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景涵
台灣師範大學民族音樂研究所碩士,梨花女子大學韓國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韓國求學期間專注於台韓音樂文化比較研究。現為自由撰稿人、A&R 及音樂經紀人。
-
首爾
以深度體驗重新定義劇場 沉浸式表演成新趨勢
隨著韓國表演藝術市場逐步趨於成熟飽和,票房成長放緩,許多劇場及演出單位正積極尋求突破,試圖推出更新鮮的節目吸引觀眾。特別是面對以「MZ 世代」(1980 至 2000 年代出生者)為主力的消費族群,他們比起單純「觀看」,更重視個人化的深度參與感。於是,超越純觀賞性的「沉浸式體驗」熱潮,正在韓國表演藝術圈興起。 世宗文化會館(Sejong Center)去年跨出劇場領域,進軍首爾當紅潮流特區聖水洞,企劃為期3天的「Sync Next 24」快閃展演活動,透過多媒體互動藝術展覽、搶票遊戲、演出海報裝飾等體驗,成功拉近與年輕族群的距離。今年,世宗文化會館以「Sejong Inspiration」系列企畫,探索更多跨界可能性,包括結合國樂與美食的《Heritage 晚宴》,以及突破既定觀演形式的《Listening Stage》。
-
焦點專題 Focus 解密一:文化政策篇
國家戰略打造,古典樂界韓流席捲國際關鍵基礎
當我們談論韓國文化輸出的成功,多數人會立刻想到 K-Pop、韓劇或韓國電影。然而,過去20年來,韓國在古典音樂這個看似傳統的領域,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國際成就。指揮兼鋼琴家鄭明勳(Myung-Whun Chung)曾擔任法國廣播愛樂管絃樂團音樂總監及日本東京愛樂管絃樂團音樂顧問,為韓國古典音樂家在國際樂壇打開格局。鋼琴家趙成珍(Seong-Jin Cho)與任奫燦(Yunchan Lim)分別於 2015 年蕭邦國際鋼琴大賽與 2022 年范・克萊本國際鋼琴大賽奪冠,成為亞洲古典音樂界的重要代表;小提琴家金本索里(Bomsori Kim)、梁仁模(Inmo Yang)也在柴科夫斯基、西貝流士等國際賽事中屢獲佳績,展現韓國音樂人才的深厚實力。 相較之下,台灣雖然也孕育出胡乃元、陳毓襄、嚴俊傑、曾宇謙等優秀古典音樂演奏家,但整體的國際能見度與產業影響力仍與韓國存在明顯差距,不僅在獎項量上明顯呈現,也反映在唱片錄製、國際經紀與巡演機會等產業資源的掌握與運作上。 綜觀韓國經驗中值得台灣借鏡之處,可從最根本的國家政策面向說起。
-
焦點專題 Focus 解密二:教育篇
韓國如何養成全球音樂人才?揭開英才教育體系下的榮光與陰影
在韓國的一般學制中,自小學至高中,音樂皆為必修的藝能科目。針對具備特殊音樂才能的學生,則另設有專業升學途徑,並依專業方向大致劃分為國樂、西樂與實用音樂領域。學生可透過術科考試進入各級藝術專門學校接受系統訓練,包括藝術初中(如國立國樂中學、藝苑中學、仙和藝術中學、桂園藝術中學)、藝術高中(如國立國樂高中、首爾藝術高中、首爾公演藝術高中、釜山藝術高中),以及藝術大學(如韓國藝術綜合學校、首爾藝術大學、秋溪藝術大學、東亞放送藝術大學),或設有音樂相關學院的一般綜合大學(如首爾大學、延世大學、梨花女子大學、中央大學)等,繼續高等教育。 對於立志在國內完成高等音樂學業的學生而言,考取頂尖藝術大學或音樂學院可說是最終目標。