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陳郁秀

發表文章 12 篇
  • 《文創大觀1—台灣文創的第一堂課》
    藝@書

    台灣文創的核心價值——以原鄉時尚為基之鑽石台灣 《文創大觀1—台灣文創的第一堂課》書摘

    前文建會主委、現任白鷺鷥文教基金會董事長陳郁秀,在文建會主委任內大力推動文化創意產業政策,也使「文創台灣」成為台灣的文化政策發展主流。為讓更多人了解文化創意產業的內涵,她主導編輯了這一系列《文創大觀》叢書,日前推出第一冊《台灣文創的第一堂課》,將文創政策的架構釐清,後續五冊將分別陳述「創意空間」、「表演藝術」、「視覺藝術」、「生活藝術」、「電影電視」的實例以印證理論。本刊特別摘錄刊出該書〈台灣文創的核心價值以原鄉時尚為基之鑽石台灣〉一文,以饗讀者。

    文字|陳郁秀
    第250期 / 2013年10月號
  • 紀念大師 In Memoriam 堅持用音樂詮釋他走過的時代

    郭芝苑

    台灣國寶級作曲家郭芝苑,於四月十二日因大腸癌辭世,享壽九十二歲。郭芝苑一生堅持創作,創作類型及風格多元而廣泛,是台灣第一位寫出交響曲《台灣土風交響變奏曲》,創作台灣第一部歌劇《許仙與白娘娘》,也是第一位寫出台語藝術歌曲《紅薔薇》的作曲家。前文建會主委陳郁秀曾親自為郭芝苑撰寫《穿紅鞋的人生永懷祖恩的郭芝苑先生》及《沙漠中盛開的紅玫瑰》兩本書,應本刊之邀,特以口述方式回憶與郭芝苑大師過從的點點滴滴

    文字|陳郁秀、李秋玫
    第245期 / 2013年05月號
  • 其他分類

    一場展現「力與美」的藝術盛宴

    隨著二○○九高雄世界運動會主場館於今年二月正式竣工、五月開放民眾參觀導覽並舉辦隆重的落成音樂會,為期十一天的國際賽事,即將呈現在國內外人士面前。因二○○七年十月於陳菊市長手中接下開閉幕典禮藝術總監聘書,讓我有幸參與了一場結合「力與美」的盛大饗宴。 六十年來台灣第一次 將於七月十六日揭開序幕的高雄世運會,是二○○三年五月十三日由行政院體委會正式確定由高雄市代表我國提出申辦,與荷蘭、匈牙利、美國等數個城市爭取第八屆主辦權,二○○四年六月十四日,時任市長謝長廷與國際世界運動總會(IWGA)會長朗.弗契(Ron Froehlich)簽訂二○○九主辦書,二○○五年夏天,時任代理市長陳其邁於德國杜伊斯堡(Duisburg)第七屆世運會閉幕式中,接下二○○九高雄主辦權。 這是台灣六十年來第一次申辦成功的國際大型綜合性運動賽事。在爭取過程中,無論中央部會的體委會、或是地方的高雄市政府、甚至民間體育和文化藝術單位,都積極集結力量,終於完成這個高度挑戰性的任務。 由IWGA監督指導所舉辦的世界運動會,明確接受並支持奧林匹克憲章的規則,在IWGA委任下,由申辦成功的主辦城市、該國之奧林匹克委員會、以

    文字|陳郁秀
    第198期 / 2009年06月號
  • 1997年訪台時,兩廳院人員帶碧娜.鮑許拜訪漢唐樂府,碧娜在談話中啜飲品嚐中國茶。
    紀念大師 In Memoriam

    用藝術綺思舞動人生

    所謂「無三不成禮」,就在碧娜.鮑許舞作三度來台演出時,留下了如今看來千金難買、永不可得的禮物,那是我真誠邀請她親筆寫下的簽名陶盤。此時此刻想起這件往事,雖然不勝唏噓,卻也讓人深刻感受什麼是「剎那即永恒」,每次走到兩廳院文化藝廊看到這個陶盤,想起碧娜.鮑許和兩廳院、和台灣的緣分和際遇,內心總有許多感動與懷念。

    文字|陳郁秀、許斌
    第200期 / 2009年08月號
  • 馬偕博士與家人的西服造型全家福照
    特別企畫 Feature

    來自原鄉文化 成就時尚經典 從製作《黑鬚馬偕》談起

    「原鄉」累積文化深度在我們每日所處的陽光、空氣、水、生態環境中,與時尚結合發酵,重新再孕育出屬於當代與整體的文化型態,這就是我們擁有的「現代文化」,它永遠不會被取代,因為它擁有「原鄉」的DNA、哲學與美學,是台灣文化的紮實內涵。 由於具備不可被取代的特質,所以當「台灣文化」運用作為形塑品牌與創作內容時,將會是打入國際舞台的最強策略,這端看我們如何珍惜本身的優勢並善加利用。我和金希文的《馬偕》,就在這樣的思考背景下結了緣。

