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M尊榮劇院,外表雖不起眼,內部可別有洞天。(李立亨 攝)
藝術節 Festival 藝術節 Festival

旗幟鮮明的紐約下一波藝術節

「下一波」已經舉辦到第十屆了,由於其大膽突進的精神,聲光俱美的製作,不但炒熱了紐約的冬天,更成爲世界表演新潮的風向球。

「下一波」已經舉辦到第十屆了,由於其大膽突進的精神,聲光俱美的製作,不但炒熱了紐約的冬天,更成爲世界表演新潮的風向球。

「下一波藝術節」(Next Wave Festi-val)由布魯克林音樂學院(Brooklyn Academy of Music,簡稱BAM)主辦,節目選擇方向是要鼓勵當代表演藝術中的非傳統形式創作。受邀團體的國籍不限美國本地的藝術家。事實上,每年受邀的國外團體都占半數以上。

Next Wave的旗幟十分鮮明,能不囿於傳統表演形式的創作,就可能得到機會。舉辦十年以來,伊朗、法國、德國、日本、義大利、英國……各地的表演藝術團體或個人都曾把自己節目的美國首演夜擺到Next Wave的節目單上。

彼得.布魯克的《摩訶婆羅達》,碧娜.鮑許的舞團,羅伯.威爾森的《沙灘上的愛因斯坦》,法國的「陽光劇團」……都只是Next Wave節目中的一小部分,國人所不熟悉的還有許多優秀團體,舉不勝舉。

一九九二年的第十屆Next Wave由十月十七日開演,節目進行到十二月廿七日爲止。受邀的國外團體有日本、比利時、加拿大、法國。以下就個人曾看過的四個節目來加以介紹:

1《菲麗達》(Frida)

這是一齣結合偶戲、歌舞劇、裝置藝術於一身的歌劇,故事是以Frida這個墨西哥現代女畫家的生平,特別是她與畫家先生廸亞哥(Diego)之間的互動關係爲主線。

菲麗達小時候因車禍臥病在床,開始了習畫自娛的生活,後來結識廸亞哥,從拜師學畫進而結爲夫婦,兩人曾受邀到紐約,廸亞哥並曾爲洛克菲勒中心作壁畫。

他們夫婦都是共產黨的忠實支持者,菲麗達參與活動的態度比他先生還要積極。對於美國資本主義發達後的虛僞,她十分反感,而《菲麗達》中,他們夫婦受邀參加晚宴時的一場戲,就成了諷刺「美帝」的絕佳機會。

晚宴的主客,除了菲麗達夫婦以外,其他人都套上巨大的面具,臉上畫着不動的微笑,當他們虛僞地談論藝術、文化時,菲麗達簡直無法忍受而想一走了之。而觀眾則爲荒謬的談話大笑不已。

紐約場景在《菲麗達》中,除了高樓大厦之外,還有高舉馬桶的自由女神,而回到墨西哥之後的場景則配合安靜下來的音樂,顯得恬靜而自在。不過她們夫婦倆卻也在作畫之餘,各自與新歡展開婚外戀情。

菲麗達的畫作,在今天要比她的老師、先生廸亞哥還要受到尊敬與注目。而菲麗達本身對共產主義的擁護與支持則使她更比別人多了一份神秘感。她死之前還要求以共產黨徒的身份下葬。

《菲麗達》整個戲十分零散,而且主演菲麗達的女演員並不具備太好的歌喉,(倒長得很像女畫家本人)。較値得一提的是她把現場伴奏的Media(電子合成器)與不斷變化的舞台結合在一起,使得換場不會顯得尶尬。

不過《菲麗達》倒是另有一件成就値得一提:這齣戲的導演親自到墨西哥、紐約,菲麗達曾到過的地方,並與她的朋友做個人訪談來增加整個傳紀性歌劇的可信度,這種誠懇、求眞的態度,恐怕是現在不太多見的。

