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葛拉季尼特-提拉指揮伯明罕市立交響樂團演出。(伯明罕市立交響樂團 提供)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2017-2018 新樂季搶先報/國際篇 英國、美國

伯恩斯坦兩岸發燒 新生代指揮站穩腳步

今年適逢美國指揮家暨作曲家伯恩斯坦的百年冥誕,身為第一位美國本土出身、但能征服征服歐洲的北美指揮家,大西洋兩岸的英美兩國,也紛紛為伯恩斯坦端出精采樂季菜色。另一方面,倫敦交響迎回賽門.拉圖自是盛事,但誰能繼柯林.戴維士爵士之後成為英倫樂壇盟主?而美國樂團中幾位新生代指揮也已站穩定位,未來能否突破外在環境困局,值得觀察。

今年適逢美國指揮家暨作曲家伯恩斯坦的百年冥誕,身為第一位美國本土出身、但能征服征服歐洲的北美指揮家,大西洋兩岸的英美兩國,也紛紛為伯恩斯坦端出精采樂季菜色。另一方面,倫敦交響迎回賽門.拉圖自是盛事,但誰能繼柯林.戴維士爵士之後成為英倫樂壇盟主?而美國樂團中幾位新生代指揮也已站穩定位,未來能否突破外在環境困局,值得觀察。

過去幾年,美國樂團為了票房,在推廣音樂會和「親子(家庭)音樂會」之外,推動「電影音樂會」,英國並非沒有,只不過英國有自己的文學傳統和審美觀,或許挑選的電影比較「文藝」(而非科幻、動作),但發展速度並不落後。

倫敦交響迎回現任柏林愛樂總監拉圖,動作絕對不能小,不僅有「拉圖週」,還另製專屬網站,不過活動中的重頭戲之一,竟然是「賽門勳爵的電影音樂會」!從電影劇目的挑選,確實可以看出英國和美國的喜好對照,倫敦交響和拉圖挑選的是《亨利五世》。

另外,「拉圖和現代作曲家」、「拉圖和馬勒」,都是舊戲重彈,但是「拉圖和伯恩斯坦」可就有點誇口,因為是伯恩斯坦百年冥誕,美國各大樂團通通都有伯恩斯坦。

此起彼落  誰是下一個明星指揮?

英國柯芬園皇家歌劇院總監帕帕諾(Antonio Pappano),近幾年聲勢大漲,可惜因為歌劇製作成本過高,無論演出或商業錄音,也因此以歌劇院為主場的指揮家,相形之下知名度攀升較慢,但是,以最近幾年的宣傳走勢來看,只要不出醜聞、沒有意外,他肯定是英國下一個主力推動的明星指揮家。雖然,過往能進拜魯特音樂節指揮華格納,「曾經」算是指揮家重要指標,但身為「第三個」進入拜魯特的帕帕諾,至今已有第一流指揮的票房,但就看何時能有頂尖指揮的影響力。

英國有哪些指揮家進過拜魯特音樂節,現代觀眾可能已經不太關心,事實上這個經歷對指揮家的助力,也大不如前。除了第一個進拜魯特音樂節,已過世的柯林.戴維士(Colin Davis)商業錄音成就高,同樣橫掃柏林維也納,即使曾在柏林愛樂王座登基的拉圖,未來能否達到戴維士在英國樂壇的影響力和崇高地位,還未可知。第二個是魯尼寇(Donald Runicle)雖然在歐洲也是柏林德意志歌劇院的總監,但在英國,始終只能在二線樂團「BBC蘇格蘭交響」徘徊,至二○一六年合約終止前,獲贈「榮譽指揮(Conductor of Emeritus)」,對於本地一般愛樂者會注意他的,很少。而第四個進拜魯特的安德魯.戴維斯(Andrew Davis),除了「BBC交響」桂冠指揮,固定根據地在澳大利亞的墨爾本交響、加拿大的多倫多交響,及芝加哥的抒情歌劇院(Lyric Opera of Chicago)。如果長期對英國音樂圈關注的朋友,可能也會發現,有些指揮家不是沒有實力,但是有沒有緣分(機會),真的要看在英國媒體眼中,有沒有成為明星的潛力。否則,英國各古典音樂雜誌,不會在十年前,就鎖定也很優秀、但尚未成長的俄羅斯年青指揮家,卻沒有留點足夠版面,給這些中生代英國指揮家。

伯明罕市立交響樂團,曾是將卸任的柏林愛樂總監拉圖的成長主場,雖然樂團地位在英國不上不下,評價起起伏伏,但絕對是眾所矚目的焦點。自從迎來女性首席指揮彌爾嘉.葛拉季尼特-提拉(Mirga Gražinytė-Tyla),確實吸引許多目光,但女性指揮家地位始終受性別刻板印象局限。不過,彌爾嘉在二○一七/一八樂季將正式挑戰馬勒交響曲,尤其在拉圖之後,伯明罕新一輪馬勒,不僅話題性十足,對票房是否有實質幫助,也有待觀察。

伯恩斯坦百年冥誕,不僅在美國,英國也有相當多的節目安排,除了作曲外,伯恩斯坦象徵美國本土第一位跨越大西洋、征服歐洲的北美指揮家第一人。在他之後,有征服拜魯特,且更進一步在紐約大都會歌劇院建立主場的詹姆斯.列汶(James Levine),以及同樣征服拜魯特音樂節的丹尼斯.羅素.戴維士(Dennis Russel Davies),但,多少人有印象?另外,在瑞士蘇黎世地位穩固的金曼(David Zinman),也是道地美國指揮家,但是在美國主場,卻沒有足夠空間。只能說,或許作曲兼指揮的超級明星伯恩斯坦,永遠只能有一個,之後要有人能超越的可能性太低,不如還是另闢蹊徑,例如找年輕的杜達美(南美洲)或聶切-瑟昆(Yannick Nézet-Séguin,加拿大,同是北美洲)。至於女性和有色人種指揮家?當然有,但他們能否更進一步?這絕對不能當檯面上的話題討論!

