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鄒族祭典歌舞的場面。(王煒昶 攝)
鄒族 原住民樂舞/鄒族

山崖之歌 來自阿里山的鄒族歌謠

鄒族是個愛唱歌的民族,傳說他們的歌源自玉山、瀑布,來自一個升天小孩的傳授,和信仰、征戰、部落倫理有關,在重重山巔中,他們平穩的和聲,傳出渾厚的共鳴。

鄒族是個愛唱歌的民族,傳說他們的歌源自玉山、瀑布,來自一個升天小孩的傳授,和信仰、征戰、部落倫理有關,在重重山巔中,他們平穩的和聲,傳出渾厚的共鳴。

台灣鄒族(Tsou)傳統生活領域以阿里山地區爲主,山嶺成爲族人主要的活動空間,包括狩獵、巡視獵區、出征、耕作、祭儀等活動,都和山嶺有著密切關係;族人所祭祀的土地神、戰神、粟女神也與山嶺生活相互關聯。在這樣的生活背景下,鄒族的歌謠文化藝術也反應了以山爲主的風格特質。鄒族歌謠可以用「山」來涵蓋其風格特質,就像阿美族的歌謠可以用「水」來代表。水活潑變化,節奏、律動呈現多采多姿;而山則悠遠空靈,沈穩渾厚。鄒族歌謠旋律的變化不像阿美族歌謠那麼明顯,舞蹈也以緩和的動作爲主。台灣高山民族中,鄒族和布農族都以山的特性融入在歌謠藝術中,布農族奇特的八部合唱和鄒族的平行五度和聲,都是音樂界的瑰寶,了解其中所蘊藏的藝術奧秘,將能更了解高山民族與山嶺之間相互依存的關係。

鄒族歌謠在族人的生活中扮演極其重要的角色,諸如民俗活動、信仰觀念、征戰儀式、神話傳說、部落倫理等等,都和歌謠或多或少地發生關聯。部落最重要的祭儀mayasvi,整個儀式重心都密切的和祭歌相依存,甚至我們可以說如果沒有祭歌,mayasvi只是徒具形式的團體活動罷了;迎神降臨、送神歸天、歌舞頌神每個環節都要靠祭歌來完成。根據部落長老述說,過去族人在小米收成祭(homeyaya)粟女神來之前,族人要在各氏族的祭粟倉盡情吟唱各類慶祝歌曲,通霄達旦;據說是因爲粟女神喜歡安靜,非常厭惡吵雜的聲音,粟女神來了之後,族人要靜心供奉,禁止唱歌,一直到收成祭結束之後,才能恢復唱歌。雖然這些歌曲多已採錄不到,但可以從長老的描述中得知,族人是多麼喜歡唱歌。此外,在歡聚的場合、工作時間,都可以用對唱的方式達到歡樂的目的。新美村安東隆的父親前往茶山村石財家提親時,就以對唱的方式完成兒女們的終身大事。在今天想起來,「對唱提親」應可算是極爲高雅的商議方式,只是現代生活裡已經找不到了。

歌謠來源的神秘傳說

1.祭歌源自玉山:當洪水氾濫、鄒族人避居玉山頂上等待洪水退去的時候,族人想以練習吟唱來頌神。起初把山羊頭用竹棍揷立在地上練習,但聲音不怎麼好聽,就換揷猴頭來試唱,聲音進步多了;最後族人商議以壞男孩或殘缺的男孩(kui ci yoko)的頭顱祭神,歌聲才眞正好聽,這些歌聲便是今日祭歌的來源。族人長老湯保福認爲,祭歌產生之初,便有攻擊他人的意味在其中,鄒族的戰祭一直都在延續這樣的旨意。

2.祭歌源自升天孩子的傳授:傳說族人帶兒子到河邊撈魚,無意間男孩看見一個葫蘆從天垂降到他面前,他用手伸進葫蘆口想要嚐一點裡面的米酒(snima),結果就被拉到天上去了。孩子的父親到處尋找失蹤的兒子,始終沒有找到。孩子升到天上(pepe)之後,停留了五年,跟天上的人住在一起,學習了很多事;後來天上的人吿訴他:你原本不是天上的人,你要回到你父母那裡。回去之後,把你在這裡學習到的事情好好敎導他們。有一天,族人坐在男子會所中,忽然有一塊圓石(taucunu)從天穿破會所屋頂,落到會所,不久又有矛(menŋzu)從天降下,接著是山豬頭,最後是以前失蹤的那個男孩降下來。他向衆人說:以前失蹤的孩子就是我。於是他把升上天所見到、學到的事一一地敎導族人,並且叮嚀他們這些事情要牢牢記住,最好要從幼兒就開始傳授,好讓每一個人長大之後都能嫻熟這些技能。其中一項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敎導族人學習天上祭祀的儀式,包括歌謠(祭歌)在內。於是族人開始有了戰祭的活動。很多族人認爲祭歌的歌詞沒有人能眞正了解,它也不是鄒族的古語言,而是天上神明的語言,我們唱這些歌,雖然不明白其詞意,但天上神明聽了之後一定明白,因爲這些歌就是天上傳下來的。這樣的說法不但增加了祭典儀式的神聖性,也使歌詞意義得到另一種合理的詮釋。