韓國補習文化盛行,根據近年《教育統計年報》數據,全國專為藝術類升學設立的合法補習機構(涵蓋幼兒、學齡兒童、青少年與成人的音樂及美術領域)多達兩萬餘家。加上一對一家教、大師班與各類短期訓練營等輔導活動,反映出私人音樂教育已發展為一條龐大的產業鏈。 此外,作為國立藝術資優生教育機構,「韓國藝術英才教育院」自設立以來便以培養學生進軍世界舞台為目標,參考茱莉亞音樂學院預備學校(The Juilliard School Pre-College)的課程架構,並結合韓國本土教育體制與學生特性,打造出符合國情的訓練模式。該院專門遴選小學三年級至高中三年級之間、具有高度潛力的學生,在平日學校放學後、週末及寒暑假提供包括基礎理論、一對一主修指導、外語先修等全額免費專業訓練資源。這裡不僅是康珠美(Clara-Jumi Kang)、韓在民(Jaemin Han)等多位國際知名青年音樂家的養成搖籃,也被視為韓國音樂教育體系中最具戰略性與前瞻性的制度之一。 同時,隸屬於文化體育觀光部管轄的「藝術殿堂」(Seoul Arts Center)也設有「音樂英才學院」,除理論與術科專業課程外,更充分活用其展演空間,強化學生的舞台實戰經驗,致力於培養具備國際競爭力的演奏家。前面提到的鋼琴家趙成珍、任奫燦和小提琴家梁仁模皆出身於該學院。 首爾市、釜山市與仁川廣域市等地方政府的教育廳也陸續開辦音樂英才課程,共同參與藝術人才的培育。以首爾市政府為例,今年便與建國大學、淑明女子大學合作,選拔 162 名來自中低收入家庭、具有音樂潛質的中
-
焦點專題 Focus 解密三:音樂工作者的生存現況
韓國做到了什麼?借鏡文化輸出強國的制度保障與結構困境
根據 2011 年頒布的《藝術工作者福利法》規定,韓國文化體育觀光部每3年進行一次「藝術工作者實況調查」。最新一期針對5千多名全國藝術工作者的調查指出,2023 年韓國藝術工作者人均年收入為 1,055 萬韓元(約新台幣 26.4 萬元),其中音樂工作者的平均年收入更低,僅達 901 萬韓元(約新台幣 22.5 萬元);因收入微薄,平均每兩名藝術家中,就有一名必須從事副業;全職藝術工作者占 52.5%,但其中有高達 61.7% 為非長期僱傭形式的自由接案者。 藝術工作者面臨的生計挑戰不僅於此。調查中,有 23% 的藝術工作者表示曾有長達一年以上的藝術工作經歷,但最終選擇中斷或放棄藝術生涯,主因是收入不足(65.5%),其次為生育及育兒考量(13.9%);許多藝術工作者投入大量時間和精神磨練個人功力,但對人際溝通、掌握產業動向等工作不感興趣或自覺無暇兼顧,因而更難獲得與其專業相稱的機會及報酬。另外,韓文中「才能捐獻」(재능기부)一詞的原意是將個人專長貢獻於社會的自發性公益行動,許多公部門與民間單位卻借此名義壓低成本,號召藝術家參與無償或遠低於業界勞務報酬標準的演出及展示活動;這類邀約尤其針對剛剛起步、希望多累積經驗與曝光機會的新進藝術工作者,他們被說服接受不對等條件,導致「才能捐獻」在藝術圈成為具爭議性的名詞。 為了保障非常態受僱的藝術工作者勞動權益,文化體育觀光部於 2012 年成立「韓國藝術工作者福利基金會」(Korean Artists Welfare Foundation),開辦藝術活動證明登錄、藝術活動籌備補助、藝術工作派遣、工傷保險補助等業務,並提供法律諮詢、合約內容審核、心理諮商、維權教育等服務。然而,從近期的調查結果看來,韓國社會整體對於藝術工作的價值認同,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唯有社會願意正視藝術工作者的處境,並透過有效溝通達成勞資雙方都滿意的僱傭關係,才有可能翻轉藝術環境中長期存在的結構性問題。 韓國經驗給台灣的借鏡 讀到這裡,相信讀者在對照台灣現況時,多少有似曾相識的熟悉感。從政策層面來看,近年政府在文化政策中強化國際交流的布局;全台從小學到高中設有藝術才能班的學校遍地開花,補教市場也持續熱絡。民間資源方面,台積電、奇美、台新等企業多年來投入藝術
