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豫劇團
-
焦點專題 Focus
中山堂劇場╱國立傳統藝術中心高雄園區
中山堂劇場的前世 位於高雄左營的中山堂劇場,是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簡稱傳藝中心)高雄園區的演出場館,前身為「左營海軍中山堂」。 左營海軍中山堂於1950年開幕,原是海軍集會的場所,後改為電影院,也是劇團及康樂隊勞軍演出的藝文空間。最初中山堂位於軍事管制區內,後來因為兵役制度、國防政策等轉變,軍事管制區開始縮減,因此自1960年代起開放一般民眾觀賞電影,進而形成商圈。1962年,海軍另外興建「文康中心」(左營海軍中正堂),從此中山堂播映二輪國片、中正堂播映二輪西洋片,後期則不再特別區分。不過,這也成為尚未有「週休2日」的年代裡,高雄民眾在經歷5天半的工作後絕佳的休閒娛樂場所。 於1996年就曾到位於高雄的臺灣豫劇團工作、現為傳藝中心企劃行銷部科長的傅寯表示:「一路演變過來,我覺得是台灣整個娛樂環境的縮影。」2009年的最後一天,中山堂吹熄燈號(中正堂也在3年後的2012年結束營業),似乎代表當時的娛樂方式與生態走入歷史。 2013年,高雄市政府文化局將中山堂登錄為高雄市歷史建築,而歷史建築的活化始終是政府的課題,因此在隔(2014)年,時任文化部長的龍應台開始啟動傳藝中心南部園區計畫,經歷數任部長對於規劃的思考與調整,終於在今(2024)年正式啟用傳藝中心高雄園區,其中包含中山堂劇場、臺灣豫劇團與臺灣歌仔戲中心,成為傳藝中心繼宜蘭園區、臺灣戲曲中心(台北)後的第3個園區,並肩負歌仔戲培植、孵育與發展的重責。
-
新銳藝評 Review
台灣外表的「台灣梆子」
臺灣豫劇團《金蓮纏夢》改編自編劇王瓊玲教授的童年記憶,管窺外婆裹小腳的大秘密,取材很「台灣」,因其來自嘉義梅山鄉;另外,人物設定與表演很「戲曲」,因一台女角全踩蹻。繼《美人尖》、《梅山春》等作品,臺灣豫劇團亟欲與本土情感連結,《金蓮纏夢》一劇不因近代背景,而犧牲戲曲演員講究的四功五法,題材的選擇可說達到雙贏。
-
臺灣豫劇團《劈棺驚夢》 刀斧下的愛情 解脫與重生
臺灣豫劇團2024年度大戲《劈棺驚夢》,本劇於2004年首演時命名為《田姐與莊周》,歷經20年傳承與淬鍊,再度舊劇新製、老戲新演。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副主任鄒求強表示,這部戲劇情張力十足,音樂及唱腔精采動人,時隔20年後歷經積累蛻變,以傳承、轉型、創新現代化的表演推陳出新,在既有的堅實基礎之上,以更新穎、符合現代人視角的導演技巧、音樂創作重新配器編腔及舞台聲光投影效果呈現,展現經典再造能力及中青代演員的演藝實力與火候功底。
-
臺灣豫劇團搬演新作《長安花》 出版《梆聲傳唱:臺灣豫劇70年》記錄過往
自古以來,愛情故事裡心心相印的悸動,令人魂牽夢縈,是追劇的熱門之選。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豫劇團籌劃3年,別開生面推出眾所期待的浪漫愛情豫劇,於2024年開春時節推出浪漫愛情豫劇《長安花》。
-
臺灣豫劇團70周年團慶大戲 《鏢客》召喚武俠的多重宇宙
為慶祝成立70周年,臺灣豫劇團將推出全新武俠風格大戲《鏢客》,以「人生70才開始」的心態,將70年的歲月,在傳統與創新間取得平衡與發展契機,替豫劇在台灣生根、然後開花結果,找到「台灣豫劇」的最好詮釋。
-
2023臺灣戲曲藝術節 時空英雄結伴前行、豪傑聚首芝山論戲