曲目保守  美國五大是否還是最強?

樂團的發展,天時、地利、人和都不可缺。在相對繁榮的城市,自然有較多資源,也會有更多欣賞表演藝術的消費人口。

論整體實力,芝加哥交響堪稱穩坐當今美國第一。慕提(Riccardo Muti)前季票房頹勢穩住,部分演出,由樂團首席擔任協奏曲獨奏家的做法,對國際知名度沒有幫助,但是對於主場票房有實質幫助,這種「務實」,也是「自信」(對樂團演奏家實力的肯定),對其他仍把目光放在「國際知名度」的樂團而言,是否能有所啟發?下季主打柴科夫斯基、布拉姆斯、德弗札克,大型合唱作品是舒伯特和羅西尼,協奏曲合作的獨奏家也是「老面孔」小提琴家穆特、大提琴家馬友友,鋼琴家內田光子、鋼琴家席夫兼任指揮……沒有「新」意,但「誠意」夠。

克里夫蘭管絃樂團仍然在威瑟-穆斯特(Franz Welser-Most)掌控下,但樂團整體更保守。不進行商業錄音發行,或在網路上積極經營,僅靠音樂實力,沒有其他噱頭,是否能在隨身網路世代存活,對於未來發展影響多大,也值得關注。

穩健行進  新生代指揮家就定位

洛杉磯愛樂有啟用潛力派年輕指揮的傳統,雖然大家的話題是杜達美(Gustavo Dudamel)未滿卅接任總監,但別忘了當年的祖賓.梅塔(Zubin Mehta),也是卅歲在此發跡!杜達美在洛杉磯前兩年挑戰貝多芬交響曲全集,無論評價如何,將在二○一七在台北再現,實際還是要眼見為憑、耳聽為信。至於杜達美的「馬勒」之旅,依照下個樂季宣傳看來,確實仍在進行中。

至於其他規劃,可以看出洛杉磯愛樂幕後團隊的用心,萬聖節的電影音樂會選擇一九二五年的黑白默片《歌劇魅影》、伯恩斯坦百年的《西城故事》、還有在二○一八年奧斯卡週的「入圍主題音樂會」,堪稱目前英美各大樂團中,把這項新的生財之道,策畫得最淋漓盡致,堪稱下個樂季最「視覺感官」的樂團第一名!

波士頓交響的尼爾森斯,之前樂季的斯拉夫曲目,普遍獲得肯定,邁出成功的一步,二○一七/一八樂季雖然以古典時期海頓、莫札特及貝多芬當作主打,但照樣少不了柴科夫斯基、德弗札克等作曲家。另外,隱藏版的馬勒和蕭斯塔可維奇兩大系列,持續進行中,很可能是即將在未來幾年商業錄音發行的重頭戲。此外,很難否認的是,費城管絃樂團的加拿大指揮家聶切-瑟昆,目前在北美洲「本土」新生代第一人的地位幾乎已經確定,端出的菜色也不「新」,也和其他老牌樂團相近,端看實際票房表現如何。

從過往幾年的實際票房和評價表現,歐洲樂團到亞洲巡迴的表現,普遍比北美樂團來得高。所以,美國樂團在國外只有少數還能在國際有吸金能力,因此只能更著重在經營本土市場的票房穩定性。可能,這就是就這幾年分析美國各樂團愈來愈保守的真正原因。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趨勢觀察

英國多事宣傳低調  美團穩定發展就看大環境

英國歷經恐怖攻擊,甚至連觀光客簽證都受影響!對於表演藝術絕對有影響,雖然各大藝術節、藝術季持續進行,但相對明顯的是二○一七年逍遙音樂節(BBC Proms)的內容沒降級,規模沒縮水,開幕第一週就有當紅鋼琴家列維(Igor Levit)、柏林國立歌劇院管絃樂團和巴倫波英(Daniel Barenboim)、歐洲室內樂團和海汀克(Bernard Haitink),但是整體宣傳力度,極為收斂,票房絕對受影響,只是程度問題。美國新任總統川普,可以預料在他任內會不斷有新聞話題,但對美國經濟和文化政策的有多大實質影響,都會是未來的變數。

英國數十年的「明星」推廣政策,讓阿巴多、拉圖前後兩任柏林愛樂首席指揮,都和英國交好,比卡拉揚時代,有更多密切的合作機會。許多優秀的年輕指揮家,雖然只是和英國二線樂團合作,也能成為矚目焦點。另外,許多獨奏家,也曾因為各大英語系雜誌的報導,成為年輕世代中曝光度較高的市場寵兒!「從」英國發跡的「新秀」(無論是否英國人),再透過商業錄音發行成名的途徑,早已形成模式。但是,當前科技影響,傳統平面媒體和網路傳媒,逐漸消長的情形下,未來十年的變化,值得觀察。

美國樂團的傳統和歐洲不同,但是面臨的困境都一樣,就是欣賞表演藝術的人口老化,隨世代交替而消長。但是,從表面觀察,傳統強團仍然有更好的優勢,無論即將上任或已經上任的首席指揮,傳統五大樂團,老大師、中生代巨匠、新生代潛力股,可以說美國各大樂團基本上已經「就定位」,接下來就是實際上票房的考驗,以及經濟環境的外在影響,是否能朝好的方向發展。(王世強)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