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景涵
-
首爾
「韓江熱潮」國內外發燒 小說改編劇作備受矚目
韓國小說家韓江獲頒 2024 諾貝爾文學獎的消息傳出後,在世界各地立即掀起一陣韓江作品的閱讀熱潮,韓國當地的實體書店庫存被一掃而空,海外翻譯版也創下銷售佳績。而過往改編自韓江小說的舞台劇和電影,也再度登上國內外舞台。 韓江以其代表作之一《素食者》(채식주의자),於 2016 年獲得國際布克獎(International Man Booker prize),並成為亞洲第一位獲獎者,在國際文壇引起了高度關注。2020 年,韓國國立劇團曾與比利時列日劇院(Thtre de Lige)計劃改編共製《素食者》舞台劇,當時韓江亦親自與比利時導演塞爾瑪.阿拉維(Selma Alaoui)就作品進行交流,可惜該計畫最終因新冠疫情而告吹。事隔4年,駐義大利韓國文化院於近期宣布,義大利知名劇作家兼導演達莉亞.德弗洛里安(Daria Deflorian)將《素食者》改編為舞台劇,自10月底起陸續於巴黎、波隆那、羅馬、米蘭等地上演。
-
首爾
兩大舞蹈節慶 夏末接連登場
由韓國兩大民間舞蹈推廣組織「創舞藝術院」(Changmu Arts Center)和國際舞蹈委員會(CID-UNESCO)韓國本部分別主導的「創舞國際公演藝術節」(Changmu Performing Arts Festival)和「首爾世界舞蹈慶典」(SIDance)於夏末接連登場。 「創舞國際公演藝術節」今年邁入第 30 屆,包含 5 部國外邀請作品在內,將於世宗市藝術殿堂(Sejong Art Center)和Arko藝術劇場(Arko Arts Theater)等地上演 24 部舞作。今年為第27 屆的「首爾世界舞蹈慶典」則將於 9月初起,在大學路藝術劇場(Daehakro Arts Theater)、西江大學瑪麗廳(Sogang University Mary Hall)、恩平文化藝術會館(Eunpyeong Culture Arts center)演出包括 8 部國外邀請在內的 35 部作品。 「創舞國際公演藝術節」的主辦人金梅子(Kim Mae-ja)有「韓國創作舞蹈教母」之稱。她在 1992 年設立「創舞藝術院」,致力於發掘新進編舞家、舞蹈教育和演出推廣。而「創舞國際公演藝術節」的舉辦,目的是透過與國外舞團的交流,探索韓國舞蹈在國際舞台上的立足之地。「創舞國際公演藝術節」曾於 2007 至 2008年因預算問題而中斷,2009 年與議政府藝術殿堂(Uijeongbu Arts Center)共同主辦,正式宣告復出後,開始將部分演出場次移至首都圈以外的多個城市,期盼與更多觀眾見面。
-
首爾
從朴槿惠到尹錫悅政權 藝文界思想審查爭議仍層出不窮
韓國創作音樂人李瀧(Lang Lee)在其歌曲〈狼來了〉(늑대가 나타났다)中唱道:「這塊土地上需要衝擊/我們不是無用之人」。這首歌原定於 2022 年釜馬民主抗爭 43周年紀念儀式時演出,卻在預定出演日前3週,李瀧及紀念儀式總導演接獲行政安全部通知,以該活動期望「在充滿光明和希望的氣氛下進行」為由,單方面取消李瀧和總導演的委任工作。因質疑政府單位有不合理的內容審查之嫌,李瀧和總導演於去年 11 月底根據《藝術人權利保障法》中規定國家機關不得審查藝術內容的相關條款,針對行政安全部、釜馬民主抗爭紀念財團及該活動承包業者提出損害賠償請求訴訟,今年 3 月正式進入訴訟程序,預計於 7 月中旬進行一審宣判。 