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慾望服務的分身有術
人類一邊偵錯檢測的同時,人工智慧的分身也映照了我們所拋出的慾望,想要人工智慧聽話、乖順、一如人類終究渴望平靜安穩的生活,所以依賴機器帶來的穩定恆常。目前我們還處在「都是真人」的世界,未來,機器人取代真實示人的比例愈來愈高,從微整形到整出一個人,真實崩壞的速度遠遠超過於有限的想像。
人類一邊偵錯檢測的同時,人工智慧的分身也映照了我們所拋出的慾望,想要人工智慧聽話、乖順、一如人類終究渴望平靜安穩的生活,所以依賴機器帶來的穩定恆常。目前我們還處在「都是真人」的世界,未來,機器人取代真實示人的比例愈來愈高,從微整形到整出一個人,真實崩壞的速度遠遠超過於有限的想像。
自從AI人工智慧讓人造人變為可能之後,探討相關議題的動漫影視創作也前仆後繼地出現,將在兩廳院秋天藝術節展演的《恐怖谷》是少見以劇場觸及此主題的創作,甚至直接「造人」,直接讓擬真的人形機器直接在觀眾面前展演,虛實交錯地探索觀眾的心理認知狀態。
柏林戲劇盛會(Berliner Theatertreffen,以下簡稱TT)將於5月舉行,過去兩屆因疫情轉線上舉辦,今年若能順應防疫政策,有望實體演出。從全德語區劇場540件作品中選出的10齣邀演名單,掀起不同視角的討論:女性創作者占半數以上,各類跨界非典型的、複合式的、紀錄式的、肢體舞蹈的、音樂視覺的元素輪流成為主角,分工精準、體系嚴謹的「劇院製造」也不再是唯一,獨立藝術家團體與共製模式各起山頭,是這幾年的趨勢。
成立廿年,里米尼紀錄劇團可謂德國當代不可不提及的創作體,如果說當代劇場的特色是尋找戲劇的新形式,反映現實而非建立幻覺,且試圖從根本上去處理現實,閱讀《日常專家:你不知道的里米尼紀錄劇團》一書便可發現劇團於此嘗試上的不遺餘力與不可化約,透過各種的「日常專家」,呈現出世界的複雜度,也重新建構了觀演距離,讓真實與虛構不斷重新對照。
今年的TIFA台灣國際藝術節期中,最受矚目、也是最具話題性的一齣作品,無非就是演出時間長達九小時廿分的《玩家、毛二世、名字》。令人驚訝的是,這齣戲的導演朱利安.戈瑟蘭,年僅卅二歲,然而年紀輕輕的他,卻早在六年前就以《無愛繁殖》一劇震撼亞維儂藝術節,並榮獲當年劇評人協會「年度最佳劇場新秀」的殊榮。三年後,他的導演作品《2666》又獲頒「年度最佳戲劇演出」和「最佳舞台元素創作者」兩項大獎。 《玩家、毛二世、名字》是國家兩廳院與法國鳳凰劇院簽署開動計畫後的共製節目,取材自被譽為美國當代小說四大名家之一的唐.德里羅的三本同名小說,於二○一八年七月在亞維儂藝術節首演後,將於今年首度來台演出。被法國媒體讚譽為「天才」的導演戈瑟蘭,其實更醉心於當代小說,就如同他在專訪中所說:「小說的表現形式不僅完全符合我追求的藝術價值,也彌補了劇場敘事的不足。」而他想做的,則是將「劇場表演、小說語言,及當代主題彼此碰撞在一起。」擅長將文字轉化為劇場中的表演的他,舞台上的呈現也超越傳統劇場的表現形式,除了有刺激感官的即時影像與聲光效果外,快速的影像剪輯投影也強化了敘事的速度感,他彷彿將舞台變為攝影棚,透過特寫捕捉演員細微的表情,讓放大的影像感與真實的劇場融為一體,讓明快更迭的劇情與交綜複雜的故事線一幕幕地在觀眾面前展開,卻又不失閱讀小說時的私密感。面對這位迅速歐洲劇壇竄紅的黑馬,本刊除了獨家專訪外,也針對他的劇場美學與這次《玩家、毛二世、名字》原著小說家的作品賞析,全方位地帶領讀者進入朱利安.戈瑟蘭的劇場世界,傾聽文字之外的現代之聲。 在本期雜誌中,我們也開箱創作者的「未竟之室」。編輯部以里米尼紀錄劇團的演出《未竟之室》為企畫發想,如同該劇導演導演史蒂芬.凱吉以八個房間,透過八位人物的生活物件,讓觀眾聆聽他們對死亡的想法,同時思索「死亡」這件事,我們也邀請了史蒂芬.凱吉與台灣創作者林芳宜、林宜瑾、董怡芬、林玟圻Ctwo、日京江羽人,參與這次「未竟之室」的開箱企畫,與讀者分享那些可用來敘述他們生命點滴的私密物件,共同探尋人生的下一步。
你想過死亡嗎?你想過當你離世之後,你留下的各種物件,將如何訴說你這個人的一生?繼《遙感城市台北》之後,里米尼紀錄劇團導演史蒂芬.凱吉將再訪台北,帶來《未竟之室》,打造八個房間,透過八個人物的人生物件,讓觀眾聆聽他們對死亡的想法,同時思索「死亡」這件事。我們也邀請了史蒂芬.凱吉參與這次的開箱企畫,與讀者分享那些可用來敘述他生命點滴的私密物件。
千禧年之際,同樣出身於德國吉森大學應用戲劇學系的校園三劍客史蒂芬.凱吉、賀爾歌達.豪克與丹尼爾.維次爾,共組了里米尼紀錄劇團。他們或共同創作,或雙人組,時而各自獨立,不管是什麼樣的組合,所推出的作品,一律以「里米尼紀錄」為標誌,短短幾年間,他們不但在德國境內炙手可熱,多部作品更享譽國際劇壇,獲獎無數,儼然已是最具外銷實力的德國劇團之一。 為何這個以紀錄性為導向的劇團能勝出,並全球各地擁有強大的影響力呢?為了找尋答案,讓我們一起來追蹤其獨到創作風格的五大線索!
