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唱歌集音樂劇場《大家都想做音樂劇!》2.0版(唱歌集音樂劇場 提供)
ARTalks

真的,不開玩笑

《大家都想做音樂劇 ! 》2.0版

《大家都想做音樂劇!》像是一篇研究報告,作了台灣音樂劇與其社會的生態盤點。我認為,《大家都想做音樂劇!》的意義不僅僅是劇情內容,而更在於引發的觀眾互動——提到哪些事情觀眾會笑?提到哪些事情觀眾沒反應?觀眾性別與年紀組成,跟投票結果有無關連?如果把每一場的觀眾資料與投票結果比對製成資料,會是台灣音樂劇發展的真實記錄。

《大家都想做音樂劇!》像是一篇研究報告,作了台灣音樂劇與其社會的生態盤點。我認為,《大家都想做音樂劇!》的意義不僅僅是劇情內容,而更在於引發的觀眾互動——提到哪些事情觀眾會笑?提到哪些事情觀眾沒反應?觀眾性別與年紀組成,跟投票結果有無關連?如果把每一場的觀眾資料與投票結果比對製成資料,會是台灣音樂劇發展的真實記錄。

唱歌集音樂劇場《大家都想做音樂劇!》2.0

2020/10/19  14:30 台北 PLAYground 南村劇場青鳥.有.設計

編按:唱歌集音樂劇場《大家都想做音樂劇!》2.0版,以節目錄影棚現場為背景,商業劇場成功人士與新銳作曲家一同參與,透過主持人提出的「音樂劇考題」,與觀眾一同票選,來場華文音樂劇製作演出大比拚。

音樂劇圈有個苦澀的笑話——我們做了這麼多戲,台灣人還是只知道《歌劇魅影》、《貓》、《獅子王》。話雖酸楚苦澀,但講了這麼多年,大家多多少少也接受了(?),這份酸楚不再難入口而比較是梅子——還是酸澀,但是能接受。近幾年,台灣許多團隊投入音樂劇製作,慢慢的也長出了各種模樣(雖然台灣還是很多人將《歌劇魅影》誤認為歌劇……)

 《大家都想做音樂劇!》的出現,代表台灣音樂劇發展到了一定的階段,作品數量、創作困境、行銷難題等等疊加起來,到了能「用音樂劇來談台灣音樂劇環境」的程度了。這一齣音樂劇,名字就叫做《大家都想做音樂劇!》,不能再更直白了吧,內容也跟題目緊密相關——綜藝節目〈大家秀〉的錄影現場,邀請音樂劇天后製作人李宇君(詹喆君飾演)與紐約歸國才子創作者Brian(蔡恩霖飾演),針對音樂劇常見的疑問各抒己見。既然是音樂劇,這裡的「各抒己見」當然不會只是台詞,而是一首一首的歌。

這四個疑問如下:

一、題材選擇:你喜歡音樂劇取材於歷史事件偉人傳記,或是身邊發生的故事? 

二、音樂劇歌曲:你喜歡原創歌曲,或是流行音樂串成的音樂劇(jukebox musical) ?

三、字幕機:音樂劇演出時需不需要字幕機 ?

四、音樂劇歌曲形式:對白用歌曲來唱,或是對白有歌也有台詞 ?

觀眾可以現場投票,看你是支持李宇君,還是支持Brian,飾演工作人員的工作人員(這句話寫下來真是有趣)現場計票,最終秀出票數,讓你對坐你身邊的同場的觀眾有多一層認識:喔,原來這場是字幕派多、生活題材多……在這四個問題之間,還一併談了「音樂劇和歌劇有何不同」和「音樂劇的詞曲咬合」這兩個子題。每一首歌曲都準確戳中了音樂劇現況,歌詞幽默又帶點酸,我最喜歡的歌詞是:

觀眾買票╱不見得觀眾喜歡╱說不定每個觀眾看完都說好難看

實在妙,三句話就捕捉了看戲╱作戲的景況,詞曲創作張清彥的能力令我留下深刻印象。

飾演主持人的OD(曾志遠)身上有股綜藝感,但不是油腔滑調、物化女性的那種綜藝感,而是臨場機敏、掌握氛圍的綜藝功力,他拿捏著《大家都想作音樂劇!》的作品氣氛,時不時來一句「欸,這個真的沒有蕊(排練╱rehearse) 過」、「啊等等,來跳剪一下這樣導播比較好剪」,逗得兩位演員也開始即興。究竟他是真的在演一個主持人,還是OD展現「我正在演一個主持人」,這不重要,重要的是,沒有OD,攝影棚的設定不會成功。 

 (我不禁想,各類國際劇場研討會,也許就是需要OD這樣的表演者來當主持人,拯救無聊乾枯的各國與會者們。)

 李宇君與Brian的角色對照,有兩個層次:

第一:製作人與創作者的差異

第二:世代差異

對於李宇君來說,原創不如票房重要,明星如果可以帶來票房,就算唱歌走音、咬字不清也可以被原諒,作品再好,底下沒觀眾也是沒意義。對於Brian而言,創作的品質不能妥協,如果沒有持續給觀眾更精進的作品,反而餵給觀眾不良品,最終只是拉著整個產業一起下葬。

劇場未來式廣告圖片
秋天藝術節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由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舉辦的台新藝術獎,邀請九位不同領域的提名觀察人,蒐集、發掘,深入研究各種面向的當代藝術展演,並於網站發表評論,本刊精選單篇刊登。如欲讀更多評論,請至ARTalks專網talks.taishinart.org.tw

Authors
作者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