-
焦點專題 Focus
琴弦間的跨文化淬煉──專訪韓國小提琴家梁仁模
梁仁模(Inmo Yang)是首位在兩大頂尖賽事中奪冠的韓國籍小提琴家2015 年榮獲帕格尼尼國際小提琴大賽首獎,並於 2022 年拿下西貝流士國際小提琴大賽冠軍。在西貝流士大賽中,他不僅摘下最高榮譽,更同時獲頒「最佳現代作品詮釋獎」,展現出全面的音樂視野與詮釋深度;而在帕格尼尼大賽中,他是時隔9年才誕生的冠軍,同時囊括「最年輕決賽入圍者獎」、「最佳現代作品演奏獎」以及「聽眾票選獎」等多項殊榮,被譽為該賽事史上最耀眼的勝者。韓國古典樂迷更親暱地為他取了「仁模尼尼」的外號,將他的名字與帕格尼尼並列。 自國際賽事嶄露頭角以來,梁仁模陸續與韓國及海外的經紀公司簽約,正式展開他的職業演奏家生涯。在即將展開韓國巡演的忙碌行程中,他特別抽空接受《PAR表演藝術》專訪,回顧這一路的音樂旅程,並分享他對藝術、社會與自我認同的見解。 韓國求學時光 「我從5歲開始學小提琴。」回憶起自己的音樂啟蒙,梁仁模說:「我的父母熱愛音樂,所以家裡經常會放古典音樂來聽。」初學小提琴時,一位漂亮的大學生女老師為他奠定基礎。「我非常喜歡她,從她身上得到學習的動力。」兩年後,梁仁模進入「首爾藝術殿堂」(Seoul Arts Center)開設的「音樂英才學院」進修,「從8歲開始接受那裡的課程訓練後,我的音樂之路就變得更明確了。」 「在韓國學音樂的時候,幾乎所有的教育都是為了成為獨奏家的職涯所設計的。」梁仁模進一步解釋:「每年幾乎都要參加比賽,時時都在思考如何能成為最厲害的獨奏者。其實不只是韓國,在台灣和日本好像也是這樣。所以競爭非常激烈,時常面臨高度壓力。」即便如此,梁仁模從未被迫學習音樂。「母親主修美術,父親從商。他們從未強迫我練琴,只是讓我自己選擇,支持我學一樣樂器。」在許多家長積極參與甚至主導孩子音樂教育的韓國社會中,梁仁模的父母給了他極大的空間,讓音樂之火在他心中自然升起。 在就讀韓國藝術綜合大學期間,梁仁模師從已故小提琴家金南潤(Nam-Yoon Kim,1949 -2023)老師。「她非常嚴格,每次上課前我都要非常充分地準備。」梁仁模回憶:「她的話不多,因而讓我學會如何自我教學。她也教會我在每一次比賽、公開課或重要演出時,應該如何準備。」正是在這樣
-
首爾
電視劇《正年》熱播 帶動新一代「女性國劇」作品嶄露頭角
以 20 世紀 50 年代女性國劇團為題材的網路漫畫《正年》,在去年改編成電視劇後大獲成功,創下亮眼收視成績,成為近期難得一見的票房佳作,更成功喚起大眾對「女性國劇」這門被遺忘藝術的關注。 女性國劇源於 1948 年,由一群女性國樂藝術家組成的「女性國樂同好會」(여성국악동호회)開創,並於 1950 年代迎來黃金時期。女性國劇的特色在於全女性演員包辦劇中所有角色,包含男性角色,融合唱腔、舞蹈與戲劇表演。其中,扮演男性角色的「花美男」演員更因俊美形象與精湛演技,吸引大量粉絲,被譽為韓國粉絲文化的起點。然而,隨著 1960 年代電視和電影等娛樂形式的普及,女性國劇票房急劇下滑。不僅外部環境變遷影響,過度依賴明星美男演員光環、商業化取向導致藝術性被忽略等內部問題,也使這門獨特的通俗藝術逐漸失去立足之地,最終被排除在國家文化政策支持之外,漸漸淡出大眾視野。
