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续前章,本章将透过系统数据,探讨台湾表演艺术消费者之总体变化。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前章所列的研究限制外,由于系统只能看到系统会员的消费记录,因此无法观测到从如ibon或其他通路购票之消费者,当然也无法追踪代购者的状况。此外,由于消费者的性别、年龄与地址等皆为消费者于注册时自主填写,未填写者会形成自然的数据缺漏,当前居住地址亦可能与其注册地址有所落差。
文化币与青年会员的大幅成长
2024年系统内会员最为明显的改变之一,是16-22岁年龄区段订票会员人数的占比大幅上升。该年龄区段在2021年内有消费的订票会员人数(注1)仅为所有订票会员人数的5%,到2024年时已成长到13%。
此年龄区段的人数上升,自然与这两年推行的文化币与青年席政策有关。作为量化的佐证,我们观察到在2023年与2024年,该年龄区段的消费者中,分别有56%与79%是有使用文化币的。当然,这是一个相对粗略的比例,毕竟这有可能来自本来就在系统中的青年,也有可能是因为文化币而新加入系统者;而就算是新加入系统者,也可能其就只有文化币那一笔消费,之后就再无出现在系统中。
是故,我们进一步追踪这些消费者在第一次使用文化币的订单前后,是否还有其他消费记录。我们发现在这些有使用文化币消费的青年中,有约四成是在文化币订单之前就已经在系统中有消费记录的;换言之,有约六成的青年,其在系统中的第一笔订单是有使用文化币的订单。而在这六成的新进青年中,有约三成在第一笔订单后有进一步的消费。这个比例是否符合文化币政策的成本效益自然是一个可以讨论的议题,但至少我们可以确定,文化币政策有发挥一定程度吸引青年进入系统,参与表演艺术的功效。
会员存续性
延续之前关于青年观众的表艺消费习惯延续性,其他年龄层观众的延续性亦是一重要议题。因此,我们针对各年份中有消费的会员,追踪其是否是在该年份注册进入系统,以及其是否是在该年份初次消费。我们发现,在2024年有消费的约35万名会员中,有约16万人(45%)是非当年注册也非当年初次购买者,这不论就人数或比例而言,都较2023年的约11万人(35%)为多,显示确实有愈来愈多的消费者进入并持续留在系统中进行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