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談論韓國文化輸出的成功,多數人會立刻想到 K-Pop、韓劇或韓國電影。然而,過去20年來,韓國在古典音樂這個看似傳統的領域,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國際成就。指揮兼鋼琴家鄭明勳(Myung-Whun Chung)曾擔任法國廣播愛樂管絃樂團音樂總監及日本東京愛樂管絃樂團音樂顧問,為韓國古典音樂家在國際樂壇打開格局。鋼琴家趙成珍(Seong-Jin Cho)與任奫燦(Yunchan Lim)分別於 2015 年蕭邦國際鋼琴大賽與 2022 年范・克萊本國際鋼琴大賽奪冠,成為亞洲古典音樂界的重要代表;小提琴家金本索里(Bomsori Kim)、梁仁模(Inmo Yang)也在柴科夫斯基、西貝流士等國際賽事中屢獲佳績,展現韓國音樂人才的深厚實力。
相較之下,台灣雖然也孕育出胡乃元、陳毓襄、嚴俊傑、曾宇謙等優秀古典音樂演奏家,但整體的國際能見度與產業影響力仍與韓國存在明顯差距,不僅在獎項量上明顯呈現,也反映在唱片錄製、國際經紀與巡演機會等產業資源的掌握與運作上。
綜觀韓國經驗中值得台灣借鏡之處,可從最根本的國家政策面向說起。

從金大中時代發起的文化政策改革
韓國古典音樂勢力在國際間得以崛起,背後有一系列戰略性的文化政策鋪陳。這場「文化革命」的起點,可追溯至金大中總統執政時期(1998-2003)提出的「文化立國」政策。
1999 年,韓國制定《文化產業振興基本法》,首次以法律形式將「文化產業」定位為國家戰略產業;同時,金大中政府也將原有的「文化體育部」擴編為「文化觀光部」(現為「文化體育觀光部」),並大幅提高預算與行政能量。隨後推動的「文化產業振興五年計畫」(1999-2003)、「文化產業展望 21」(2000)等計畫內容中,音樂產業也被列為重點扶植領域之一。
往後的歷任總統,包括盧武鉉(2003-2008)、李明博(2008-2013)、朴槿惠(2013-2017)與文在寅(2017 – 2022),儘管政治立場各異,期間甚至曾爆發打壓文化界異見人士的「黑名單」爭議,但在任內皆延續並深化前任政府所奠定的文化政策基礎。

創意韓國,整合產官學之力打造國家品牌
盧武鉉總統就任後,政府歷時一年多,集結百餘位業界人士與學者專家,共同研議文化產業發展方向,並於 2004 年發表《創意韓國》白皮書,為往後20年的文化政策畫下藍圖。其中,針對文化願景所提出的 27 項課題中,首要之務即為「透過文化藝術教育強化文化力量」,可見盧武鉉政府將教育視為文化根基,展露長遠布局的野心。接續的李明博政府在既有政策基礎下,以高效率推進實務,積極將文化產業打造為國家品牌。2008 年,文化體育觀光部於韓國藝術綜合學校設立學費全免的國家級藝術英才早期培育機構「韓國藝術英才教育院」;2009 年,原先分散的廣播影像、遊戲與文化內容振興機構整併為「韓國文化產業振興院」(KOCCA),並在全球設立 24 所海外業務中心,拓展韓國文化內容的輸出;促進傳統與當代文化國際交流的官方機構「韓國文化院」(Korean Cultural Center)也在李明博總統任內大幅擴編,至今已於全球設有 35 個據點。
朴槿惠政府提出的「文化繁榮」政策,主要目標是讓全民共享藝文生活。自 2014 年起,每個月最後一週的週三定為「文化日」,集結公立及民間藝術單位共同提供優惠福利,鼓勵國民輕鬆參與藝文活動。文在寅總統任內則強調「文化藝術發展的力量來自民主主義」,不僅將藝術英才教育基地從首爾市拓展至世宗、統營等中小型城市,讓更多具備潛力的年輕藝術人才就近接受專業培訓,並頒布《藝術工作者權利保障法》,以維護藝術言論自由,強化藝術工作者的職業權益,致力營造性別更平等、創作更自由的環境。
韓國政府對文化產業的扶植預算呈持續上升趨勢。根據文化體育觀光部公開資料,2025 年度的文化總預算已達 7 兆 672 億韓元(約新台幣 1,621 億元)。整體而言,政府長期以來在政策推動、制度建構與資源整合上的積極投入,絕對是是韓國古典音樂人才輩出且崛起迅速,背後不可或缺的關鍵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