李瀧表示:「政府單位臨時撤換活動總導演,並且不支付準備期間所產生的所有費用,這部分也有損藝術人權利。導演為這場演出策劃了數個月,我也為此組織了演出工作團隊,但因最終沒能登台,所以沒有拿到演出費。」針對此爭議,行政安全部於答辯狀中表明「沒有進行審查,也沒有賠償責任」。究竟政府單位拒絕特定歌曲於公家機關活動中公開,此舉屬於主辦方的正當參與還是思想審查,已成為這次訴訟的最大焦點。日前李瀧在仁川 Asian Pop Festival 的公開演出中也向所有現場觀眾呼籲關注本次事件走向,並鼓勵發起民眾請願,一起監督政府。
-
首爾
韓版《司卡班的詭計》引進「輕鬆自在場」概念
韓國國立劇團自2019年改編首演莫里哀(Molire)的法文經典劇《司卡班的詭計》(Les fourberies de Scapin),將17世紀的敘事在21世紀重現,並且在每一季都融入韓國當地討論度高的社會議題,如大韓航空堅果返航事件、學制改編、論文瓢竊等,諷刺和幽默兼具,成為劇團的代表劇目之一。今年在明洞藝術劇場展開的第4季公演,首度針對兒童、年長者、感官或學習障礙人士設計全場開放式的無障礙觀賞服務(註)。 國立劇團設計的無障礙觀賞服務,包含演出進行間自由出入劇場、開演前40分鐘起入席、演出進行間不暗燈、歡迎觀眾攜帶可安定情緒的玩偶入場、劇場外休憩空間、事前提供演出詳細介紹資料、事前閱覽劇本、可觸式舞台模型導覽。此外,部分場次也為身體及感官障礙人士提供手語同步翻譯、封閉式語音解說、韓文字幕和出入場移動協助。
-
焦點專題(三) Focus
疫後新常態,探索劇場新形式?(二)
在歷經封城、解封的反覆歷程下,向來以現場性為主要特色的劇場演出,也必須在限制下殺出血路,於是無接觸的線上展演,也成為劇場創作者不能不思考的選項。文化部在日前推出「藝FUN線上舞臺計畫」,透過示範演出及公開徵件,推動售票型的線上演出,期盼在疫情時期與藝文團隊共同發展多元展演模式,也鼓勵創作者思考線上展演的創作可能。而在其他國家,又是如何透過資源挹注協助劇場工作者發展線上展演呢?讓我們透過海外作者,來分享第一線的觀察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疫情起伏之間 各國劇場如何「開門」?(三)
本專題在策劃之初,台灣本土疫情突然爆發,劇場再度關門,彼時歐美正逐步解封,劇場也陸續開門營運,未料疫情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現在各國疫情又因Delta病毒再度升溫,劇場的重啟再添變數就讓我們邀請旅居各國的藝文╱劇場工作者,為讀者提供第一線的觀察,看看各地劇場如何面對這樣起伏變動、滾動調整
-
首爾
世宗文化會館創下法人化後最高業績,高達5.15億新台幣
世宗文化會館(Sejong Center)與光化門廣場毗鄰,是韓國最具代表性的複合式展演空間之一,於1978年開館,館內設有劇場、交響樂團專用演奏廳、美術館、小型藝廊等設施。自1999年轉換為財團法人後,於2023年終創下歷來最佳收入業績,自製節目售票所得、場地租金及其他設施租借費用等合計達219億韓元(約5.15億新台幣)。其中常駐於此的首爾市立國樂管絃樂團、劇團、舞蹈團、音樂劇團、歌劇團、合唱團等6大藝術團體票房總收入,相較於前年增長了57%,達到33億韓元(約7,835萬新台幣),全年度付費觀演人數也累積近50萬人次,已恢復疫情前水準。 