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仁模(Inmo Yang)是首位在兩大頂尖賽事中奪冠的韓國籍小提琴家——2015 年榮獲帕格尼尼國際小提琴大賽首獎,並於 2022 年拿下西貝流士國際小提琴大賽冠軍。在西貝流士大賽中,他不僅摘下最高榮譽,更同時獲頒「最佳現代作品詮釋獎」,展現出全面的音樂視野與詮釋深度;而在帕格尼尼大賽中,他是時隔9年才誕生的冠軍,同時囊括「最年輕決賽入圍者獎」、「最佳現代作品演奏獎」以及「聽眾票選獎」等多項殊榮,被譽為該賽事史上最耀眼的勝者。韓國古典樂迷更親暱地為他取了「仁模尼尼」的外號,將他的名字與帕格尼尼並列。
自國際賽事嶄露頭角以來,梁仁模陸續與韓國及海外的經紀公司簽約,正式展開他的職業演奏家生涯。在即將展開韓國巡演的忙碌行程中,他特別抽空接受《PAR表演藝術》專訪,回顧這一路的音樂旅程,並分享他對藝術、社會與自我認同的見解。
韓國求學時光
「我從5歲開始學小提琴。」回憶起自己的音樂啟蒙,梁仁模說:「我的父母熱愛音樂,所以家裡經常會放古典音樂來聽。」初學小提琴時,一位漂亮的大學生女老師為他奠定基礎。「我非常喜歡她,從她身上得到學習的動力。」兩年後,梁仁模進入「首爾藝術殿堂」(Seoul Arts Center)開設的「音樂英才學院」進修,「從8歲開始接受那裡的課程訓練後,我的音樂之路就變得更明確了。」
「在韓國學音樂的時候,幾乎所有的教育都是為了成為獨奏家的職涯所設計的。」梁仁模進一步解釋:「每年幾乎都要參加比賽,時時都在思考如何能成為最厲害的獨奏者。其實不只是韓國,在台灣和日本好像也是這樣。所以競爭非常激烈,時常面臨高度壓力。」即便如此,梁仁模從未被迫學習音樂。「母親主修美術,父親從商。他們從未強迫我練琴,只是讓我自己選擇,支持我學一樣樂器。」在許多家長積極參與甚至主導孩子音樂教育的韓國社會中,梁仁模的父母給了他極大的空間,讓音樂之火在他心中自然升起。
在就讀韓國藝術綜合大學期間,梁仁模師從已故小提琴家金南潤(Nam-Yoon Kim,1949 -2023)老師。「她非常嚴格,每次上課前我都要非常充分地準備。」梁仁模回憶:「她的話不多,因而讓我學會如何自我教學。她也教會我在每一次比賽、公開課或重要演出時,應該如何準備。」正是在這樣的過程中,梁仁模培養出日後立足國際舞台所需的紀律與專注。

美國與德國的學習歷程
18歲那年,梁仁模前往美國波士頓開始新的音樂旅程。「到了美國以後,有很多是我第一次嘗試的事,例如室內樂派對,大家一起翻開樂譜演奏室內樂曲,也從中接觸了現代音樂。我也首次在學校擔任管絃樂團的首席,音樂的視野一下子就被打開了。」
在新英格蘭音樂學院的學習過程中,梁仁模看到一種截然不同的音樂態度。「有很多人是單純喜歡音樂而來,不一定認為非得靠音樂維生。」他解釋:「在韓國,選了這條路就必須全力以赴練習,必須成功,要克服競爭和壓力,心態很不一樣。」
在美國,梁仁模跟隨傅里德(Miriam Fried)學習了6年。「我從她那裡學到的第一件事是『所有事情的開始都必須有理由』。當我演奏時,我必須能解釋為什麼要這樣演奏。但剛開始真的很難,因為我之前沒有深入學過音樂理論或分析,解釋音樂對我來說很不熟練。」這種教學方式徹底改變了梁仁模對音樂的理解。「可以說,我是第一次學會了如何為自己的音樂辯護。之前我只是覺得這樣演奏聽起來不錯,所以就這樣演奏。但現在,我不只是憑直覺演奏,而是思考如何用音樂說服他人,用邏輯來思考音樂。」
除了音樂技巧外,老師也帶給他更廣闊的人生視野。「這位老師不只是優秀的音樂家,更是傑出的公民,給我很多人生啟發。她引導我思考『我為什麼要成為音樂家?我在社會中的角色是什麼?』透過這些自我提問,我不再只是為了自己而演奏,而是作為社會的一分子,思索我的音樂能夠帶來什麼意義。」