    文字|陳郁秀
    第190期 / 2008年10月號
  • 在學生辦的呂泉生作品回顧展中,呂泉生教授親自指揮學生演唱。
    紀念大師 In Memoriam

    台灣心聲永傳不朽—紀念呂泉生教授

    綜觀呂教授一生,我們尊稱他為「台灣合唱之父」,是位傑出之音樂教育家、歌謠創作家,更是帶領榮星巡迴國內外,開啟文化外交濫觴的首位文化大使。他的一生是台灣近代音樂史的縮影。

    文字|陳郁秀、劉振祥
    第184期 / 2008年04月號
  • 台灣音樂一百年系列活動之一的「影像中讀台灣音樂史」攝影展6月1日至14日於台北社敎館展出。上圖後排右二為台灣第一位留日音樂家張福興,下圖為
    焦點

    再唱一段「馬關」百年,思想起 「台灣音樂一百年」管弦樂之夜音樂會

    一八九五年一紙馬關條約的簽定改變了台灣的命運,汗涔涔淚潸潸走過曲折百年路,卻在一步一脚印中台灣累積出了自己的文化足跡。「台灣音樂一百年」音樂會將以音符引領我們思想起這段歷史的抑、揚、頓、挫。

    文字|陳郁秀
    第31期 / 1995年05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其他分類

    生命永續 藝術璀璨—2010台灣國際藝術節

    兩廳院2010年台灣國際藝術節(簡稱TIF)即將展開,今年的規模尤甚於以往,不但反映了「科技與藝術」的主題,更彰顯出藝術家們對於人類普世價值及地球多樣性生態的關懷,精采的藝術盛宴於二月十九日登場,請勿錯過!

    文字|陳郁秀、盧家珍
    第206期 / 2010年02月號
  • 羅伯.威爾森(右)解釋《鄭和1433》的發想,陳郁秀董事長(中)專注聆聽。
    兩廳院櫥窗 Hot at NTCH

    由兩大劇場導演看二十一世紀表演藝術

    當代的全球化現象由上個世紀六○、七○年代挾國際經貿發展活絡之勢而起,再受到八○年代資訊科技一日千里的推波助瀾,於二十世紀與二十一世紀交替時達到巔峰。 人們以無遠弗屆的科技追趕時代、創造時代,讓世界變成「平的」,這樣的地球村卻沒有因此變為乏味的一致化,而是如同人類的大花園般處處丰姿招展,因為人們在便利的遷移或行旅中,領略到各種在地文化的美好,以及人類大家庭中異質性的珍貴之處。這種體驗和醒悟,為文化藝術的開展與創發帶來新契機。 台北的兩廳院於政治解嚴的一九八七年創立,二○○七年歡度二十歲成年禮的同時,我接任機構董事長職務,除了期許兩廳院能成為展現台灣文化藝術特質的一對「靈魂之窗」,也以呼應上述趨勢的「原鄉時尚」為理念,一方面鼓勵藝術家在原鄉土地上挖寶、創作,一方面不忘打開視野進行時尚前衛之作。原鄉元素固然豐富精采,透過國際合作更能對比其高度及能見度是否到位。 這段期間,兩廳院因為節目製作企劃而先後與活躍於一九六○、七○的國際重要劇場導演羅伯.威爾森和鈴木忠志結緣,邀請他們來到台灣創作,我們有幸旁觀其工作,特別能感受到這兩位受人尊崇的劇場大師在全球化現象下對於藝術表現的理念與實踐。 威爾森的學經歷很特別,他是美國德州人,青少年時期有說話困難的狀況,後來由舞蹈家Byrd Hoffman治癒,因此進入舞蹈世界;德州大學商學院修習經濟與管理畢業後,又到紐約的普瑞特藝術學院(Pratt Institute)建築系就讀;一九六四年,遠赴巴黎跟George McNeil學繪畫,並深受當時舞蹈界先驅喬治.巴蘭欽、模斯.康寧漢、瑪莎.葛蘭姆等人的舞作所吸引,一九六五年開始學習編舞。他在一九六九年正式推出自己的戲劇作品《西班牙國王》,一九七六年以《沙灘上的愛因斯坦》一舉成名,一九九三年以裝置藝術《床上的愛麗絲》獲得威尼斯雙年展金獅獎。劇場的亮眼成就,讓他至今獲獎無數,其後現代主義風格最被人津津樂道,跨界的養成背景所發展出來的舞台意像,也是特色。 威爾森身處於普世價值丕變並熱切打破舊時代框限的狂飆一九六年代,這也是後現代主義概念於建築領域開啟先河之後、發展至其他各領域最蓬勃的年代。由於現代主義伴隨的工業文明帶來嚴肅的環境問題,讓世人開始對「進步」的迷思產生反省,也渴望找回歷史的、傳統的、曾經有過的一切;一九