3.歌謠來自瀑布:以前想要學習唱歌的族人,先要準備一份禮物,前往高大的瀑布(有人說是達邦對面山腰的fa'aŋu瀑布,有人說是里佳大瀑布,也有人說只要是高大有回音的瀑布均可)落水處,背對著瀑布,然後把所準備的禮物丟進水裡,祝神並祈求神明敎導歌唱;坐著一段時間之後,回家睡覺卜夢,夢中神明就會傳授一些歌謠,包括古歌謠及祭歌。這些歌謠都是神明直接提示的,詞意艱深,但神明喜歡人們吟唱。在採錄時對於無法確知詞意的歌謠詢問族中老人,他們通常會回答說:「這些歌是取自瀑布,是神明(hi-cu)的語言。」

平行和弦的祭歌走路式的舞蹈

鄒族祭歌的內容大意全是向戰神祈求祐助,並勉勵族人要效法先人的英勇作爲。如戰歌(peyasvi no mayahe),領唱的人先要歌頌祭典本身之神聖,再歌頌戰神作爲、祖先英勇歷史,並且各氏族相互歌頌英勇事蹟。藉著這樣的傳唱,砥礪族人的心志,並凝聚整個部落的征戰力量。

祭歌的曲目包括迎神曲、送神曲、戰歌(慢)、戰歌(快)、歷史頌、勇士頌、天神頌、靑年頌、亡魂曲等。其中迎神曲、戰歌(慢)、歷史頌、勇士頌、靑年頌在達邦及特富野均有各自的歌曲,兩社在祭歌的演唱順序上也不同。不過每首祭歌都有領唱人(ephou),領唱人爲族人男子,過去由征帥(yuozomï)擔任,或由勇士(maotano)領唱,現在征帥及勇士已不存在,則由族人長老或會唱的年輕族人領唱,婦女絕對禁止領唱祭歌。

特富野社的迎神曲(ehoi)、送神曲(iyao),以及達邦社的迎神曲(o),在平時不能任意演唱,被視爲極大的禁忌。族人相信每當唱這些曲子時,戰神會從天俯視察看族人行爲,若非舉行mayasvi而任意演唱則觸怒戰神,很可能下次出征時無法得到祐助。如果族人要想練唱,也要由長老帶領,先輕輕哼一聲,然後面向天說:「我們要練唱,願戰神了解」,連續做三次之後,才可以低聲吟唱。其他祭歌就沒有太大的限制,但不是戰祭活動,仍以不演唱爲宜,以免輕浮冒犯戰神。

祭歌的和聲有五度、四度、三度及八度,特富野社的送神曲出現二度的不和諧音程,是例外現象。祭歌所呈現的複音性質,幾乎都呈現平行式的奧干農(organum)形式,尤其迎神、送神二首曲子,以完全五度高低音平行和弦,幾乎無例外和弦出現,這是鄒族祭歌重要的特色之一。其他的祭歌則呈現隨機的平行和弦形式,屬自由式的奧干農複音音樂。

從其他文獻及部落內部傳說,以及現存的鄒族舞蹈來看,鄒族原始舞蹈資料極少。祭歌的舞步是否可以算爲正式的舞蹈,仍有疑問,因爲這些舞步鄒語稱爲toekelï'bï,是走路的方式之一 。衆人要唱歌,便牽著手,以逆時針方向前後踏步;當歌詞唱至重音時,整個身體就配合腳步前傾或後仰,並向右前方移動位置。簡單的動作連續之後,衆人的動作就顯得有節奏,有規律,但基本上它仍是配合歌唱去「走路」和「移動位置」,如果這樣的動作可以稱爲舞蹈,那麼應屬原始舞蹈,它結合了曲、詞、舞三種藝術型態的綜合體,它們各別無法單獨存在。

據族人描述,祭歌舞蹈是爲了迎接戰神降臨會所而走路,要陪著戰神走路向前之意;衆人牽手有團結之意;迎神、送神時身軀向上下搖擺,表示族人向天盼望戰神從天降臨之意。這些簡單的身體動作,便是祭歌所有的舞步,而且所代表的意義幾乎可以直接從動作本身詮釋出來,這又說明一個民族的原始舞蹈是以極其自然、樸素的形式去表達心中的想法,這是它可貴之處。

