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台湾戏曲艺术节:台湾豫剧团2025年武侠大戏《锦衣》
2025/5/3~4 14:30
台北 台湾戏曲中心大表演厅
2025/5/24~25 14:30
高雄 卫武营国家艺术文化中心戏剧院
2025/6/7~8 14:30
台中国家歌剧院中剧院
台湾豫剧团于2023年推出70周年团庆大戏《镖客》,借用镖局广纳与聚集各方人才的形象,既暗喻又明示了台湾豫剧团这70年来的景况,以及剧团、豫剧本身的豪爽气质;同时,也在庆祝创团70周年的欢快里,开启了编剧刘建帼建构的「武侠世界」。在《镖客》剧末,采取了戏曲、乃至于现代剧场少见的「预告片」形式,提示了剧中人物骆成有即将开展的新情节,于是《镖客》的故事结束,但这个武侠世界并未落幕。
只是,距离预告将近两年后的2025年,台湾豫剧团才终于推出了《锦衣》,作为这个系列的续集。

建构武侠世界观 让每位演员都被看见
从《镖客》到《锦衣》,从月无双到骆成,是编剧刘建帼在初始创作时就设想好的架构,同时也是当代戏曲少见的叙事模式。
相较于传统戏曲在发展过程中曾有的「连台本戏」(注),《镖客》与《锦衣》更接近于漫威(Marvel)电影的框架,也就是拥有一个世界观,以及相对主要的情节发展,但每个人物都有可能再发展出独立篇章,并与主线情节环环相扣,建构成更庞大的叙事宇宙。这样的创作思考,不只来自于编剧自身的奇思妙想,以及对于「武侠」创作的某种向往,其实更想让台湾豫剧团的每位演员都因为剧中人物而被看见。
同时,这也重新回应了剧场生态,并无法快速地生产出所有续集作品,因此《镖客》与《锦衣》虽有前后集关系,却不会彼此干扰、或是非得两集接续欣赏。刘建帼表示:「虽然是一部曲、二部曲,可是关于一部曲的故事其实说完了,《镖客》最后的危机已被解决了,这些人又到了一个新的地方,有了自己的人生。所以没有看过第一集的人,也可以看第二集。」她笑说,这除了是针对「扩展观众群」的考量,也是自己并不希望看完一出戏后,才发现故事没有讲完,「我自己看戏也不喜欢在没有预期的情况下,故事讲讲讲,结果还有下集,我并不知道。」因此《镖客》与《锦衣》都独立存在,但也在初始就标示了接续关系。
刘建帼表示,像《镖客》到《锦衣》这样的创作方式,也与单一作品有很大差异,她先从建立世界观开始,然后依据个别人物的设定进而去发展情节线。「搞死人了。」刘建帼自嘲地说,不过也有鉴于她之前曾在奇巧剧团创作《二郎哮天》这个以电玩游戏「二周目」为概念,创造出杨戬/神之卷和哮天犬/犬之卷两个视角/篇章的剧场形式,也反映到这次的创作里,更能掌握每个环节。

打破复仇的二元思考 发展武侠里的暗黑元素
虽然《锦衣》延续著《镖客》的故事,但相较于《镖客》在团庆思维下而相对欢乐、喜庆,以「复仇」为主题的《锦衣》则往黑暗面探索。
刘建帼认为,《镖客》比较像是「向外」召集,「就是我一路上搜集各路英雄好汉,然后大家一起冲啊!我们不怕!」所以充满正向的氛围;而《锦衣》则是「向内」探索到「个人」,「这个人背负了过去一些很沉重的东西,导致了他去做这些事情,可是他又不断纠结。」因此更为幽微,甚至带了点暗黑。
建构武侠世界,不只是呼应著豫剧的气质,以及导演殷青群极为擅长的武戏桥段,让整个豫剧团能够发挥不同世代各自拥有的特色与能力;另一方面也是刘建帼希望去拿捏武侠故事拥有的通俗性,并重写「复仇」这类情节被刻板印象限制住的发展方式。传统戏曲、小说、连续剧常有的复仇情节,多半是复仇成功,或是面对过去后的云淡风轻,但刘建帼则想在《锦衣》里打破这样的二元思维——其中也包含对善恶的思考。
《锦衣》的另一个特色,除了饰演骆成的刘建华表现出复杂且纠结的情感面向外,《镖客》的主角月无双戏分虽然减少,但饰演月无双的萧扬玲则将反串另一个男性角色现身,并且相较于过去较多反串文弱男性,这次将以帅气、飒爽的侠客登场,再次打破过去的扮演方式。
新篇章即将开启,《锦衣》从欢快写入幽暗,带领观众踏入不同面向的武侠世界。
注:近似连续剧,多取材自历史演义、小说,分多场次、多日接续演出,每次只演其中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