由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副教授張啟豐策展的「2023臺灣戲曲藝術節」,將自4月6日至5月28日止,以「英雄.超時空」之名,集結12組戲曲及跨界團隊,匯聚臺灣戲曲中心,邀觀眾一起「芝山論戲」。
-
特別企畫 Feature 她扮戲 #王海玲 豫劇名伶
運命相隨──王海玲與豫劇的落地生根
說到「台灣豫劇」,馬上就讓人想到「王海玲」,這兩個幾乎劃上等號的名詞,也說明了作為中國地方劇種的豫劇,之所以能在台灣扎根的奇妙因緣。從妙齡演出《楊金花》一炮而紅,王海玲從花旦、武旦及刀馬旦,一路練就青衣唱工,成為「全才旦角」,更被認可為繼承張岫雲的新一代「豫劇皇后」,卻也在戲曲創新風潮中,推動豫劇的跨文化與新創之路。王海玲以其精湛的演藝詮釋著每一個生動的人物,而她在舞台上的生涯又緊緊地與台灣豫劇的生命交纏。
-
特別企畫 Feature 戲伴她 #王海玲 豫劇名伶
祖師爺給的考驗 也揉出了「家」的形狀
從八歲加入飛馬豫劇隊第一期學生班後,再也沒離開過傳統戲曲她是舞台上的「豫劇皇后」,是舞台下的「王海玲」,也是劉建華與劉建幗的母親。在舞台上找尋劇團的樣貌,是創新,是傳承,一步一步;在舞台下,靜靜地揉出「家的形狀」,戲外還有戲裡。
-
戲劇
未來在何方?身體為何物?
整體而言,《未》劇在身體的表現仍稍嫌拼貼,許多的符號、情緒表現都可以看到是直接因襲自傳統戲曲。這理所當然是一種經營策略,讓觀眾看見戲曲的細膩、雕琢,甚至和當代劇場的身體運用相互輝映,對照出更多的思考。只是,當《未》劇被定位為一部當代戲劇的同時,演員究竟要丟掉多少東西才能夠長出新的模樣?
-
戲曲
以「愛」給當代戲曲一帖未來處方箋
由奇巧劇團與臺灣豫劇團合作的新戲《未來處方箋》,是編導劉建幗閱讀俄國作家契訶夫小說《六號病房》後,取其精神構思出的作品。本劇時空背景架構在「未知的未來」,擔綱主演的是劉建幗的媽媽、「豫劇皇后」王海玲,她飾演的是一名「故障」了的人類,沒有名字,只有編號。跳脫戲曲程式行當,王海玲勇敢接下挑戰,對女兒推廣戲曲的志願,她以參與演出力挺,都是因為愛。
-
特別企畫 Feature 臺灣豫劇團旦角
蕭揚玲 看著「偷」出一身戲 跨界表演扛招牌
被視為「豫劇皇后」王海玲的接班人,超齡才踏入戲曲學習之路的蕭揚玲,其中辛苦可想而知,但「演員的孤獨」更是她深刻的體驗,在恩師王海玲的身教言教伴隨下,蕭揚玲除了練出紮實功底,也被鼓勵找出自己的風格,更因演出新編戲曲,跨足探索融和傳統與現代劇場的表演方式。在王海玲退休後,蕭揚玲接下恩師的棒子,扛起豫劇團「當家花旦」的招牌,讓她不斷學習前進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聊齋新編 顛覆性別框架
雖然打娘胎聽的就是梆子戲,《蘭若寺》卻是鬼才編劇劉建幗歷經舞台劇、歌仔戲、跨劇種的寫作磨練後,首度撰寫的豫劇劇本。「『欲』與隨之相伴的『情』,其實是全劇探討的核心命題。」劉建幗強調,《聊齋》原著主要著墨於寧采臣與聶小倩之間,超越人、鬼界線的愛情,本劇則在這基礎之上再做突破,增添寧采臣對燕赤霞的同性情誼。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豫劇天后王海玲 挑戰旦行李爾
莎劇經典中的「李爾王」,可說是演員最難駕馭、也最想挑戰的一個角色。這回臺灣豫劇團「豫莎劇」第三部曲《天問》,即為豫劇皇后王海玲量身打造「旦行李爾」,演繹這位飽經磨難、在權勢與親情風暴中發狂、最後幡然悔悟的複雜人物。導演呂柏伸要王海玲拿出看家本領,花旦、武旦、青衣都要上場,除了看她對角色心理的細膩詮釋,還可看到她的一生絕學,令人拭目以待!