生活中的對唱歌曲iyahaena

要了解鄒族歌謠的特殊風格,除了硏究祭歌外,最重要的就是先學習iya-haena,因爲這首曲子在鄒族部落廣泛流行,幾乎所有的場合都能演唱這首歌。在田野調査工作中,採錄了一些iya-haena的唱腔,經分析整理之後,發現從歌曲的內容可以得到許多鄒族傳統生活的訊息。

iyahaena可以說是一種對唱歌曲,族人相聚時、或隔著溪流兩邊對唱。要唱iyahaena之前都會習慣性的先唱一段序曲,此序曲名稱叫somolosolo,大意是說:今天我們相聚在一起,我們要好好的聽聽彼此的想法。唱完序曲之後,就開始唱正式的歌曲內容,有些人唱完序曲之後,仍要吟唱一段含蓄客套的歌詞,以表示尊敬對方。這首歌可以獨唱也可以合唱,視相聚的人數或歌唱的目的而定。如爲飮酒場合則適合衆人演唱,一群人分批對唱;如果是提親,則由男女雙方家長相互對唱。此首曲子大致分爲兩個段落A與B,A段通常由起唱者先唱一段詞,B段歌詞重複,可由衆人一起唱出。因爲是對唱歌曲,歌詞大致上都是即興的口頭創作,但也經常會有習慣性的歌唱用語會被運用在詞中,甚至有許多常被演唱的歌詞熟悉之後,就成爲大家傳唱的固定內容,現在存留下來的歌詞就是這樣自古流傳到今天。

根據所收錄的歌曲內容以及長老們的描述,iyahaena的歌詞內容範圍極廣,幾乎可以涵蓋生活所遇到的所有事情,如飮酒對唱、提親對唱、收穫慶祝、勞動神話、故事、宴會、安慰、勸勉、訴苦、讚美等等,都可以用iyahaena演唱,所以此曲適合很多場合演唱。

iyahaena的另一項特色是裝飾音豐富,幾乎貫穿全曲,充分表現出原始音樂口頭創作的特性──變化性與活潑性。另外iyahaena的裝飾音很多曁非全音也非半音,在樂譜記錄上受到很大的限制,我們必須在樂譜上設法增加一些輔助記號,且採用《民族音樂的理論與方法》(Bruno Nettl著,沈信一譯、1968. p.183)的方式,增加樂譜的傳眞程度。

iyahaena爲單聲部歌謠,適合獨唱或齊唱。在合唱時因裝飾音多、歌詞變化不定、重音不定、圓滑音也隨時改變,便會出現複音音樂的特質。在新美村採錄到的曲子還保留這樣的特質,但在三民鄕所採錄到的aiyan,就是純單聲部曲子,顯得整齊畫一,已失去複音民歌的特性。iyahaena之複音性質應可界定在兩種情形上:第一,部分自由對位;第二,全曲大致齊唱,偶發性的自由對位。在這樣的特質下,使iyahaena的特色富有複音音樂變化曲式,在硏究民族音樂的人來說,是很好的硏究題材。

鄒族部落原是擁有嚴格的倫理規範來約束族人,而約束的方式除了平日的庭訓外,長老會經常用對唱的方式相互勸勉,也對年輕人勉勵要努力工作,尊敬長者。iyahaena通常是同輩的長老或感情很好的人才能相互對唱,年輕人向長老對唱是不被允許的,因爲這樣有犯上的意味,除非長老先向年輕人歌唱並示意要年輕人對唱,年輕人才會唱此曲,而且所唱的歌詞內容均要謹愼唱出,以免長老不悅。這種情形也正好反應了鄒族尊卑的倫理觀念。不論是什麼場合,長者的言行都是年輕人師法的對像,年輕人縱然要表現本事,也要在部落長老的認可下發揮。iyahaena正好反應了這樣的文化特質。

iyahaena的歌詞內容如果能收集更多,像飮酒、結婚、提親、勞動……時所唱的歌詞,那麼對鄒族傳統的生活方式一定能更深入的了解。現舉一段茶山村石財家的唱詞漢譯如下:

今天我們和長老們、孩子們相遇,

讓我們坐在一起唱歌。

我們要洗淸我們的心去唱歌,

並且體會彼此的心情。

我們相聚如果只是喝酒,

就不是好事了。

我們的歌聲從山谷傳來回聲,

眞是好聽啊!

像這樣的歌詞,充滿社會性、文學性的美,iyahaena就是這樣直接訴說鄒族原有的生活面貌。

 

文字|浦忠勇 鄒族人,達邦國小老師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夏佑體驗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