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國劇作家米歇.維納韋爾(AFP 提供)
特別企畫 Feature 新文本踹共!/各地發展 法國:焦點劇作家

米歇.維納韋爾 「複聲合調」影響深遠

從《求職》到《看在老天爺的份上》

高齡八十八歲的維納韋爾,是法國當代戲劇的三大「台柱」,作品已被視為「當代經典」,他的「複聲合調」編劇策略幾乎影響了所有當代法語劇作家。其實驗性作品《求職》包含卅個片段,劇中四個角色「從頭到尾都在舞台上」,像絃樂四重奏一般一起演出,每個人帶來不同的音色或特別的調性。這次台灣新銳編導簡莉穎將《求職》對話,呈現新作《看在老天爺的份上》。

高齡八十八歲的維納韋爾,是法國當代戲劇的三大「台柱」,作品已被視為「當代經典」,他的「複聲合調」編劇策略幾乎影響了所有當代法語劇作家。其實驗性作品《求職》包含卅個片段,劇中四個角色「從頭到尾都在舞台上」,像絃樂四重奏一般一起演出,每個人帶來不同的音色或特別的調性。這次台灣新銳編導簡莉穎將《求職》對話,呈現新作《看在老天爺的份上》。

對幹戲劇節《看在老天爺的份上》

5/1~3  19:30   5/2~3  14:30

台北 牯嶺街小劇場

INFO  02-23219709

只要我說話,那些我已找到的詞,只要它們一旦變成了詞的話,它們就不再屬於我,它們就原初地被重複著。〔……〕那個所謂的說話主體就不再是說話的這個人或只是這個人。這個說話主體,在一種不可還原的二次性中,發現其源頭總是已經被言語的某種有機場域所避開,而它在其中徒然地尋找一種永遠缺失的位子。這種有機場域〔……〕首先是〔……〕那種文化場域,因為我必須從那裡吸取我的詞和句法的,那種歷史場域,因為我必須在那裡邊寫邊讀。

──德希達《書寫與差異》

貝克特(Samuel Beckett)與惹內(Jean Jenet)之後的法國「新戲劇寫作」非常具有革新性,特別重視語言,與一般通俗、商業性或粗糙的「音樂劇」、「林蔭道喜劇」及「咖啡廳劇場」截然不同,因為人們缺乏古今戲劇文學的文化素養,已經有一點不具備閱讀劇本的能力,亦無閱讀劇本的習慣,所以其觀眾群與讀者群只占法國不到百分之一的人口,然而卻名揚四海。米歇.維納韋爾(Michel Vinaver)、莎侯特(Nathalie Sarraute)、戈爾德思並列為法國當代戲劇寫作的三大「台柱」,他們的劇作皆是名副其實的「當代經典」。其中,後兩者皆已歿,於是今年八十八歲的維納韋爾被公認為最偉大的法國在世劇作家,享譽國內外,劇作被翻譯成英、德、義、西、葡、俄、波蘭、捷克、日、韓等語言,在世界各國搬演不輟。其「複聲合調」的編劇策略幾乎影響了所有當代法語劇作家,包括高行健的《週末四重奏》。

風格近似「日常生活劇場」

除了戲劇寫作之外,維納韋爾的生平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身為「吉列」(Gillette)跨國公司的總裁,,自從一九六九年開始在企業界汲取大部分劇作的初步材料。他的作品風格與「日常生活劇場」近似(註1)。最新作品是去年完成的《貝坦古林蔭道喜劇或一段法國歷史》Bettencourt Boulevard ou une histoire de France預定今年由名導史基亞瑞堤(Christian Schiaretti)搬上里昂的舞台。這是關於貝坦古夫人(Liliane Bettencourt)的一齣戲,她是「萊雅」公司的老闆娘,非常富裕,遭到周圍親近的人偷竊和詐騙財物,目前在波爾多進行訴訟中。

史基亞瑞堤就是維納韋爾的舞台知音,他於二○○八年執導被戲劇學者布瑞德比(David Bradby)譽為與喬依思(James Joyce)經典《尤里西斯》並駕齊驅的長篇巨作《落海》Par-dessus Bord,獲得劇評一致喝采,《世界報》更給予此次演出將於戲劇史上留名的高度評價。對於作品向來不易搬演,但一流導演紛紛嘗試的維納韋爾而言,實在是藝術生涯上空前的勝利(註2)。然而據說維氏不只是喜歡大導演挑戰他的作品,更喜歡看見業餘的小劇團演出它的劇作。(註3)