-
首爾
文化教育政策引爭議 戒嚴事件與藝術教育預算削減激化矛盾
韓國政府的文化教育政策近日引發多方質疑與抗議,包括緊急戒嚴事件的後續爭議,以及各級學校藝術講師聘雇預算的削減。文化體育觀光部(以下稱文體部)長官柳仁村就相關事件作出道歉和澄清,但文化藝術界與教育界對此仍表不滿。 在去年12月3日的緊急戒嚴事件後,韓國藝術綜合學校(以下稱韓藝綜)遭下令關閉,在校學生強制返家,引發外界質疑文體部是否參與決策。事後,柳仁村透過記者會針對戒嚴事件表示歉意,並解釋「當時政府總值班室建議『進行出入管制』,文體部值班人員因而通知包括韓藝綜在內的其他下屬機構」。此外,他強調戒嚴事件並非文體部所能掌控,自己事前未接獲通知,也未參與任何相關決策。他同時批評戒嚴政策不符合韓國作為國際文化強國的定位,並補充道:「所有國民都對戒嚴本能地排斥,剛開始甚至認為是假新聞。」 韓藝綜創校至今已滿30年,針對該校的未來發展方向,柳仁村表示應推動轉型為更具自主性的獨立藝術機構,並認為此舉有助於擺脫行政束縛,充分發揮其創新潛力。
-
首爾
「韓江熱潮」國內外發燒 小說改編劇作備受矚目
韓國小說家韓江獲頒 2024 諾貝爾文學獎的消息傳出後,在世界各地立即掀起一陣韓江作品的閱讀熱潮,韓國當地的實體書店庫存被一掃而空,海外翻譯版也創下銷售佳績。而過往改編自韓江小說的舞台劇和電影,也再度登上國內外舞台。 韓江以其代表作之一《素食者》(채식주의자),於 2016 年獲得國際布克獎(International Man Booker prize),並成為亞洲第一位獲獎者,在國際文壇引起了高度關注。2020 年,韓國國立劇團曾與比利時列日劇院(Thtre de Lige)計劃改編共製《素食者》舞台劇,當時韓江亦親自與比利時導演塞爾瑪.阿拉維(Selma Alaoui)就作品進行交流,可惜該計畫最終因新冠疫情而告吹。事隔4年,駐義大利韓國文化院於近期宣布,義大利知名劇作家兼導演達莉亞.德弗洛里安(Daria Deflorian)將《素食者》改編為舞台劇,自10月底起陸續於巴黎、波隆那、羅馬、米蘭等地上演。
-
首爾
兩大舞蹈節慶 夏末接連登場
由韓國兩大民間舞蹈推廣組織「創舞藝術院」(Changmu Arts Center)和國際舞蹈委員會(CID-UNESCO)韓國本部分別主導的「創舞國際公演藝術節」(Changmu Performing Arts Festival)和「首爾世界舞蹈慶典」(SIDance)於夏末接連登場。 「創舞國際公演藝術節」今年邁入第 30 屆,包含 5 部國外邀請作品在內,將於世宗市藝術殿堂(Sejong Art Center)和Arko藝術劇場(Arko Arts Theater)等地上演 24 部舞作。今年為第27 屆的「首爾世界舞蹈慶典」則將於 9月初起,在大學路藝術劇場(Daehakro Arts Theater)、西江大學瑪麗廳(Sogang University Mary Hall)、恩平文化藝術會館(Eunpyeong Culture Arts center)演出包括 8 部國外邀請在內的 35 部作品。 「創舞國際公演藝術節」的主辦人金梅子(Kim Mae-ja)有「韓國創作舞蹈教母」之稱。她在 1992 年設立「創舞藝術院」,致力於發掘新進編舞家、舞蹈教育和演出推廣。而「創舞國際公演藝術節」的舉辦,目的是透過與國外舞團的交流,探索韓國舞蹈在國際舞台上的立足之地。「創舞國際公演藝術節」曾於 2007 至 2008年因預算問題而中斷,2009 年與議政府藝術殿堂(Uijeongbu Arts Center)共同主辦,正式宣告復出後,開始將部分演出場次移至首都圈以外的多個城市,期盼與更多觀眾見面。