世宗文化會館執行長安浩相(音譯)表示:「會館法人化之後,自營收入首次超過200億韓元,這與近年光化門廣場步行區拓寬,並與世宗文化會館一樓銜接,打造出更親民的形象有關。」此外,2021年安浩相執行長上任後,積極推動提高直屬藝術團體的自創節目比重,並改善演出製作系統,從而提升節目整體水準,也與其他民間藝術團體節目內容得以區分,提供觀眾更多元化的選擇。新的一年,世宗文化會館除了繼續致力於活化館內空間,提高租借率和租金以外,也將整合館方空間及直屬團體資源,開發新型態的表演藝術節目。
-
首爾
大學路代表性劇場「學田」將於開館33周年日吹熄燈號
韓國小劇場文化的老字號殿堂、位於首爾大學路的「學田小劇場」(Hakchon Theater),因經營困難及負責人健康因素,決定於開館33周年紀念日的今年3月15日,正式吹下熄燈號。「學田小劇場」自去年傳出閉館計畫後,許多自此地發跡的演員及音樂人紛紛站出聲援,並聯手發起不收演出費的接力演出。 「學田小劇場」於1991年創立,除了作為典型的舞台劇劇場以外,也舉辦舞蹈及音樂等多種體裁的展演活動,演員薛景求、黃晸玟、曹承佑,歌手樸學基、尹度玹等人皆曾在此登台,已故傳奇歌手金光石(1964-1996)更曾在此舉辦超過1,000場的演出,因此「學田」也被稱為演藝界明星的搖籃。此外,改編自同名音樂劇的《地鐵一號線》為「學田」迎來全盛期,開演15年間,在170席的小劇場創下逾70萬人次的觀演記錄,然而「學田」負責人金敏基不願《地鐵一號線》成為搖錢樹般的存在,於2008年宣布終演,並致力於推廣更多相對小眾的劇目。 「學田」熄燈前,將以第2屆「金光石歌唱比賽」和兒童音樂劇《辣椒醬炒年糕》作為告別演出。金光石在世時與「學田」的關係可說是密不可分,以金光石的歌曲為「學田」畫下休止符,應是最美的結局。《辣椒醬炒年糕》是「學田」在結束《地鐵一號線》的常態演出後,負責人金敏基根據德國劇作家萊納.哈菲德(Rainer Hachfeld)作品《Spaghettimi mi Ketchup》改編,在最後一季的演出中,將集結2008年首演時的演員一同登台。
-
首爾
首爾表演藝術市集10月登場,聚焦產業生態永續循環
本年度PAMS首爾表演藝術市集(Performing Arts Market Seoul)在首爾市中心熱鬧登場,為期4天的日程中,分別在國立中央劇場、首爾南山國樂堂、JCC藝術中心3地展開國際論壇、節目公開提案、媒合會、推介公演、攤位布展等活動。隨著世人已逐漸習慣並可接受「與疫情共存」的新型態生活,本屆藝術市集不乏自歐、美、澳洲遠道而來的策展人及買家,也因應部分國外與會人士因臨時染疫無法飛抵韓國,論壇及媒合活動採線上及線下同步進行。 本屆藝術市集的主題聚焦於「永續」(Sustainability)和「循環」(Circulation),廣邀國內外業界專家齊聚,以個案分享、共同討論和專題演講等形式,探討跨國合作共製的優勢與挑戰、跨藝術領域實驗造就的多元性與未來性、展演空間肩負的角色與發展方向、以資料庫數據為基礎的客群分析與新客群開發策略、國際業界交流實務方向,以及表演藝術專業人力的培訓養成方針。 在多場論壇及交流活動中,許多業界人士的話題聚焦於與鄰近國家建立緊密聯繫的重要性,特別是加強亞洲各國間的表演藝術交流互動。隨著歐美國家演出簽證漲價、航空費用居高不下,跨國巡演的成本門檻較疫情前大幅提高,與會的韓國各演出單位在推動國際交流時,無不致力於針對台灣、中國、日本、新加坡等地的媒合與推介,足見強大的出口野心,積極的態度也值得參考學習。
