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臺灣豫劇團

相關文章 18 篇
  • 臺灣豫劇團將推出全新武俠風格大戲《鏢客》,劉建華(左)飾演男主角駱成,蕭揚玲(右)飾演女主角月無雙。

    臺灣豫劇團70周年團慶大戲 《鏢客》召喚武俠的多重宇宙

    為慶祝成立70周年,臺灣豫劇團將推出全新武俠風格大戲《鏢客》,以「人生70才開始」的心態,將70年的歲月,在傳統與創新間取得平衡與發展契機,替豫劇在台灣生根、然後開花結果,找到「台灣豫劇」的最好詮釋。

    文字|吳岸樺
    2023/03/22
  • 2023臺灣戲曲藝術節記者會精華片段演出:窮劇場&江之翠劇場《感謝公主》、明日和合製作所《和合夢》、榮興客家採茶劇團《少年英雄》與國光劇團《誰是英雄?》。

    2023臺灣戲曲藝術節 時空英雄結伴前行、豪傑聚首芝山論戲

    由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副教授張啟豐策展的「2023臺灣戲曲藝術節」,將自4月6日至5月28日止,以「英雄.超時空」之名,集結12組戲曲及跨界團隊,匯聚臺灣戲曲中心,邀觀眾一起「芝山論戲」。

    文字|張震洲
    2023/01/31
  • 新銳藝評 Review

    台灣外表的「台灣梆子」

    臺灣豫劇團《金蓮纏夢》改編自編劇王瓊玲教授的童年記憶,管窺外婆裹小腳的大秘密,取材很「台灣」,因其來自嘉義梅山鄉;另外,人物設定與表演很「戲曲」,因一台女角全踩蹻。繼《美人尖》、《梅山春》等作品,臺灣豫劇團亟欲與本土情感連結,《金蓮纏夢》一劇不因近代背景,而犧牲戲曲演員講究的四功五法,題材的選擇可說達到雙贏。

    文字|黃萬琦
    官網限定報導  2022/07/20
  • 《觀.音》
    特別企畫 Feature 她扮戲 #王海玲 豫劇名伶

    運命相隨──王海玲與豫劇的落地生根

    說到「台灣豫劇」,馬上就讓人想到「王海玲」,這兩個幾乎劃上等號的名詞,也說明了作為中國地方劇種的豫劇,之所以能在台灣扎根的奇妙因緣。從妙齡演出《楊金花》一炮而紅,王海玲從花旦、武旦及刀馬旦,一路練就青衣唱工,成為「全才旦角」,更被認可為繼承張岫雲的新一代「豫劇皇后」,卻也在戲曲創新風潮中,推動豫劇的跨文化與新創之路。王海玲以其精湛的演藝詮釋著每一個生動的人物,而她在舞台上的生涯又緊緊地與台灣豫劇的生命交纏。

    文字|林慧真
    第327期 / 2020年03月號
  • 王海玲
    特別企畫 Feature 戲伴她 #王海玲 豫劇名伶

    祖師爺給的考驗 也揉出了「家」的形狀

    從八歲加入飛馬豫劇隊第一期學生班後,再也沒離開過傳統戲曲她是舞台上的「豫劇皇后」,是舞台下的「王海玲」,也是劉建華與劉建幗的母親。在舞台上找尋劇團的樣貌,是創新,是傳承,一步一步;在舞台下,靜靜地揉出「家的形狀」,戲外還有戲裡。

    文字|吳岳霖、林韶安
    第327期 / 2020年03月號
  • 《未來處方箋》中,明顯的戲曲符號出現在舞台時,演員也會因此而被規訓、約束。
    戲劇

    未來在何方?身體為何物?

    整體而言,《未》劇在身體的表現仍稍嫌拼貼,許多的符號、情緒表現都可以看到是直接因襲自傳統戲曲。這理所當然是一種經營策略,讓觀眾看見戲曲的細膩、雕琢,甚至和當代劇場的身體運用相互輝映,對照出更多的思考。只是,當《未》劇被定位為一部當代戲劇的同時,演員究竟要丟掉多少東西才能夠長出新的模樣?

