他的本名,是其撰文鼓吹革命时以此为笔名,「他知道精卫填海绝对不会成功,可是精卫仍不停地做、永不懈怠。」但他仍想效法。另一则是,他死后的坟墓,在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被炸毁。
《精卫》中创造出了「精卫鸟」这个角色,由黄宇琳饰演;并将全剧起点设定在炸坟这一幕,而精卫鸟听见爆炸声,看到汪精卫被挫骨扬灰,再也无法被拼凑,引发精卫鸟对于汪精卫灵魂的关怀。「整出戏就是精卫鸟的幻想。」王安祈这么说。也就是,借取精卫鸟与汪精卫的连结,在虚幻且抒情的世界里,重新理解汪精卫的选择。
这顺利解决了京剧饰演现代人物时,较难回避的服装问题。「这样的话就可以解决一个大问题,就是李家德要穿西装、皮鞋上台吗?绝对不要。如果用写实的角度来看,又非得这么做不可。」王安祈说,《精卫》的幻想世界里,汪精卫只是精卫鸟想像出来的人物,由李家德饰演的他就可以穿设计过的京剧服装,甚至可以扎靠去展现功夫。
其所穿著的服装改用水墨设计,展现汪精卫的文人本质,而所耍的双枪也改用枯萎的树枝,一根黑、一根白,表现出他内心两种力量在交战,身边的8名舞者则代表其良心的诘问,进而让京剧武功与现代舞身体能够彼此碰撞。

强调抒情性不求翻案,延续台湾京剧新美学
王安祈强调《精卫》的「抒情性」,延续国光剧团开展的台湾京剧新美学。
虽有各种参考书籍,但为了戏剧性以及戏曲音韵,王安祈对汪精卫的诗文并没有严格考证,反而藉流传下来的不同版本,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换与串接。「在《十八罗汉图》中,我们就做过,假画也有意义。就算汪精卫的诗是伪作的,也代表某种声音。」这些诗句交由温宇航进行咏唱,作为一种天外飞来的声音,呈现更多汪精卫的心境。
对王安祈而言,「文学可能才是探究人性的途径,不是要去看(作品内容的)真或假,其实每个人的心与行为也没有所谓的真假。」这些文字或许才真正反映出汪精卫所有决定的内心状态,而其初衷在将自己命名为「精卫」时,就已不再改变。
但她也让精卫鸟同时化身为汪精卫的妻子陈璧君,借此探问汪精卫心底最私密的地方。「陈璧君可以问他,在乱世中成立政权的抉择,是要保护沦陷区的百姓,是要保护国家的最后一口气,不让国家灭亡,『这个我都相信,可是你有没有百分之二、百分之三的心思是,为了跟他(蒋中正)较量?』汪精卫到底有没有权力欲望?有没有意气之争?」
王安祈并不打算翻案,也没意图重新建构汪精卫的历史定位,但她试著透过内心的质问与探询,让观众能够自行思索这样的一位争议人物,争议何在?又如何面对自身?
「我没有历史的考证能力,就只有用这种方式来同情他,把他的抒情内在表现出来——而这个抒情的内在就是国光的『向内凝视』,是我们一贯的编剧方法。」王安祈接著说:「我没有给答案,让观众自己去判断。」
汪精卫与精卫鸟
出生于1883年的汪精卫,本名汪兆铭,曾谋刺清朝摄政王载沣失败,被捕判终身监禁,翌年因辛亥革命获释。他当时已担任孙文的秘书及文胆,随孙文筹划革命,于撰文鼓吹革命时以「精卫」为笔名,并在行刺失败后,写了歌咏精卫鸟的诗:「衔石成痴绝,沧波万里愁」。后来起草与执笔孙文遗嘱时,亦改用汪精卫,成为他流传后世之名。
孙文逝世后,汪精卫主持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历任中国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主席、国民政府主席、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主席、行政院院长、国防委员会主席以及国防最高会议副主席、中国国民党副总裁、国民参政会议长等职,始终是蒋中正的主要政治对手之一。其人生的转折点,是1938年12月发表《艳电》宣告响应日本首相近卫文麿的声明,被国民党开除党籍和一切公职。隔年,蒋中正国民政府宣布他为汉奸。1940年,汪精卫在华东和华北的日本占领区建立汪精卫国民政府,直至日本投降前9个月病卒。(吴岳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