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貝多芬誕生在這棟建築的小閣樓上,地點是波昻Bonngasse二十號。(黃孝石 攝)
里程碑 Milestone 里程碑

逆境中奮鬥一生的貝多芬

王子閣下,你所以有今天的地位,是因爲生在王侯之家,我的地位却靠自己奮鬥而來。世界上有許多王子,却只有一位貝多芬。

-貝多芬

王子閣下,你所以有今天的地位,是因爲生在王侯之家,我的地位却靠自己奮鬥而來。世界上有許多王子,却只有一位貝多芬。

-貝多芬

一七七〇年十二月十六日,貝多芬誕生了,出生地是在德國中部的文化古城Bonngasse 二十號這棟建築的小閣樓上。這間閣樓非常粗陋狹矮,正常高度的人要站起來都得小心頭頂到屋頂。但是在波昻「貝多芬協會」的規劃下,整棟房子已經開闢成「貝多芬紀念館」。

進了大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販賣紀念品及文獻複製品的小櫃台;穿過走道來到後院,有一座雅緻的花園庭院,中樓了,正中央安置一座銅像,更讓人發思古之幽情。

家世與良師益友

說起貝多芬的家世,要從他祖父說起。他們祖孫同名,祖父是來自比利時釀酒家族的一員,生性叛逆而剛烈,二十一歲時因與家人口角,一怒而離家出走。他頗具音樂天份,是嗓音不錯的男中音,跑到科隆參加選帝侯(Eletor)的選拔。選上後被派到當時的皇城波昻,靠宮廷的俸祿爲生。

老貝多芬到波昻後很快就結婚成家。這是一段不幸的婚姻,先是夭折了二個小孩,到一七三九年誕生了一個問題兒童約翰(貝多芬的父親)。約翰從父親處遺傳了音樂才華,也承繼了家族中嗜酒如命的惡習,他喜愛杯中物,更有爛醉如泥由警察帶回家的紀錄。但他渴望能有個像莫札特一般的神童,皇天不違苦心,他發現了兒子貝多芬的才華。在他嚴厲的督導下,貝多芬的童年過的相當辛苦,每當約翰回家時,走到樓下要是聽不到樓上的琴聲,貝多芬就得挨打了。就這樣打下紮實的基礎,貝多芬在八歲那年舉行了第一場個人演奏會。

貝多芬的母親是一位厨師的女兒,先是在貴族家中幫傭,十七歲嫁給男傭,十九歲成爲寡婦。二十一歲時嫁給貝多芬的父親,生下六位兒女,貝多芬排行老二,她戰戰兢兢地敎導孩子過日子。在貝多芬十三歲時,母親因肺結核與世長辭,從此貝多芬得了恐懼症。尤其痛心的是父親將母親的衣物賣給小販,換點葬儀祭品,這件事讓貝多芬耿耿於懷,因爲他非常思念慈祥而可親的母親。

貝多芬一生的道德敎育受惠於母親的敎導,但在文化層面與社交活動上,却受到一位貴族布魯林(Breuning)相當重要的影響。這是一七八七年底,貝多芬擔任布魯林二位女兒的音樂敎師,從看譜、聽音、彈琴、拉琴到指揮,可以說是全方位的音樂敎育。因著布魯林的緣故,使貝多芬在文學上得到不少智慧與素養,同時參加一些文化團體的活動,使得貝多芬在應對和內涵上都有相當助益。這些活動讓貝多芬見了世面,以致後來到維也納,見到皇親國戚不會有自卑感。

每位有成就的人,背後總不乏良師益友。貝多芬也一樣,他的第一位啓蒙老師要算是尼富(C.G.Neefe)。他是裁縫師的兒子,在一七七九年來到波昻,是很好的作曲家與風琴師,對音樂學更有獨到之處。他敎貝多芬學習海頓的樂曲,貝多芬的鋼琴很快就比老師還彈得好,並且在一七八二年替尼富出任選帝侯敎堂的風琴師,到一七八四年成爲正式的第二任宮廷風琴師。更重要的是在思想上,尼富啓發了貝多芬邁向新音樂的方向,使得貝多芬在藝術革命的思潮上佔了很重要的地位。

其後貝多芬向海頓學應用知識,但因海頓赴倫敦而未能繼續學習;接著跟史耐克(J. Schneck)學習理論,直到中年相當有成就時,還特別感恩史耐克。另外又向薩利耶里(Salieri)學聲樂曲及義大利樂語,甚至到一八〇九年,他已經完成《英雄》、《命運》交響曲和《皇帝》鋼琴協奏曲時,留話給薩利耶里還自稱學生貝多芬,可見其謙虛的一面。