-
首爾
錄音室系列展演「 EARS-UP 」睽違5年再出發
由創作歌手崔高銀(Gonne Choi)企劃的系列展演「EARS-UP」始於 2016 年,在藝文人士匯集的弘大一帶舉辦不定期公演。演出有別於一般展演,特地選在具有小型開放空間的錄音室舉辦,讓聽眾在錄音室特有的氛圍中,更專注於聽覺的體驗。「EARS-UP」系列展演開辦以來,邀請過如獨立樂團 SE SO NEON、爵士鋼琴家尹石哲(Yun Seok Cheol)、民謠創作歌手金四月(Kim Sawol)等音樂人共襄盛舉,演出風格及內容多元。 歷經疫情後的停擺,時隔5年,「EARS-UP」終於迎來第2季的首演。場地由原本座落於延禧洞的 Studio LOG 錄音室移師至上水洞的新興複合式錄音暨展演空間「河鹿特攻隊」(Gorani Raiders; 고라니 특공대)。第2季的節目除了維持「在錄音室與多姿多彩的音樂相遇」的基調,更與觀眾相約「我們會更加留心聆聽」。崔高銀表示「希望抽出時間來到現場的觀眾們,在短暫駐留於這個時空的當下,一同豎起腰桿和耳朵,將專注的頻率校準於音樂和音樂家們帶來的故事內容上」。 第2季的首演由崔高銀領銜其樂團作為號召重新出發的上陣先鋒,並與 2022 年大鐘獎最佳紀錄片主角現代舞蹈家毛魚(More)攜手,重現去年共同合作的跨界劇目《今生是主觀題》(이번 생은 주관식입니다)的精采片段。第2季節目目前共規劃5場,於今年7月至11月間陸續登場。
-
首爾
K-MUSICAL MARKET 擴大舉辦,引領韓國原創音樂劇進軍海外
由韓國文化體育觀光部和藝術經營支援中心(Korea Arts Management Service)主辦的「K-MUSICAL MARKET」,是韓國國內第一個聚集國內外音樂劇專業人士與投資者的專門展會,自 2021 年起引領韓國原創音樂劇面向國際市場,在劇作授權、招募商業投資等方面成果顯著。 邁入第3屆的「K-MUSICAL MARKET」今年於6月27日至7月1日舉行,以開發新投資契機為目標,向國內外音樂劇製作公司和創投公司廣發邀請,透過事前公開徵選,選出 15 部重點推廣作品及《The Last Man》、《紅蓮》、《L'art Reste》、《Ludwig: Beethoven the Piano》共 4 部公開展演作品。與往年不同的是,本屆入選參展作品除了可獲得後續海外宣傳支援,亦將於今年10月及12月分別在美國百老匯和日本東京舉辦的特別展會登場。 本屆展會除了公開展演以外,主辦單位也廣邀來自美國、英國、中國及日本的音樂劇製作團隊、劇場相關人士、演出製作人等 16 名業界專家抵韓,針對疫情後全球音樂劇市場動向、演出市場數據整合案例、設立音樂劇專屬創投基金、演出著作權相關法律知識等主題,一同探索韓國國產音樂劇進軍國際的可能性。 在展會期間,為了促進更具深度的業界交流,主辦單位也為音樂劇製作公司、創投公司及劇場相關人士安排300場以上的一對一商務會議。此外,非業界人士也可以透過官方網站預約觀賞本屆參演的音樂劇,提供一般民眾共襄盛舉的機會。
-
首爾
殘障藝術家創作優先採購制度上路