《求職》  如同絃樂四重奏般演出 

由黒眼睛跨劇團藝術總監鴻鴻策展的對幹戲劇節將於五月初推出第一檔舞台劇《看在老天爺的份上》,演出形式採取維納韋爾最具實驗性的劇作《求職》的片段,結合導演簡莉穎改寫之文本做實驗,觀眾可藉此略窺維納韋爾編劇藝術的堂奧。「此劇寫在《落海》之後,主題相同,但採用室內樂的形式,與《落海》的交響樂形式相反。」(註4)這齣「三十幕戲劇」包括四個角色,「從頭到尾都在舞台上」,像絃樂四重奏一般一起演出,每個人帶來不同的音色或特別的調性。劇情是失業三個月的銷售部經理法吉尋求一份新的工作。在他屈服於幹部招聘主任嚴密緊繃的詢問的同時,還得對抗他懷了黑人小孩的左派女兒及難以忍受失去安全感生活方式的妻子。這個簡單的劇情支撐著獨創的編劇手法:時間和空間的爆裂,主題和節奏的錯綜複雜。

劇中值得注意的一個元素是女人的「實證性」(positivité)(註5),但是由於情況使然,她們只能幫助法吉自我摧毀,妻子以經濟自主置丈夫於無用之地,女兒以政治和性的自主來自我請願並悲劇性地反攻法吉的亂倫衝動。女人們無惡意地使用法吉的善良、積極、深刻的「正常性」(包括在他的亂倫衝動裡)和自由主義將他推出生活之外。《求職》並不是一齣容易排練的戲。因為它是一個需要細心研究的驚人機器,擁有一個調查者─主體緊密結合的軸,在對白的裝配上需要全面的精確。

註:

1.請參閱拙作〈如何書寫「當下」?專訪維納韋爾談其劇作《鄰居》〉,《表演藝術》,第118期,2002年10月。

2.關於維納韋爾的詳細生平及所有作品簡介,請參閱拙作〈日常經驗為戰場,語言為武器─法國當代劇作家維納韋爾〉,《表演藝術》,第118期,2002年10月。

3.出自筆者1998年上巴黎第三大學戲劇系杭嘉葉(Jean-Pierre Ryngaert)教授DEA研究課程的筆記。

4.出自維納韋爾寫給筆者的信。

5.法國哲學家孔德(Auguste Comte)的哲學概念。

參考書目

楊莉莉,《新世代的法國戲劇導演》.,台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遠流出版公司,2014

David Bradby, The theater of Michel Vinaver. USA,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93

Jacques Derrida, L’écriture et la différence.Paris, Seuil, coll.Points/Essais, 1967

Éric Eigenmann, La Parole empruntée – Sarraute,Pinget, Vinaver, Paris,  L‘Arche. 1996

Patrice Pavis, .Le théâter contemporain. Paris, Nathan. 2002

Michel Vinaver, Théâtre Complet 1 .Arles, Actes Sud. 1986

Anne Ubersfeld, Vinaver Dramaturge, Paris, Librairie Théâtrale. 1989

期刊專輯:Théâtre Aujourd’hui Michel Vinaver , no.8.Paris,C.N.D.P.,2000.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劇作家小檔案

  • 1927年生於巴黎。
  • 主要作品:《朝鮮人》Les Coréens(1955)、《伊菲珍妮旅館》Iphigénie Hôtel(1959)、《落海》Par-dessus Bord(1969)、《求職》La demande d’emploi(1971)、《工作與日子》Les travaux et les jours(1977)、《翻轉》Á la renverse(979)、《鄰居》Les voisins(1984)、《二○○一年九月十一日》(2001)。
  • 獲獎:費內翁獎(prix Fénéon)、屢葉柏獎(prix Lugné-Poe)、易卜生獎(prix Ibsen)、法蘭西學院戲劇大獎(Grand prix du theater de l’Académie française)、歡樂劇場獎(prix Plaisir du theatre)。目前專職寫作。
Authors
作者
世界舞台 盡在你手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