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內鮮少的表演藝術專業書籍譯著中,「歐洲百科文庫」新出版的《二十世紀法國戲劇》塡補了一個明顯的空缺。除了對重要劇作家及作品的述評之外,對整體戲劇風潮的流衍也有淸楚的勾勒,是一本易讀、好用的入門書。
在《二十世紀法國戲劇》中,作者維爾西尼以淺顯簡明的方式介紹一九〇〇到一九七五年間的法國劇作家,時間上則以兩次大戰作爲劃分。讀者可以很淸楚地知道每位劇作家所處的時代背景,掌握戲劇發展脈絡,也有助於對這些劇本的了解。
介於兩次大戰間的作家,維氏除簡述他們的重要劇本外,對個別的風格也有精要的評介,對一些重要創作如尙.吉羅杜(Jean Giraudoux)、尙保羅.沙特(Jean-Paul Sartre)等更另闢專章討論。二次大戰後五〇年代,是一個人才濟濟的時代,一批各具獨特風格的荒謬主義劇作家如貝克特(Beckett)、尤湼斯科(Ionesco)、惹內(Genet)等紛紛崛起,可算是戲劇創作的高峰時期;同時也有許多實際表演工作者正努力將戲劇普及到各鄕鎭,如尙維拉(Jean Vilar)發起的亞維農戲劇節(Le Festival d'Avignon),將法國戲劇帶起了輝煌的熱潮。
作者感歎七〇年代後的好劇本難求,戲劇也日漸走下坡;然而,卻出現了另一種新趨勢,那就是以導演爲重心的劇場。其實自二十世紀以來,一些頗具特色的導演如維德志(A. Vitez)、雷吉(C. Régy)等,還有八〇年代最負盛名的兩大劇團導演──布魯克(P. Brook)、穆胥淸(A. Mnouchkine),由於每位導演風格不同,同樣的劇本就會出現不同的表現手法,甚至是極爲不同的詮釋。導演的地位提高,遂將表演藝術帶入另一個新領域。這本書以介紹法國現代劇作家爲主,卻未能對近來日新月異的導演劇場多著筆墨,不免有點美中不足。
若以表演方式而言,一八八七年可謂是一個劃時代的起點,因爲安端(A. Antoine)在自創的「自由劇場」(Théâtre Libre)中,以寫實手法刻劃出人物個性及強調佈景的逼眞,此種異於傳統的表演方式,爲二十世紀的戲劇開創出新面貌。接著,本世紀初有呂尼葉-波(Lugné Poe)成立的「著作」劇場,雅里(Jarry)便是在這裏演出了引起騷亂的《烏布王》(Ubu Roi)。此劇是由木偶式的人物來構成一齣笑閙劇,完全異於寫實主義的戲劇形式,後來的達達主義及超現實主義都曾受其影響。大約在同一時期,科波(Copeau)於一九一三年成立「老鴿棚」(Le Vieux Colom-bier),他不但發掘許多年輕有爲的劇作家,更致力於演員訓練及舞台藝術的改革;學生中有儒韋(Jouvet)、廸蘭(Dullin)、皮托耶夫(G. Pitoeff)及巴地(G. Baty)共同組成「四人聯盟」(Cartel des Quatre),他們不但能演能導,更是努力改進表演方式,與觀衆建立新關係,爲戰後的法國培養出一批年輕的觀衆。此外,後起之秀──維拉及尙─路易.巴侯(Jean-Louis Barrault)都是廸蘭的學生,在五〇年代即有卓越的表現,其中巴侯至今仍活躍於舞台上。這些人不但帶動了當時的戲劇風潮,更影響至今爲我們所硏究與學習。
以上所提的導演不難見出彼此傳承的關係,但在本世紀中絕對不能忽視另一位奇人,那就是阿爾多(A. Artaud,又譯亞陶),在他的著作《劇場及其雙面性》(Le Théâtre et son Double)中提出「殘酷劇場」(théâtre de la cruauté)理念,成爲現代戲劇理論中一個重要思想:阿氏強調演員肢體的運用及豐富想像力,配合燈光、聲音等來達到眞正的「整體戲劇」(théâtre total),爲本世紀的法國戲劇掀起全面性改革。導演才能在本世紀的戲劇潮流中,發展成爲主導地位,帶領戲劇走上眞正的綜合藝術;而法國戲劇的發展,乃成爲硏究現代戲劇最重要的課題之一。
對於想要硏究法國在兩次大戰前後時期戲劇的人,從這本書中不但能夠認識一些重要劇作家,更可以瞭解到當代重要的戲劇理念。在語言隔閡、好書難求之下,能夠看到這本譯著問世,確是一件令人興奮的事。
特約撰述|王振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