尹錫悅總統上任後,為實踐其「友好弱勢」政策,由韓國文化體育觀光部主導,陸續研擬多項以殘障藝術人士為受惠對象的福利制度。根據韓國文化體育觀光部2021年統計數據,韓國國內殘障藝術創作者平均年收入為809萬韓元(約新台幣18.8萬元),參與創作或演出活動收入僅218萬韓元(約5.6萬元)。為保障殘障人士從事藝術活動的權益及生計,韓國政府頒布實施「殘障藝術人創作物優先購買3%」制度,推動國家與地方自治團體,以及各級公部門機關等共847個單位,優先採購殘障藝術人士創作。 此制度上路後,文化體育觀光部所屬機關亦扮演帶頭宣導的角色,如韓國文化藝術教育振興院(Korea Arts Culture Education Service)、藝術經營支援中心(Korea Arts Management Service)、電影振興委員會(Korean Film Council)等機關,已計劃編列預算,透過韓國殘障者文化藝術院(Korea Disability Arts Culture Center)官方網站上的公開資訊購入美術、工藝及表演藝術作品。為了提供更便利的線上採購介面與系統,政府也計劃在明年底前完成「殘障藝術工作者創作物流通特色平台」的建構。 此外,文化體育觀光部也在4月底與韓國殘障者文化藝術院、愛心視覺殘障者室內管絃樂團合作,於青瓦台春秋館舉行特別演出。青瓦台過去曾為總統府及總統官邸所在地,2022年總統府遷移後正式對外開放。本次演出也是文化體育觀光部接下青瓦台委託管理權責之後,第一次在青瓦台舉辦音樂展演。
-
首爾
室內口罩解禁,觀眾雖回流仍顯不安
韓國政府於 1 月 30 日正式解除室內口罩禁令,除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及進出醫療設施時仍需依規定配戴口罩以外,民眾於大型賣場、學校、室內演出場館等地,可視情況自行決定有無配戴口罩的必要。從國境解封到口罩解禁,國外演出團體及遊客紛紛造訪韓國,各種室內展演票券熱賣,甚至更超越疫情前平均票房水準。 然而實際走訪室內展演現場,仍可見多數觀眾配戴口罩,原因不外乎為健康與安全考量。韓國本土疫情雖已緩和,若因降低警覺而確診,仍需履行7日隔離義務,造成生活及工作上的諸多不便。許多韓國民眾認為,戴口罩除了落實個人防疫,也是照顧他人健康的積極作為;此外,口罩在冬季具有禦寒效果,到了空氣品質普遍不佳的春季,戴口罩也可以防止吸入微塵;也有民眾表示,由於多數人在密閉空間內仍配戴口罩,不戴口罩反而招致旁人側目,造成心理負擔。 面對口罩解禁,展演企劃方及場館營運方依舊抱持謹慎態度。在中小型劇場林立的大學路,多數館方仍貼出「自發性配戴口罩」、「未配戴口罩時減少交談」、「建議於大廳及觀看演出時配戴口罩」等告示,以維護觀眾及演員的健康;在兒童音樂劇的演出現場,開場前也特別呼籲全程配戴口罩。 雖然距離疫情前的「無口罩生活」還需要一段重新適應的恢復期,解除戴口罩義務,已經可以視為恢復疫情前日常的正向訊號。
-
首爾
業界呼籲以表演活動哀悼梨泰院踩踏事件
萬聖節前夕,首爾梨泰院一帶發生震驚國內外的大規模踩踏事故,造成嚴重傷亡。這是繼 2014 年4月「世越號」船難後,韓國再度經歷重大公共安全事件,也再一次葬送了許多無辜生命。 梨泰院踩踏事件發生後,總統尹錫悅於翌日宣布全國進入為期7天的哀悼期。由於遇難者多為10至20多歲的年輕人,年輕人熱中參與的各種活動主辦方,多數選擇自主性取消活動或延期。然而嚴重災害後的集體創傷,自然不是7天的哀悼就能夠痊癒,全國哀悼期過後,公演界仍呈現低氣壓,許多表演藝術工作者接連被告知演出取消或無限延期,生計大受影響。擔憂以停止活動表現哀悼將過度流於形式化,多名學者及業界相關人士紛紛提出建言,並發起表演形式的哀悼活動。 