    文字|陳郁秀
    第207期 / 2010年03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兩廳院櫥窗 Hot at NTCH

    我心中的台灣表演藝術「靈魂之窗」

    我和兩廳院有很深的淵源。 一九八七年秋天,兩廳院隆重開幕,策劃了一系列特別節目以茲慶祝;在這個特別的日子,我受邀於演奏廳舉辦一場鋼琴獨奏會,成為和兩廳院第一次、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緣起始。後來又先後在兩廳院有不同演出,例如於國家音樂廳和呂紹嘉、NSO合作貝多芬《第四號鋼琴協奏曲》,也和柏林愛樂木管五重奏、日本大阪愛樂、中國上海交響樂團、薩爾斯堡莫札特大會堂管絃樂團等知名團體合作演出。 一九九七年,我於台灣師大藝術學院院長任內,開始連續三屆擔任NSO諮詢委員會委員暨主席;兩廳院在行政法人化轉型期間,因為擔任文建會主委,再以政府代表的角色參與其中,並擔任第一屆董事;卸下文建會主委工作後,教育部邀我擔任兩廳院績效評鑑委員會召集人;到了二○○七年三月,被行政院長任命為兩廳院第二屆董事長。 順著這份因緣,我對兩廳院有很深的情感與期待,記得上任之初,就自許要帶著一貫的使命感,盡最大努力把兩廳院營造成一對通往國際最美麗的台灣藝術之窗。這些年來,所作所為都以心中的既定目標為準則,很清楚自己所為何來?所行何事?也欣慰於主持董事會會務所達成的決議,能在藝術總監劉瓊淑教授帶領全體同仁勇於求新求變之下,讓各界看到二十歲之後兩廳院的成長。這心中的四大目標是: 一、推動兩廳院成為展現台灣藝文特質的「靈魂之窗」及與國際接軌的交流平台。 二、為國家交響樂團找到最好的音樂總監。 三、讓行政法人化的兩廳院運作更健全順暢。 四、讓更廣大的民眾親近並進入兩廳院。 有關第一項,因思及世界著名劇院或音樂廳無不以出色的表演團體和節目軟體而非堂皇的建築硬體見長,所以兩廳院若要見賢思齊,就必須從這方面努力;如果將兩廳院定位為展現台灣文化氣質與表演藝術成就的一對「靈魂之窗」,可以很快為我們找到著力點。 因此以「原鄉時尚」為規劃理念,亦即以台灣土地上長養出來的所有元素為根本,以當代國際風潮為技術及途徑,在傳統與前衛之間進行對話並創作好的作品;首先以「藝像台灣」節目系列為基底,接著以自製節目旗艦計畫和台灣國際藝術節「未來之眼」為標竿,三者成為互不可缺的節目企劃「鐵三角」;為此,我們的節目規劃會議於演出前一年半至二年前即展開方向及內容之討論定案。三年的經驗累積,藉由優異且具備藝術

    文字|陳郁秀
    第207期 / 2010年03月號
  • 封閉性的資優音樂敎育使得大部分的學生都變成祗重「技巧」,忽略「音樂生命力」的「音樂匠」。(圖爲師大音樂系演出)
    特別企畫 Feature

    「音樂班」何去何從

    自民國五十二年成立第一班音樂班至今,己有整整三十三個年頭,三十三年實驗的結果,在所有報吿評鑑都未完成、報吿未討論之際,忽聞敎育單位有意裁掉音樂班的消息,不禁令人感到心酸和無奈。三十三年的實驗,實在應該將累積的經驗重新整理、探討,取其優點,去其缺點,深切了解多元化社會之特性,配合時代的脚步,不要輕言「廢除」,爲「音樂班」尋出健康的一條路。

    文字|陳郁秀
    第46期 / 1996年09月號
  • 陳必先技巧嚴謹,自信、自然、自由
    演出評論 Review

    艱難而美妙──評「陳必先鋼琴獨奏會」

    這是一場學術性的獨奏會,内容豐富,表現的技巧艱深。

    文字|陳郁秀
    第1期 / 1992年11月號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