    文字|林立雄
    第319期 / 2019年07月號
  • 《未來處方箋》中,豫劇皇后王海玲飾演的是一名「故障」了的人類,沒有名字只有編號。
    戲曲

    以「愛」給當代戲曲一帖未來處方箋

    由奇巧劇團與臺灣豫劇團合作的新戲《未來處方箋》,是編導劉建幗閱讀俄國作家契訶夫小說《六號病房》後,取其精神構思出的作品。本劇時空背景架構在「未知的未來」,擔綱主演的是劉建幗的媽媽、「豫劇皇后」王海玲,她飾演的是一名「故障」了的人類,沒有名字,只有編號。跳脫戲曲程式行當,王海玲勇敢接下挑戰,對女兒推廣戲曲的志願,她以參與演出力挺,都是因為愛。

    文字|林立雄、劉光宇
    第317期 / 2019年05月號
  • 特別企畫 Feature 臺灣豫劇團旦角

    蕭揚玲 看著「偷」出一身戲 跨界表演扛招牌

    被視為「豫劇皇后」王海玲的接班人,超齡才踏入戲曲學習之路的蕭揚玲,其中辛苦可想而知,但「演員的孤獨」更是她深刻的體驗,在恩師王海玲的身教言教伴隨下,蕭揚玲除了練出紮實功底,也被鼓勵找出自己的風格,更因演出新編戲曲,跨足探索融和傳統與現代劇場的表演方式。在王海玲退休後,蕭揚玲接下恩師的棒子,扛起豫劇團「當家花旦」的招牌,讓她不斷學習前進

    文字|周書正
    第304期 / 2018年04月號
  • 《蘭若寺》中增添寧采臣(右,蕭揚玲飾)對燕赤霞(左,劉建華飾)的同性情誼。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聊齋新編 顛覆性別框架

    雖然打娘胎聽的就是梆子戲,《蘭若寺》卻是鬼才編劇劉建幗歷經舞台劇、歌仔戲、跨劇種的寫作磨練後,首度撰寫的豫劇劇本。「『欲』與隨之相伴的『情』,其實是全劇探討的核心命題。」劉建幗強調,《聊齋》原著主要著墨於寧采臣與聶小倩之間,超越人、鬼界線的愛情,本劇則在這基礎之上再做突破,增添寧采臣對燕赤霞的同性情誼。

    文字|廖俊逞
    第280期 / 2016年04月號
  • 在《天問》中,豫劇皇后王海玲將以旦行挑戰「女李爾」。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豫劇天后王海玲 挑戰旦行李爾

    莎劇經典中的「李爾王」,可說是演員最難駕馭、也最想挑戰的一個角色。這回臺灣豫劇團「豫莎劇」第三部曲《天問》,即為豫劇皇后王海玲量身打造「旦行李爾」,演繹這位飽經磨難、在權勢與親情風暴中發狂、最後幡然悔悟的複雜人物。導演呂柏伸要王海玲拿出看家本領,花旦、武旦、青衣都要上場,除了看她對角色心理的細膩詮釋,還可看到她的一生絕學,令人拭目以待!

    文字|廖俊逞
    第275期 / 2015年11月號
  • 《巾幗.華麗緣》透過王海玲與眾多女性歷史人物的對話,形成戲裡戲外、古今中外穿梭的多重框架,書寫一頁豫劇傳奇。
    即將上場 Preview 王海玲、張愛玲、施如芳的想像對話

    《巾幗.華麗緣》 穿越古今搬演豫劇傳奇

    原本只是為台灣「豫劇皇后」王海玲打造獨角戲,編劇施如芳卻遠兜遠轉,牽扯出至少廿八個被戰爭折騰出名號的女人,還加進張愛玲的「華麗與蒼涼」美學,成就了《巾幗.華麗緣》。《巾幗.華麗緣》把中國、台灣、日本、希臘看似不相干的事件,放肆而大膽地連結在一起,以意識流手法,大玩「穿越」,時空跳躍三千年。

    文字|廖俊逞
    第245期 / 2013年05月號
  • PAR表演藝術
    達人推薦 本月我要看

    高雄春天藝術節—臺灣豫劇團《巾幗.華麗緣》

    文字|杜思慧
    第244期 / 2013年04月號
  • 呂柏伸
    特別企畫 Feature

    呂柏伸 改變舞台景觀 打造豫劇新貌

    呂柏伸在英國接受現代戲劇的訓練,主要專注在「戲曲與莎士比亞(戲劇)結合」的跨文化研究,參與臺灣豫劇團的豫劇演出,剛好可以檢驗自我的學習理論。從《劉姥姥》到「豫莎劇」的二部曲《約/束》與《量.度》,呂柏伸仍尊重戲曲表演傳統,但從視覺上革新,在信任感增加之後,更開始強化演員對角色的認識,甚至以現代劇場觀點重新思考戲曲音樂的處理。