木浦大學國文系教授李京燁(이경엽)向媒體表示,在韓國固有的傳統習俗中,有許多以歌曲和舞蹈為社會共同體帶來安慰的儀式活動,例如珍島的傳統葬禮「Dasiraegi」(다시래기)是在喪家院子裡上演的話劇,透過充滿歡笑與神祇力量的劇情,互相安慰,一起走出悲傷。 複合文化空間「燕子茶房」(제비다방)自11月第2週至12月第4週,每週三舉辦「名為音樂演出的一種『哀悼』型態」系列活動,由多名音樂人接力演出,不收入場費及任何經費贊助。「燕子茶房」於活動說明中寫道「哀悼的方式因人而異,我們抵制壓迫音樂演出的行為。現場音樂並非音樂家的單向填充,而是演出者與觀眾透過相互溝通,成為彼此的力量。我們想告訴世人,音樂演出可以是一種哀悼的型態,我們和懷著相同信念,靠舞台維生的人們將繼續進行演出。」
-
首爾
「HAEPAARY」為韓國傳統音樂打開多元新貌
韓國樂壇自 2017 年起吹起一股傳統音樂復興,跟隨時代再進化的風潮,過去5年間,引領這股熱潮的樂團「Ssing Ssing」自美國國家公共電台(NPR)「Tiny Desk Concert」節目中嶄露頭角後,「Jambinai」、「ADG7」等融合傳統與現代、自發展出獨特風格的音樂團體,也陸續在該節目亮相,進而受到全世界矚目,並登上平昌冬季奧運閉幕式、WOMAD 世界音樂節等國際級舞台。而在近期,傳統翻新的風潮持續,同時也走向更深層的挖掘、省思與內化,其中由 HYEWON(聲音製作人╱器樂演奏)和 MINHEE(主唱╱執行製作人) 所組成的「HAEPAARY」,可說是當前在韓國傳統及當代音樂場景中最活躍的組合。 「HAEPAARY」的兩名成員皆為韓國傳統音樂科班出身,骨子裡卻充滿打破性別疆界、世俗規約、禮教束縛的挑戰精神,並將思維貫徹於音樂創作當中。「HAEPAARY」 以融合傳統聲樂及當代聲響美學的技法詮釋朝鮮時代宮廷儀式音樂《宗廟祭禮樂》(종묘제례악)的旋律和唱詞,以及韓國傳統聲樂曲中限定由男性演唱的《男唱歌曲》(남창가곡),在曲式嚴謹的儒教音樂中融入 Rave 和 Trance 等電子音樂元素,兼具深度、新鮮感和反思空間的創作及舞台呈現,在國內外皆獲得樂評人及音樂獎項的正面評價。「HAEPAARY」為樂壇帶來的不僅是聽覺的刺激,更具有體現當代社會多元價值的時代意義。
-
首爾
極端豪雨侵襲重要演出場館傳災情
今夏的首爾天氣異常濕熱,連日降下史無前例的極端豪雨,重創市區交通與基礎建設。漢江以南因地勢相對低窪,每遇強烈雨勢,淹水災情特別嚴重,位居首爾南部的國立國樂院與首爾藝術中心(Seoul Arts Center,又名「藝術殿堂」)在這次洪災中亦難逃一劫。 據國立國樂院相關人士表示,8月初的豪雨導致排水系統超過負荷,為場館內燈光、音響設備提供電力的電氣室及控管室內溫度的機械室進水,無法及時修復。維修工程雖預期耗時不長,估計兩週內可恢復設備運作,但因時值演出旺季,場館節目滿檔,原訂於8月中旬揭幕,由國立國樂院正樂團暨舞蹈團出演,重現大韓帝國時期最後一次宮廷晚宴樂舞的《壬寅進宴》節目,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將延期至今年年底。 與國立國樂院毗鄰的首爾藝術中心,同樣因排水系統失靈,連接各音樂廳、劇場、展覽館的中央交誼空間,也首次在下班時間發生嚴重積水,造成人員出入困難。雖然淹水問題在一天內獲得排解,所有演出計畫也照常進行,但常駐於首爾藝術中心的表演藝術團體相關人士皆表示心有餘悸,特別是在 2011 年夏天,位於首爾藝術中心後方的牛眠山坡地,曾因瞬間豪大雨引發土石流,危及週邊建築且釀成傷亡,短期內不可掉以輕心。 面對全球氣候異常,因天候因素導致的表演取消、延期及非人為災害,已成為令場館營運方與演出團體頭痛,卻又不得不直面的難題。針對演出場域的結構檢測和定期維護,需投注更多人力與財務預算,以保障演出者及觀眾的安全。