2《DAH-DAH-SKO-DAH-DAH》

這是日本編舞家勅便川原三郞的「後現代舞踏作品」。靈感來自日本現代詩人宮沢賢治的詩作〈春上修羅〉,指的是佛敎徒誦經敲擊法器所發出的聲音。

舞蹈一開始由薩克斯風與鋼琴現場演奏《春之祭禮》,舞者臉上塗着舞踏的標準全白化粧。舞蹈動作大而且激烈,幾乎在一般舞蹈節目看不到這麼大動作的表演,之後就是「噪音」進入,有工廠機器運作的巨大聲響,有飛機起降的超級噪音。另外五名臉上塗白粧的舞者也加入舞蹈。

整支舞在《春之祭禮》片斷音樂之後,就是人在噪音下的舞蹈畫面,觀眾有的也忍受不了這樣高分貝的「音樂」而摀上耳朶。六名舞者繼續大動作的舞蹈直到終場。

勅便川原三郞原本主修芭蕾,他自述芭蕾無法滿足他的創作慾,他認爲自己的轉捩點發生在大野一雄的一番話之後。大野一雄是日本六〇年代舞踏開山宗師之一,他在給勒便川的第一堂課上說:我沒有辦法敎你怎麼跳舞,你有你自己的舞蹈,你必須自己去找出來。

勅便川之後再也沒去上大野一雄的課,他自己開始展開對於動作、環境關係的實驗與創作,他的舞作獲得大大小小的獎項,八九年和九一年還分別獲得國際新舞蹈節(The Festival Inter-national de Nouvelle Dance in Montreal)的「人民選擇獎」。

《DAH-DAH》整支舞要表現的是噪音的精神,代表的不是過去,而是今天的世界。勅便川在舞蹈的最後,安排六名舞者去敲擊舞台上的六道門,當這六道門一一被敲開時,灯光漸暗──除了瘋狂的喝采、鼓掌之外,有不少的觀眾起立致敬。

這個節目最叫人驚訝的除了大動作的舞蹈,舞者不喘不抖之外,從節目單上的一小行字,還可讀到這個節目受到日本文部省的贊助。這麼前衛的節目還能得到官方,尤其是亞洲國家政府的支持,眞不知道該說這個舞蹈團偉大,或是這個國家的贊助機構,眼光也很不壞!

3《沙灘上的愛因斯坦》(Einstein on the Beach)

看完《沙灘上的愛因斯坦》,我自己微笑了一個多禮拜,只要一想起這齣「歌劇」中的幾個場景就微笑。

本劇自一九七六年在法國的「亞維儂藝術節」首演以來,今年是第三版的演出,時間長度也由原來的八個小時縮爲四個半小時。

全劇主要分爲四幕,沒有故事可言,你可以發現舞蹈、裝置、音樂、歌唱……滿頭白髮的愛因斯坦偶爾出現,偶爾安靜地拉他的小提琴,偶爾安靜地收好他的小提琴,在觀眾被舞台上的其他場景給吸引住目光時,悄悄地下台。

導演羅伯.威爾森(Robert W. Wil-son)學建築出身,因此對於舞台構圖特別敏感,而《沙》劇的舞台也眞的是驚人異常,有時是「法庭」,有時是「火車」,有時是佈滿閃爍燈光的分格舞台。人物的動作大多很慢,因威爾森認爲:「凍結時間與空間直到產生一種安靜而偉大的能量,這將賦予每個動作一種驚人的意義。」

在威爾森「凍結」時間與空間的過程中,有的觀眾伴隨菲利普.葛拉斯(Philip Glass)的重複性音樂而昏昏入睡。而這早在威爾森的意料中,他說他的故事沒有連貫性,歡迎觀眾半途離開或中途入座,因爲從任何一段開始,都可以展開一段新的解釋過程。

威爾森的《沙灘上的愛因斯坦》還有一個很大的企圖,就是顚覆一般人對於「歌劇」的槪念,他認爲我們對歌劇的看法一直停在對於十九世紀作品的欣賞,廿世紀應該有自己時代的歌劇。而觀眾也可藉由觀賞《沙》劇而開始思考這個時代的精神在哪裏?