-
首爾
從朴槿惠到尹錫悅政權 藝文界思想審查爭議仍層出不窮
韓國創作音樂人李瀧(Lang Lee)在其歌曲〈狼來了〉(늑대가 나타났다)中唱道:「這塊土地上需要衝擊/我們不是無用之人」。這首歌原定於 2022 年釜馬民主抗爭 43周年紀念儀式時演出,卻在預定出演日前3週,李瀧及紀念儀式總導演接獲行政安全部通知,以該活動期望「在充滿光明和希望的氣氛下進行」為由,單方面取消李瀧和總導演的委任工作。因質疑政府單位有不合理的內容審查之嫌,李瀧和總導演於去年 11 月底根據《藝術人權利保障法》中規定國家機關不得審查藝術內容的相關條款,針對行政安全部、釜馬民主抗爭紀念財團及該活動承包業者提出損害賠償請求訴訟,今年 3 月正式進入訴訟程序,預計於 7 月中旬進行一審宣判。 李瀧表示:「政府單位臨時撤換活動總導演,並且不支付準備期間所產生的所有費用,這部分也有損藝術人權利。導演為這場演出策劃了數個月,我也為此組織了演出工作團隊,但因最終沒能登台,所以沒有拿到演出費。」針對此爭議,行政安全部於答辯狀中表明「沒有進行審查,也沒有賠償責任」。究竟政府單位拒絕特定歌曲於公家機關活動中公開,此舉屬於主辦方的正當參與還是思想審查,已成為這次訴訟的最大焦點。日前李瀧在仁川 Asian Pop Festival 的公開演出中也向所有現場觀眾呼籲關注本次事件走向,並鼓勵發起民眾請願,一起監督政府。
-
首爾
韓版《司卡班的詭計》引進「輕鬆自在場」概念
韓國國立劇團自2019年改編首演莫里哀(Molire)的法文經典劇《司卡班的詭計》(Les fourberies de Scapin),將17世紀的敘事在21世紀重現,並且在每一季都融入韓國當地討論度高的社會議題,如大韓航空堅果返航事件、學制改編、論文瓢竊等,諷刺和幽默兼具,成為劇團的代表劇目之一。今年在明洞藝術劇場展開的第4季公演,首度針對兒童、年長者、感官或學習障礙人士設計全場開放式的無障礙觀賞服務(註)。 國立劇團設計的無障礙觀賞服務,包含演出進行間自由出入劇場、開演前40分鐘起入席、演出進行間不暗燈、歡迎觀眾攜帶可安定情緒的玩偶入場、劇場外休憩空間、事前提供演出詳細介紹資料、事前閱覽劇本、可觸式舞台模型導覽。此外,部分場次也為身體及感官障礙人士提供手語同步翻譯、封閉式語音解說、韓文字幕和出入場移動協助。
-
焦點專題(三) Focus
疫後新常態,探索劇場新形式?(二)
在歷經封城、解封的反覆歷程下,向來以現場性為主要特色的劇場演出,也必須在限制下殺出血路,於是無接觸的線上展演,也成為劇場創作者不能不思考的選項。文化部在日前推出「藝FUN線上舞臺計畫」,透過示範演出及公開徵件,推動售票型的線上演出,期盼在疫情時期與藝文團隊共同發展多元展演模式,也鼓勵創作者思考線上展演的創作可能。而在其他國家,又是如何透過資源挹注協助劇場工作者發展線上展演呢?讓我們透過海外作者,來分享第一線的觀察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疫情起伏之間 各國劇場如何「開門」?(三)
本專題在策劃之初,台灣本土疫情突然爆發,劇場再度關門,彼時歐美正逐步解封,劇場也陸續開門營運,未料疫情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現在各國疫情又因Delta病毒再度升溫,劇場的重啟再添變數就讓我們邀請旅居各國的藝文╱劇場工作者,為讀者提供第一線的觀察,看看各地劇場如何面對這樣起伏變動、滾動調整