    文字|莫嵐蘭
    第238期 / 2012年10月號
  • 「豫劇皇后」王海玲與「永遠的京劇小生」曹復永將在《花嫁巫娘》中,鋪陳一則邊地情話。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以「巫」之名 探觸熟女情慾

    「能文、能武、能生、能旦」,被譽為「本色天成」的豫劇傳奇王海玲,演什麼就像什麼,究竟還有什麼角色難得倒她?台灣豫劇團這回找來中生代備受矚目的編劇施如芳,為她量身打造新戲《花嫁巫娘》,藉一則虛構的部落傳說,帶觀眾走進魔幻傳奇的巫覡世界,並以「巫」之名,大膽探觸熟女情慾,挑戰梆子姑娘舞台生涯五十年來最大的表演尺度。

    文字|廖俊逞
    第215期 / 2010年11月號
  • 臺灣豫劇團再度和莎士比亞相遇,新作《量.度》忠於莎士比亞原著的奧義,探討寬恕與七情六慾之間如何取得平衡。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豫劇《量.度》 河南梆子再與莎翁交手

    繼《約/束》之後,臺灣豫劇團再度挑戰莎翁經典,這次挑上的是喜劇《量.度》,透過研究莎劇多年的學者彭鏡禧與陳芳的編修,這次的劇本忠於莎士比亞原著的奧義,保留論辯的哲思,探討寬恕與七情六慾之間如何取得平衡,同時兼顧法、理、情。而導演呂柏伸更期待藉由莎劇對人性的深度刻劃,結合傳統戲曲的美學,提供觀眾思辨的空間。

    文字|廖俊逞
    第234期 / 2012年06月號
  • 《花嫁巫娘》中,媚金與瞿言的愛情,為封閉的花帕部落製造了混亂,也進入另一個重新開始的起點。
    戲曲

    河南大鍋菜,變身!

    從來沒吃過地道河南大鍋菜的我,這回卻品嚐到賦予大鍋菜新生命的創意料理。這可以說是一鍋讓人齒頰留香,充滿幸福、洋溢溫馨的創意大鍋菜,好吃歸好吃,但是,這還算是原來的河南大鍋菜嗎?或是,好吃比較重要,是不是原來的河南大鍋菜有那麼重要嗎?

    文字|夏安
    第218期 / 2011年02月號
  • 《美人尖》裡的阿嫌(王海玲飾)一反傳統女子溫厚賢淑的形象,被刻劃得尖酸且強勢。
    新藝見/新銳藝評

    致命的額頭叉

    用兒孫滿堂的畫面取代實際舞台的表演,亦是將王海玲用以敘事抒情的「唱段」壓縮。或許,這些影像讓《美人尖》的敘事性提高,但對於一個戲劇演出,將情節完整交待完是最重要的事情嗎?而被萎縮的,會否才是戲曲藝術最重要的核心?

    文字|吳岳霖
    第231期 / 2012年03月號
  • 林正盛
    藝妙人物事 從電影導演跨足戲曲舞台

    林正盛 「女人的命運」讓他與豫劇相遇

    電影導演林正盛的劇情片中,總是細膩地呈現女人情感的幽微,這也是他創作上長期關注的主題,而這一回,也是「女人的命運」讓他與豫劇結緣。第一次執導舞台演出,他就顛覆了原來豫劇團習慣的工作流程,他要求演員先用生活化的語言讀本,有了真實的情感基礎,再進入戲曲演員熟稔的唱念程式。他對演員說:「我們來演一部電影吧。」

    文字|朱安如
    第221期 / 2011年05月號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維也納

    導演米洛.勞7月起接任維也納藝術節總監

  • 其他

    輕鬆投件拿10萬! 廣藝「雲舞台獎」盼成為表演藝術線上化推手

  • 舞蹈

    離開殿堂,由你自己發現耀眼

    2023艋舺國際舞蹈節
  • 焦點專題 Focus

    李明潔:「不著痕跡的日常感最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