前中區警署的建築在古蹟活化計畫的改造下,於今年五月開張,轉化為展演創作空間,開幕後推出「劇場季」活動,之後還有「舞蹈季」等,讓更多人重新認識這個曾經戒備森嚴的警務機關。而在大館劇場季中,也推出德國里米尼紀錄劇團的香港版《遙感城市》,然而在香港這個充滿焦慮、空間狹窄、速度極快、人們相對冷漠的城市,《遙感》在很多環節都顯得有點尷尬。
德國的里米尼紀錄劇團在過去兩年間,陸續與幕尼黑、杜塞朵夫、德勒斯登與蘇黎世四大城市劇院合作,推出國家體制系列四部曲,並於今年三月在柏林一次演出全系列。四部曲的題材看似互不相關,但都環繞在一個民主國家權力的極限,劇團截取了秘密警察、建築工程案、演算法與世界經濟論壇這四個領域,透過劇團擅長的互動演出形式,讓觀眾體驗在國家體制之外的世界運作潛規則。
里米尼紀錄劇團這四部探索現行國家體制轉變之作,在在都點出,國家的執行與運作能力愈來愈薄弱。早在九○年代英國政治學與社會學者克勞奇(Colin Crouch)即提出「後民主」(post-democratic)的概念,說明了我們得告別人民對政治事務有直接影響力的舊民主觀念。在提倡解除國家管制,自由市場經濟至上的新自由主義風行之際,國家多多少少已形同虛設。真正至關重要的政治、經濟決策根本不取決於政客,更不在人民身上,而是在企業家與利益團體手中。為了更深入了解這四部作品,筆者在柏林特地邀約了里米尼紀錄劇團的女導演賀爾歌達.豪克(Helgard Haug)談談其創作動機、構思與目的。
在柏林的「沉浸」藝術節中,里米尼紀錄劇團推出了互動展覽作品《遺書:無人作品》,導演找來了八位種族、年紀、階級、地域、經歷不同的真實人物,說出自己的生死遺言,但他們全部都不在場,而是透過錄像、聲音、訪談,與觀眾互動。設計多米尼克.胡柏打造了八個房間,觀眾輪流進入聆聽人物的故事與遺言,八個故事不僅訴說死亡,還觸及非洲、納粹、種族等議題,層次非常豐富。
Remote,是一種距離,一種無形的連結、一種關係。 今年八月,德國里米尼紀錄劇團主要創作者之一, 導演史蒂芬.凱吉將帶著他遊遍世界大小都市的 《遙感系列》Remote X 造訪台北。 就在熱天午後的台北城裡, 與五十位夥伴一起戴上耳機、走上街頭、踏上旅程, 你們將成為城市中最奇特的景象, 同時也看見城市中那些不同於你們的他者。 那個在左耳與右耳之間迴盪的聲音, 好像也在腦袋瓜裡成了漣漪, 串起了全身的神經。 那是凱吉的演算法, 讓你跟著他,自主邁開步伐的畫外音, 那是牧羊人為你指引的迷津, 那是一段城市中的神話。
自二○一三年首度推出《遙感柏林》以來,里米尼紀錄劇團《遙感系列》已經巡迴了亞維儂、聖地牙哥、蘇黎世等各大城市,打造許多令人驚喜的遙感體驗。透過給參與者戴上的耳機,語音指示參與者做出各種舉動,讓人驚異不已的是,再稀鬆平常不過的日常生活場景,透過語言的操控與群眾的力量,都能夠在瞬間被轉換成戲劇性的舞台,卻也令人反思:科技的操控,是否會將我們帶向完全不可知的未來?
在不同的城市因地創作的《遙感城市系列》,說出了多少在地的文化、社會氛圍,與空間的政治性?本文作者親身參與了同系列製作在柏林城中區與澳門的演出,與在香港的工作坊實作體驗,更可見其中差異,並引發思考。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