-
即將上場 Preview 王海玲、張愛玲、施如芳的想像對話
《巾幗.華麗緣》 穿越古今搬演豫劇傳奇
原本只是為台灣「豫劇皇后」王海玲打造獨角戲,編劇施如芳卻遠兜遠轉,牽扯出至少廿八個被戰爭折騰出名號的女人,還加進張愛玲的「華麗與蒼涼」美學,成就了《巾幗.華麗緣》。《巾幗.華麗緣》把中國、台灣、日本、希臘看似不相干的事件,放肆而大膽地連結在一起,以意識流手法,大玩「穿越」,時空跳躍三千年。
-
達人推薦 本月我要看
高雄春天藝術節—臺灣豫劇團《巾幗.華麗緣》
-
特別企畫 Feature
呂柏伸 改變舞台景觀 打造豫劇新貌
呂柏伸在英國接受現代戲劇的訓練,主要專注在「戲曲與莎士比亞(戲劇)結合」的跨文化研究,參與臺灣豫劇團的豫劇演出,剛好可以檢驗自我的學習理論。從《劉姥姥》到「豫莎劇」的二部曲《約/束》與《量.度》,呂柏伸仍尊重戲曲表演傳統,但從視覺上革新,在信任感增加之後,更開始強化演員對角色的認識,甚至以現代劇場觀點重新思考戲曲音樂的處理。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豫劇《量.度》 河南梆子再與莎翁交手
繼《約/束》之後,臺灣豫劇團再度挑戰莎翁經典,這次挑上的是喜劇《量.度》,透過研究莎劇多年的學者彭鏡禧與陳芳的編修,這次的劇本忠於莎士比亞原著的奧義,保留論辯的哲思,探討寬恕與七情六慾之間如何取得平衡,同時兼顧法、理、情。而導演呂柏伸更期待藉由莎劇對人性的深度刻劃,結合傳統戲曲的美學,提供觀眾思辨的空間。
-
新藝見/新銳藝評
致命的額頭叉
用兒孫滿堂的畫面取代實際舞台的表演,亦是將王海玲用以敘事抒情的「唱段」壓縮。或許,這些影像讓《美人尖》的敘事性提高,但對於一個戲劇演出,將情節完整交待完是最重要的事情嗎?而被萎縮的,會否才是戲曲藝術最重要的核心?
-
藝妙人物事 從電影導演跨足戲曲舞台
林正盛 「女人的命運」讓他與豫劇相遇
電影導演林正盛的劇情片中,總是細膩地呈現女人情感的幽微,這也是他創作上長期關注的主題,而這一回,也是「女人的命運」讓他與豫劇結緣。第一次執導舞台演出,他就顛覆了原來豫劇團習慣的工作流程,他要求演員先用生活化的語言讀本,有了真實的情感基礎,再進入戲曲演員熟稔的唱念程式。他對演員說:「我們來演一部電影吧。」
-
戲曲
河南大鍋菜,變身!
從來沒吃過地道河南大鍋菜的我,這回卻品嚐到賦予大鍋菜新生命的創意料理。這可以說是一鍋讓人齒頰留香,充滿幸福、洋溢溫馨的創意大鍋菜,好吃歸好吃,但是,這還算是原來的河南大鍋菜嗎?或是,好吃比較重要,是不是原來的河南大鍋菜有那麼重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