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同胞偶爾對高級藝術顯示熱誠,有時候會使幾場表演擠得水泄不通,令人對市民的品味刮目相看。其實恐怕都是假象。
第一屆台北國際鋼琴大賽的冠軍,亞歷山大.史塔克曼,在台中的中山堂舉行鋼琴獨奏會。這是中華蕭邦音樂基金會主辦,文建會贊助,應該是很夠水準的一場表演,但是當晚諾大一個中山堂只有一百位左右的聽衆而已!真是怪事!大台中地區有上百萬人口,中產之家幾乎家家都有鋼琴。單是繳學費學鋼琴的孩子恐怕就不只上千人吧!爲甚麼這樣一個音樂會居然没有人去聽呢?台灣的文化真有點邪門兒呢!
這位史塔克曼先生年紀很輕,很多次在國際上獲獎,是天才型音樂家。在去年十一月,滿座的國父紀念館裏,由李總統夫人手中領走獎狀與獎金,當時那麼熱烈,爲甚麼如今這樣冷淡呢?當然,台北與台中相距離只有兩個多小時的汽車行程,在文化的水準也許相差的不少。可是台北市的音樂活動是不是反應都很熱烈呢?
也許,但報上的消息説,某民間單位邀請來台北表演的保加利亞芭蕾舞團,觀衆尚不滿二成。可見台北市民也不見得真正很文化呢!
整體的看起來,台灣的文化人口是很有限的。政府雖然想盡辦法鼓勵文化的發展,在各地都建造了藝術活動的場所,政府的領導人又盡量積極參與文化、藝術活動,想帶動風氣。國家元首也在總統府辦音樂會。這樣使勁,還是顯不出效果,足證高尚藝術的欣賞能力確實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培養出來的。
我們的同胞偶而對高級藝術顯示熱誠,有時候會使幾場表演擠得水泄不通,令人對市民的品味刮目相看。其實恐怕都是假象。在骨子裏,中國人對這些西洋玩意兒,敬仰有餘,熱愛不足。在必要時,偶而附庸風雅一下可以,確實無法成爲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要把它們硬攪在我們的生活中,恐怕要花些精神呢!
這要慢慢來,不能急躁。品味的培養最要溫火細熬。德、奧是音樂民族,但他們的音樂品味也不是天生的,而是由十九世紀以來帝王們的倡導,大音樂家作品的感動,與宗教儀式的配合,經過一個多世紀的傳承與發揚,才有今天的局面。我們高唱建設文化也不過是幾年前的事,怎能有那麼大的胃口,接納來自遠方的表演呢?
我們仍處於嚮往音樂而並不渴望音樂的階段,家裏的鋼琴是一種尊重藝術的象徵,但没有人會彈。我們聽音樂會必須受媒體的引導。要有人告訴我們怎麼做,不是我們心裏想怎麼做。對於開始學步走上藝術品賞之途的我們,這已經不錯了。我們有心,就有未來,只是在這個時候,我們需要一些爲藝術的傳播敲鑼打鼓的人而已!
文字|漢寶德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