-
首爾
舉國哀悼最高齡電視音樂大賽節目主持人辭世
剛入選金氏世界紀錄「最高齡電視音樂節目大賽主持人」的宋海(송해),6月初於自宅辭世,享年 95 歲。作為家喻戶曉、足跡踏遍全國各地的電視名人,高齡辭世雖為喜喪,全國國民不論老少仍深感不捨。 1927 年出生於北韓黃海道的宋海,在韓戰時期隻身來到釜山,1955 年加入樂劇團後,以歌手身分正式展開演藝生涯。1988 年起,宋海成為 KBS 電視台《全國歌唱大賽》(전국노래자랑)節目主持人,直至與世長辭之前,持續主持了 34年;該節目行遍全國各地,發掘了許多素人歌手,更曾遠赴北韓平壤及巴拉圭拍攝,與無數觀眾共度了歡樂與感動的時光,也成為許多韓國演藝人員的精神支柱,並獲得演藝藝術獎年度大獎文化勳章、百想藝術大獎功勞獎、韓國大眾文化藝術獎文化勳章等獎項肯定。 宋海精采又充滿波瀾的一生,曾被寫成書籍出版,並翻拍成電影及音樂劇。他在生前最後的心願,是希望回到故鄉北韓,登台主持節目,可惜夢想未能實現。宋海的葬禮以紀念對韓國喜劇有功的治喪儀式舉辦,出殯當天,隊伍行至 KBS 電台門前,由《全國歌唱大賽》專屬樂隊演奏節目主題曲,眾人在樂聲中向宋海道別。宋海被安葬於他的第二個家鄉,位於南韓大邱市的宋海公園。而在首爾市鐘路區,有1條以宋海為名的街道「宋海路」(송해길),自宋海辭世後,街道上布置了追思空間供民眾緬懷。
-
首爾
歌劇慶典睽違兩年熱烈揭幕
韓國疫情雖大幅升溫,全國已有逾1,500萬人染疫,但重症確診率持續降低,當局研擬下修新冠病毒危險警示,將其視為「風土病」(或稱地方性流行病)處理,因此「與病毒共存」的政策逐步推動中。隨著春天來臨,近日在韓國街頭,已可見大批民眾四處奔走,除了仍需配戴口罩出入公共場合,一般作息幾乎已恢復疫情前的日常。藝文界也終於迎來真正的春天,在因應防疫採取的各項限制陸續鬆綁之下,各類室內及戶外節目接連展開,其中又以歌劇類大型公演率先回歸舞台。
-
首爾
韓國首部元宇宙合唱音樂劇問世
「元宇宙」可謂近期全球最熱門話題之一,除了前景與商機備受看好,在當前全球疫情尚不見終點之際,將虛實整合技術應用於演出製作,也被視為是維持並延續公演界生態的解方。
-
首爾
疫情再起下藝文表演首當其衝
韓國政府為重返疫情前生活秩序所制定的「與病毒共存」階段性日常恢復計畫,在實施45天後宣告破功。根據12月16日頒布的最新防疫措施,已接種兩劑疫苗且滿3個月之18歲以上成年人開放預約接種疫苗追加劑。已接種兩劑或三劑疫苗者,進出公共場合需出示「防疫通行證」或48小時內核發之PCR檢驗陰性結果報告書;18歲以下青少年及兒童、曾染疫之痊癒者,則需檢附年齡驗證與解除隔離證明,方可出入公共場所。演出場館座席取消梅花座限制,但須確保所有入場者皆已完成至少兩劑疫苗接種(18歲以下除外)。300人以上的中大型演出活動,須取得相關管轄部門核准始可進行。公立演出場館可視疫情狀況,自行強化防疫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