-
首爾
世宗文化會館創下法人化後最高業績,高達5.15億新台幣
世宗文化會館(Sejong Center)與光化門廣場毗鄰,是韓國最具代表性的複合式展演空間之一,於1978年開館,館內設有劇場、交響樂團專用演奏廳、美術館、小型藝廊等設施。自1999年轉換為財團法人後,於2023年終創下歷來最佳收入業績,自製節目售票所得、場地租金及其他設施租借費用等合計達219億韓元(約5.15億新台幣)。其中常駐於此的首爾市立國樂管絃樂團、劇團、舞蹈團、音樂劇團、歌劇團、合唱團等6大藝術團體票房總收入,相較於前年增長了57%,達到33億韓元(約7,835萬新台幣),全年度付費觀演人數也累積近50萬人次,已恢復疫情前水準。 世宗文化會館執行長安浩相(音譯)表示:「會館法人化之後,自營收入首次超過200億韓元,這與近年光化門廣場步行區拓寬,並與世宗文化會館一樓銜接,打造出更親民的形象有關。」此外,2021年安浩相執行長上任後,積極推動提高直屬藝術團體的自創節目比重,並改善演出製作系統,從而提升節目整體水準,也與其他民間藝術團體節目內容得以區分,提供觀眾更多元化的選擇。新的一年,世宗文化會館除了繼續致力於活化館內空間,提高租借率和租金以外,也將整合館方空間及直屬團體資源,開發新型態的表演藝術節目。
-
首爾
大學路代表性劇場「學田」將於開館33周年日吹熄燈號
韓國小劇場文化的老字號殿堂、位於首爾大學路的「學田小劇場」(Hakchon Theater),因經營困難及負責人健康因素,決定於開館33周年紀念日的今年3月15日,正式吹下熄燈號。「學田小劇場」自去年傳出閉館計畫後,許多自此地發跡的演員及音樂人紛紛站出聲援,並聯手發起不收演出費的接力演出。 「學田小劇場」於1991年創立,除了作為典型的舞台劇劇場以外,也舉辦舞蹈及音樂等多種體裁的展演活動,演員薛景求、黃晸玟、曹承佑,歌手樸學基、尹度玹等人皆曾在此登台,已故傳奇歌手金光石(1964-1996)更曾在此舉辦超過1,000場的演出,因此「學田」也被稱為演藝界明星的搖籃。此外,改編自同名音樂劇的《地鐵一號線》為「學田」迎來全盛期,開演15年間,在170席的小劇場創下逾70萬人次的觀演記錄,然而「學田」負責人金敏基不願《地鐵一號線》成為搖錢樹般的存在,於2008年宣布終演,並致力於推廣更多相對小眾的劇目。 「學田」熄燈前,將以第2屆「金光石歌唱比賽」和兒童音樂劇《辣椒醬炒年糕》作為告別演出。金光石在世時與「學田」的關係可說是密不可分,以金光石的歌曲為「學田」畫下休止符,應是最美的結局。《辣椒醬炒年糕》是「學田」在結束《地鐵一號線》的常態演出後,負責人金敏基根據德國劇作家萊納.哈菲德(Rainer Hachfeld)作品《Spaghettimi mi Ketchup》改編,在最後一季的演出中,將集結2008年首演時的演員一同登台。
-
首爾
首爾表演藝術市集10月登場,聚焦產業生態永續循環