編舞家露辛達(Lucinda Childs)爲本劇所編的舞,大有喚醒睡夢中的觀眾的功能,一方面整個舞台燈光全亮,而佈景也全部撤除,舞者在乾淨的舞台上展現許多芭蕾、現代舞的基本動作。每次舞蹈場景出現,觀眾就像搭長途火車靠站時,大家紛紛下車買點零食、便當一樣。觀眾大多趁此上洗手間或走到大廳聊聊天,等火車一上路、舞蹈場景結束,大家又紛紛坐回各自座位去尋找「驚人的意義」。

《沙》劇的開放空間與帶給觀者的震撼,很可能是許多劇場常客所難以忘懷的。然而喜歡的人大槪是愛得不得了,不喜歡的,大槪是會喝欠連連。我有一個夏威夷來的朋友,帶認識八個月的女朋友去看《沙》劇,結果女友頻頻看錶,嘆息不斷,他說他當時忽然下定久懸未定的決心要與她分手:以後還會有看這種戲的機會,她假使不能接受,我也沒辦法……

4《針與鴉片》(Needles and Opium)

《針與鴉片》是把三個人的故事放在同一個舞台由同一個人演出,而這個人身兼舞台設計、導演、編劇、演員,他是來自加拿大魁北克省的羅伯特.利帕奇。

羅伯特說這齣戲是混合麥爾.戴維斯與尙.考克多的片斷自傳與他個人想像出來的一段愛情故事組合而成。麥爾是美國的名小喇叭手,他是海洛英的愛好者。而尙.考克多則是法國作家兼導演,他喜歡吸食鴉片。

舞台上,用鋼架構成一個方格,中間是銀幕,而上方有兩個螺旋槳(因爲取材而來的片斷自傳,都是在飛機上寫下的。)。羅伯特時而是住在巴黎某旅館九號房的年輕人,苦苦哀求紐約的女友與他重修舊好。時而變成尙.考克多在雲端發表對美國的看法。而麥爾.戴維斯的小喇叭作品則在羅伯特轉化成麥爾身份時出現。

利用中間銀幕的幫助,有時候我們看到考克多的電影片斷,有時看到舞台後方透來類似皮影戲的人物生活片斷。而羅伯特身上吊着鋼絲,有時藉着翻轉而變換角色性格,有時則坐在半空中,叨叨絮絮地講些似是而非的道理。

現場以電子合成音樂伴奏,演奏者就在銀幕旁邊。由於人物中有法國人、美國人,有音樂家、電影導演,全劇因而時爲英文發音,時爲法文發音,時而有法文歌曲,時而爲爵士樂伴奏。當終場前,羅伯特用手去碰觸銀幕中的人物,而很奇異地,卻像鏡子被敲碎而散滿一地時,觀眾先是被時間、畫面、音響、情境的準確所驚嚇到,繼而則是在銀幕上出現「The End」之後,瘋狂地拚命鼓掌。而起立致敬者,自然不在少數。

羅伯在表演結束後的討論中提到,由於魁北克本身的居民大多講法文,所以他在設計劇本時,就很自然的把法文也當作台詞的一部份。而雙語所透露出的時代意義則是時勢所趨,在一個人的母語之外,一定還會再接觸到外國語言。

《針與鴉片》結合電影、影象、舞台裝置、戲劇於一身,她的原創性在這四方面都融合得十分成功。我邊看邊想,假使這齣戲在台北上演,肯定要讓劇場與非劇場常客興奮好一段時間──這大槪是因爲我也嚐到鴉片的滋味吧!

Next Wave今年還有一個重頭戲是請來法國的「陽光劇團」演出希臘悲劇改編的史詩作品《Les Atrides》,全劇分四個晚上演出。BAM爲他們找到一個有兩個體育館大的場地,供他們演出這齣在蔚藍晴空下所進行的血腥祭典。

其他精采節目還有改編自《胡桃鉗》的《The Hard Nut》,和以美國原住民音樂爲主的《Power Pipes》。前者以柴可夫斯基的同名音樂編舞,所呈現的是與古典芭蕾完全不同的現代作品,而後者則是美國的原始作品。

Next Wave在每年十月到十二月提供觀眾一季完全不同於林肯中心所會呈現的表演藝術,不管是舞蹈、戲劇、歌劇……都能呈現不同於傳統標準的優秀作品,而觀眾與創作者也在看完節目之後,永遠有信心去期待「下一波」藝術節能帶給我們的可能性和創新。

 

特約撰述|李立亨

廣告圖片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