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真穎
-
特別企畫 Feature 法國:焦點劇作家
米歇.維納韋爾 「複聲合調」影響深遠
高齡八十八歲的維納韋爾,是法國當代戲劇的三大「台柱」,作品已被視為「當代經典」,他的「複聲合調」編劇策略幾乎影響了所有當代法語劇作家。其實驗性作品《求職》包含卅個片段,劇中四個角色「從頭到尾都在舞台上」,像絃樂四重奏一般一起演出,每個人帶來不同的音色或特別的調性。這次台灣新銳編導簡莉穎將《求職》對話,呈現新作《看在老天爺的份上》。
-
巴黎
荒謬的詩境
納許在亞陶的作品裡找到總結這齣舞劇主題的一句話:「事關能夠糾纏一個作家意識的所有問題﹕生活、戲劇、習俗、宗教、詩、永恆。」這部創作勾勒了一盤形而上學的線索遊戲,譬如﹕活潑的與無生氣的,嚴肅的與滑稽可笑的,偶然的與需要的。總而言之,《穹蒼不再》儘管晦澀難懂,但在漂亮佈景與細緻燈光的映襯下,仍舊展現了一系列奇特、美麗的場景,令人目不暇給。
-
戲劇
藝術和友誼的戰爭
這篇劇本之所以轟動世界劇壇,是因為它觸及了觀眾的敏感點:評價當代藝術的困難。角色、循環故事及語言的抽象化使本劇非常適合演員、導演根據各地的文化與地理背景來革新舞台演出。演員們應邀以他們的怪癖及插科打諢來填滿這個空虛的結構。導演幾乎無法提出一個反駁劇本所暗含論點的演出,只需依照輕鬆喜劇的角色類型,以最好的方式使用它們的身體性,來刻劃人物類型上的細微差別。
-
巴黎
用溫柔的聲音訴說危險與痛楚
因為蒂艾寫《爸爸得吃飯》時,並未考慮到表演層面,所以此劇形式違反傳統,其中既無舞台指示,亦無時間及特殊意圖,反而有一種從容灑脫;她以輕巧的方式來指涉事物──或者不指涉一切。在內容方面,除了惹內(Genet)與戈爾德思的劇作之外(譬如前者的《黑人》和後者的《黑人與狗的爭鬥》),這齣戲以非常大膽的方式來討論種族歧視,這在當代歐洲戲劇中極為罕見。
-
文化生態
這個夏天,法國沒有藝術節
拒絕上台演出、犧牲自己的工作工具與剝奪觀眾參與文化等說法,對抗爭者而言都毫無意義,除了攸關抗爭者專業生存、討論法國文化定位及「社會選擇」等等這三項運動訴求。如果演藝界自由僱員沒有贏得第一個訴求,至少六月底以來的遊行及罷工,大幅度提高了藝術和文化在傳播媒體上的能見度,並揭露了社會藝術和文化的位置問題。
-
巴黎
流亡者的巨幅畫卷
陽光劇團團長兼導演莫努虛金的戲劇既非虛構的故事,也不是劇場和現實的並列,而是現實的戲劇化。《最後的驛站(奧德賽)》是她數月來風塵僕僕,從桑軋特到澳洲,與難民會面的成果。從二○○一和二○○二年間收集到的上百件真實敘事──個人奧德賽──構成本劇的內容。
-
挪威
來自北歐峽灣的沉默之筆
佛思觀察平常生活,探索在不尋常的存在情境裡,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劇中的角色都是平凡人,沒有引人注目的驚人之舉,但作者以契合當代一般氣氛的筆調,交揉了甜蜜與苦澀,把角色提昇至人類全體共通的層次。夫婦、入侵者(l'intrus)、與父母──尤其是與母親──的不定關係和獨居於鄉間或海邊房屋的企圖,都是他作品裡不斷往返的主題。
-
巴黎
高倡民主福音的門徒
由於對馬克思主義、基督教神秘主義與古代神話傳說充滿興趣, 加上他的激情和同性戀傾向,巴索里尼將他的多元藝術創作視為一種戰鬥。 他以詩意的文體,展現對他人、世界與當代歷史事件的批判關係﹔ 他的六篇劇作皆籠罩在悲劇的氣氛當中,在詩意、哲學與政治形成的張力下,充滿了亂倫、詛咒和激烈的情慾。
-
法國
戲劇是揭露世界謊言的工具
貝恩哈以憤世嫉俗的挑釁形象著稱,厭惡文藝界及所有和藝術無關的事物。儘管醉心於自己的孤獨與名聲之中,這位作家總是籠罩在醜聞的氣氛當中,每齣劇作的演出皆引發社會議論。對貝恩哈德來說,戲劇是用來揭露世界的謊言與矯揉造作的工具;而世界(奧地利)就是一個舞台,人們只是傀儡罷了。
-
巴黎
以生命衝撞禁忌與隔絕
被英國重量級劇作家品特稱為「詩人」的作家莎拉.肯(Sarah Kane),其作品大膽衝撞歐洲政治、社會、家庭與性的禁忌,並描寫舞台上難以表現的酷刑、屠殺、食人、強姦與亂倫,藉以嘶喊出對世界的恐懼與狂怒。《四點四十八分,精神異常》速寫具有自殺傾向的精神病患的耗竭狀況,充滿了激情與譫妄,表現了作者的全部力量。
-
環球舞台
日常經驗為戰場,語言為武器
縱觀維納韋爾的創作歷程,其作品中的戲劇情節薄弱,往往由曖眛、片段的口語及日常對話構成,其中的回答不一定與問題對應,而且數個談話和思維互相交錯,因此創造了豐富的戲劇結構。其中既沒有發表宗教信仰或政治主張的聲明,亦無抒情的傾訴。語言則在他的戲劇策略中扮演了主要的角色:說的内容沒有說的行動重要,沉默則是寶貴的信息。
-
深度藝談
如何書寫「當下」?
不評論它,不對它進行思考,而是觀察它,擷取它。自身與周遭現實保持漂浮的狀態。不力圖解釋,不力圖賦予預定的看法,而讓現實被放在想像中。然後從這裡開始一點一點地寫作。──維納韋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