本年度PAMS首爾表演藝術市集(Performing Arts Market Seoul)在首爾市中心熱鬧登場,為期4天的日程中,分別在國立中央劇場、首爾南山國樂堂、JCC藝術中心3地展開國際論壇、節目公開提案、媒合會、推介公演、攤位布展等活動。隨著世人已逐漸習慣並可接受「與疫情共存」的新型態生活,本屆藝術市集不乏自歐、美、澳洲遠道而來的策展人及買家,也因應部分國外與會人士因臨時染疫無法飛抵韓國,論壇及媒合活動採線上及線下同步進行。 本屆藝術市集的主題聚焦於「永續」(Sustainability)和「循環」(Circulation),廣邀國內外業界專家齊聚,以個案分享、共同討論和專題演講等形式,探討跨國合作共製的優勢與挑戰、跨藝術領域實驗造就的多元性與未來性、展演空間肩負的角色與發展方向、以資料庫數據為基礎的客群分析與新客群開發策略、國際業界交流實務方向,以及表演藝術專業人力的培訓養成方針。 在多場論壇及交流活動中,許多業界人士的話題聚焦於與鄰近國家建立緊密聯繫的重要性,特別是加強亞洲各國間的表演藝術交流互動。隨著歐美國家演出簽證漲價、航空費用居高不下,跨國巡演的成本門檻較疫情前大幅提高,與會的韓國各演出單位在推動國際交流時,無不致力於針對台灣、中國、日本、新加坡等地的媒合與推介,足見強大的出口野心,積極的態度也值得參考學習。
-
首爾
錄音室系列展演「 EARS-UP 」睽違5年再出發
由創作歌手崔高銀(Gonne Choi)企劃的系列展演「EARS-UP」始於 2016 年,在藝文人士匯集的弘大一帶舉辦不定期公演。演出有別於一般展演,特地選在具有小型開放空間的錄音室舉辦,讓聽眾在錄音室特有的氛圍中,更專注於聽覺的體驗。「EARS-UP」系列展演開辦以來,邀請過如獨立樂團 SE SO NEON、爵士鋼琴家尹石哲(Yun Seok Cheol)、民謠創作歌手金四月(Kim Sawol)等音樂人共襄盛舉,演出風格及內容多元。 歷經疫情後的停擺,時隔5年,「EARS-UP」終於迎來第2季的首演。場地由原本座落於延禧洞的 Studio LOG 錄音室移師至上水洞的新興複合式錄音暨展演空間「河鹿特攻隊」(Gorani Raiders; 고라니 특공대)。第2季的節目除了維持「在錄音室與多姿多彩的音樂相遇」的基調,更與觀眾相約「我們會更加留心聆聽」。崔高銀表示「希望抽出時間來到現場的觀眾們,在短暫駐留於這個時空的當下,一同豎起腰桿和耳朵,將專注的頻率校準於音樂和音樂家們帶來的故事內容上」。 第2季的首演由崔高銀領銜其樂團作為號召重新出發的上陣先鋒,並與 2022 年大鐘獎最佳紀錄片主角現代舞蹈家毛魚(More)攜手,重現去年共同合作的跨界劇目《今生是主觀題》(이번 생은 주관식입니다)的精采片段。第2季節目目前共規劃5場,於今年7月至11月間陸續登場。
-
首爾
K-MUSICAL MARKET 擴大舉辦,引領韓國原創音樂劇進軍海外
由韓國文化體育觀光部和藝術經營支援中心(Korea Arts Management Service)主辦的「K-MUSICAL MARKET」,是韓國國內第一個聚集國內外音樂劇專業人士與投資者的專門展會,自 2021 年起引領韓國原創音樂劇面向國際市場,在劇作授權、招募商業投資等方面成果顯著。 邁入第3屆的「K-MUSICAL MARKET」今年於6月27日至7月1日舉行,以開發新投資契機為目標,向國內外音樂劇製作公司和創投公司廣發邀請,透過事前公開徵選,選出 15 部重點推廣作品及《The Last Man》、《紅蓮》、《L'art Reste》、《Ludwig: Beethoven the Piano》共 4 部公開展演作品。與往年不同的是,本屆入選參展作品除了可獲得後續海外宣傳支援,亦將於今年10月及12月分別在美國百老匯和日本東京舉辦的特別展會登場。 本屆展會除了公開展演以外,主辦單位也廣邀來自美國、英國、中國及日本的音樂劇製作團隊、劇場相關人士、演出製作人等 16 名業界專家抵韓,針對疫情後全球音樂劇市場動向、演出市場數據整合案例、設立音樂劇專屬創投基金、演出著作權相關法律知識等主題,一同探索韓國國產音樂劇進軍國際的可能性。 在展會期間,為了促進更具深度的業界交流,主辦單位也為音樂劇製作公司、創投公司及劇場相關人士安排300場以上的一對一商務會議。此外,非業界人士也可以透過官方網站預約觀賞本屆參演的音樂劇,提供一般民眾共襄盛舉的機會。