美國的學業告一段落後,梁仁模於疫情期間移居柏林,師事安特耶.魏特哈斯(Antje Weithaas)。在德國的學習,讓梁仁模對巴赫、貝多芬、舒伯特這些從小就熟悉的作曲家有了新的理解。「我以前試圖讓德國音樂聽起來自然柔和,但在德國學習後發現,其實德國音樂並不自然,反而是有點生硬的。」他也發現語言與音樂之間微妙而緊密的聯繫。「舉例來說,德語的動詞經常放在句尾,所以在聽到整句話的最後之前,很難掌握真正的意思。這也意味著句尾非常重要,我們會為了聽到句尾而持續聽下去。我覺得這也體現在音樂中,因為我們演奏的大多數古典音樂其實是德國音樂,所以能夠從德國人的視角去理解德國音樂,對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經驗。」
柏林的氣氛也影響了梁仁模面對音樂的態度,「柏林是個更具有包容性,可以體驗多元風格的城市。比起在美國時,我更常思考『我想做什麼?如何更自由地演奏?』」
職業演奏家的生活
2015 年的帕格尼尼大賽為梁仁模打開了國際舞台的大門,不過,真正讓他的職業生涯起飛的是 2022 年的西貝流士大賽。「參加帕格尼尼大賽時我還是學生,住在美國,也還沒有準備好要過職業演奏家的生活。西貝流士大賽過後,我和經紀公司簽約,無論是在歐洲還是美國,演出機會都愈來愈多,我覺得這場比賽給了我更好的曝光機會。」
作為一名活躍的獨奏家,梁仁模與許多傑出的指揮家和樂團合作,每次合作都是學習和成長的機會。「我現在幾乎不再跟隨老師學習,所以和指揮家及樂團的合作成為我最重要的輸入時刻。」他認真地說:「我會觀察這些人是怎麼工作的,他們的音樂優先順序是什麼,為了實現這些想法用了什麼技巧。我把這些經驗帶回去自己練習,再從中汲取養分。」
在眾多合作經驗中,2023 年12 月在葡萄牙和指揮家漢努.林圖(Hannu Lintu)合演西貝流士協奏曲的經驗讓梁仁模特別難以忘懷。「我在比賽後常演這首曲子,本來以為這次演出會是和過往差不多的經驗,但這位指揮家對西貝流士協奏曲的詮釋和我想的很不一樣。」他興奮地分享:「他在排練時提到許多我從沒注意過的細節,我也很喜歡他的排練方式。我們也持續合作不同的曲目,我從中獲益良多。他的詮釋方式非常果斷,甚至會為了實現自己想傳達的效果而違背樂譜,那種執著和決斷力讓我覺得很帥氣。」
梁仁模近期也與多位女性指揮家展開合作。「幾週前我在英國和芬蘭指揮家艾蜜莉亞.赫爾文(Emilia Hoving)合作演奏布拉姆斯協奏曲。一般來說,作為獨奏者,我們會認為指揮是引導的角色,但她讓我感覺不像是在『指揮』,而是在『演奏』,彷彿她也是台上的演奏者之一。」他語中帶有欽佩:「通常指揮和演奏者是不同的存在,因為指揮不會直接發出聲音。但那場演出中,我們是融合在一起的整體,那次合作的感覺非常好。」

與台灣的親切連結
「我身邊有很多台灣朋友,第一次去台灣大約是5、6年前,演出帕格尼尼協奏曲。」梁仁模回憶起他與台灣的淵源:「最近則是和琉森節慶弦樂團(Festival Strings Lucerne)在台北演出,還舉辦了大師班。今年4月到高雄出演衛武營國際音樂節。而在今年9月,我也將再次前往台灣舉辦獨奏會。」
談到台灣的音樂環境,梁仁模充滿讚賞。「就像韓國一樣,台灣也有很多優秀的演奏家。年輕人對古典音樂的渴望與熱情非常明確,能夠感受到年輕的能量,感覺很棒。」他熱情地說:「上次的大師班中,學生們的表現也令我非常經驗,他們真的很厲害。當然,韓國人也很厲害,不過台灣學生進步得很快,他們的風格非常明確,也很有表現力,我認為未來一定會有很多優秀的演奏家從台灣躍上國際舞台。」
邁入而立之年的未來藍圖
展望未來,梁仁模對年輕一代的音樂創造力充滿期待。「我已經快滿 30 歲了,最近觀察 10 多歲、20 歲出頭的年輕人,覺得他們真的很有創意,想法也非常新穎,展現出和我這一代截然不同的觀點,我既好奇也期待,不知道這些新世代的特質與古典音樂相遇,會產生什麼樣的可能性。」
雖然自己也還算是年輕世代的一員,但梁仁模已經在思考如何促進更多新生代音樂家之間的交流。「我希望能創建音樂家交流平台,一起探尋能共同完成的事物,那會讓音樂更具意義,也會更有趣。」
對梁仁模來說,音樂是一條無止境的探索之路。「我覺得我這份工作的價值在於能夠認識許多優秀的音樂家,和他們交流,聽他們談論音樂與生活,這些經驗對我來說非常珍貴。」他充滿感激地說:「透過與他們的接觸,也讓我一再確認自己對音樂的熱情。我希望能一直做著現在這份工作,持續走在音樂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