-
首爾
殘障藝術家創作優先採購制度上路
尹錫悅總統上任後,為實踐其「友好弱勢」政策,由韓國文化體育觀光部主導,陸續研擬多項以殘障藝術人士為受惠對象的福利制度。根據韓國文化體育觀光部2021年統計數據,韓國國內殘障藝術創作者平均年收入為809萬韓元(約新台幣18.8萬元),參與創作或演出活動收入僅218萬韓元(約5.6萬元)。為保障殘障人士從事藝術活動的權益及生計,韓國政府頒布實施「殘障藝術人創作物優先購買3%」制度,推動國家與地方自治團體,以及各級公部門機關等共847個單位,優先採購殘障藝術人士創作。 此制度上路後,文化體育觀光部所屬機關亦扮演帶頭宣導的角色,如韓國文化藝術教育振興院(Korea Arts Culture Education Service)、藝術經營支援中心(Korea Arts Management Service)、電影振興委員會(Korean Film Council)等機關,已計劃編列預算,透過韓國殘障者文化藝術院(Korea Disability Arts Culture Center)官方網站上的公開資訊購入美術、工藝及表演藝術作品。為了提供更便利的線上採購介面與系統,政府也計劃在明年底前完成「殘障藝術工作者創作物流通特色平台」的建構。 此外,文化體育觀光部也在4月底與韓國殘障者文化藝術院、愛心視覺殘障者室內管絃樂團合作,於青瓦台春秋館舉行特別演出。青瓦台過去曾為總統府及總統官邸所在地,2022年總統府遷移後正式對外開放。本次演出也是文化體育觀光部接下青瓦台委託管理權責之後,第一次在青瓦台舉辦音樂展演。
-
首爾
室內口罩解禁,觀眾雖回流仍顯不安
韓國政府於 1 月 30 日正式解除室內口罩禁令,除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及進出醫療設施時仍需依規定配戴口罩以外,民眾於大型賣場、學校、室內演出場館等地,可視情況自行決定有無配戴口罩的必要。從國境解封到口罩解禁,國外演出團體及遊客紛紛造訪韓國,各種室內展演票券熱賣,甚至更超越疫情前平均票房水準。 然而實際走訪室內展演現場,仍可見多數觀眾配戴口罩,原因不外乎為健康與安全考量。韓國本土疫情雖已緩和,若因降低警覺而確診,仍需履行7日隔離義務,造成生活及工作上的諸多不便。許多韓國民眾認為,戴口罩除了落實個人防疫,也是照顧他人健康的積極作為;此外,口罩在冬季具有禦寒效果,到了空氣品質普遍不佳的春季,戴口罩也可以防止吸入微塵;也有民眾表示,由於多數人在密閉空間內仍配戴口罩,不戴口罩反而招致旁人側目,造成心理負擔。 面對口罩解禁,展演企劃方及場館營運方依舊抱持謹慎態度。在中小型劇場林立的大學路,多數館方仍貼出「自發性配戴口罩」、「未配戴口罩時減少交談」、「建議於大廳及觀看演出時配戴口罩」等告示,以維護觀眾及演員的健康;在兒童音樂劇的演出現場,開場前也特別呼籲全程配戴口罩。 雖然距離疫情前的「無口罩生活」還需要一段重新適應的恢復期,解除戴口罩義務,已經可以視為恢復疫情前日常的正向訊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