貝多芬一生中最重要的朋友是華爾斯太茵(F.V.Waldstein),他是第一位發現貝多芬有即席演奏才華的人,同時在友情與經濟上都給予支持。貝多芬十六歲時,第一次赴維也納演奏給莫札特聽,三十一歲如日中天的莫札特,爲了表示歡迎彈了一段即興曲,貝多芬馬上追問這段樂想的主題,並且即席演奏,莫札特當即不斷向友人稱讚:「注意這個少年,不久他將博得世人讚賞。」其時莫札特可以說是貝多芬的偶像。後來貝多芬因母喪而返鄕,在樂團擔任四年中提琴手,爲的是承擔家計,直到父親去世後才赴維也納。一七九二年,當華爾斯太茵得知海頓自英倫歸國將路過波昻時,向貝多芬勸說:「要想承襲莫札特的精神,一定要從海頓入手。」貝多芬見了海頓,海頓極力鼓勵他赴維也納發展。同年十一月,貝多芬到了維也納,從此再沒有離開維也納,直到人生終了,所以今天奧地利人認爲貝多芬是奧國人。

不斷搬家

貝多芬從二十二歲到維也納後,在三十一年間搬了三十九次家,可以說是每年都得搬家。原因是他彈琴作曲不分晝夜,吵得鄰居不得安寧,被迫搬家,僅在海湼根區(Heiligenstadt)就搬了十一次之多。

貝多芬抵奧後,以其即興的才華,在最短的時間打入上流社會。一七九三年先是住在尼赫諾夫斯基(Lichnowsky)太子皇宮之後,便不停搬家。一七九六年第一次赴布拉格住處,在此演出降B大調協奏曲。回奧後開始努力創作。一八〇〇年發現耳疾時,即接受醫師的建議遷居養病,先是搬到海湼根區,到一八〇二年的某日淸晨,發現聽不到敎堂的鐘聲了,心灰意冷地留下有名的遺書。

貝多芬一生在逆境中奮鬥,現將他在海湼根區的住處及完成作品表列如下:

1802 Probusgasse 6 受醫師叮嚀養病,留遺書。

1803 Doblinger Hauptstrasse 92完成《克羅采》奏鳴曲

1804 Dobling 完成《英雄》交響曲

1807 Heiligenstadt 完成第四交響曲

1808 Grinzinger Strasse 64 完成《命運》及《田園》交響曲

1815 Silbergasse 4 弟弟去世領養姪兒卡爾

      Nusswaldgasse 2

1817 Pfarrplatz 2 開始作《合唱》交響曲

      Kahlenberger Strasse 26

1821 Silbergasse 11

1822 Pyrkergasse 13

「孟克爾巴斯泰之家」是貝多芬住得最久的一棟樓,在這裡他完成《皇帝》鋼琴協奏曲。一八二三年搬到維也納郊區的Baden,在這裡完成生平最具代表性的《合唱》交響曲,直到一八二五年搬到黑色西班牙人宿舍──「死亡之屋」,這是他人生終結前最後的居所,他在這裡受託作第十交響曲,樂曲尙未完成却因姪兒去世而一病不起。

由殘酷命運到歌頌宇宙

貝多芬初到維也納時,他與海頓、莫札特最大的不同是對外界的壓力絕不讓步,不假辭色。有一次他寫信給林諾斯基王子:「王子閣下,你所以有今天的地位,是因爲生在王侯之家,我的地位却靠自己奮鬥而來。世界上有許多王子,却只有一位貝多芬。」

他雖然貧窮,但活得很有尊嚴。耳聾對一般人是一部分世界的死亡,對音樂家則可說是整個世界的死滅,但貝多芬却留下這樣的字句:「我時常咒詛我的生命……但隱忍是傷心的避難所。」這種悲劇式的愁苦,在他的部分作品中有所表露,但是他寫得最多的是歡悅的作品,如頌讚萊茵河的第一交響曲,這是年輕人對夢境的詩歌,對宇宙的歌頌。

姪兒卡爾是貝多芬最親的人,卡爾的死對他造成極大打擊。他說:「神阿!救救我吧,我被全人類遺棄,……至少讓我將來和我的卡爾一起過活,不,不,我的苦難永無終了之日。」在苦難的深淵裡,貝多芬仍在音樂中謳歌、歡樂,他臨終前四個月所完成的作品,大多是嶄新的、歡娛的。

貝多芬隱遁在自己的生活裡,自然是他唯一的知己,他愛田園,他愛一株樹甚於一個人。當他在鄕間時,每每冒著太陽或風雨,獨自在外散步。貝多芬寫了這段話:「全能的上帝,在森林中我快樂了,……每株樹都傳達你的聲音,……天啊!何等的神奇!……在樹林裡,在崗巒上……一片寧謐……供你使役的寧謐。」貝多芬將自己的愛情、痛苦、意志、頹喪與驕傲,都轉化成作品,在第二交響曲裡,反映出年少氣盛的情愛;《英雄》交響曲反映愛國情懷;《命運》交響曲描繪坎坷命運;《田園》交響曲歌頌大自然;《合唱》交響曲更是頌讚生命,這種情形眞是不勝枚舉。

貝多芬有高超而偉大的品格,他在遺囑裡說:「以道德敎養你們的孩子,因爲使人幸福的,是道德而非金錢,這是我的經驗之談。在患難中支持我的是道德,使我不曾自殺的,除了藝術之外,也是道德。」

有人說:「不經過戰鬥的捨棄是虛僞的,不經過刼難磨練的超脫是輕佻的,逃避現實的明哲是卑怯的。」是的,凡是不甘平庸、不願作凡俗的人,他就必須經過戰鬥,在孤獨與寂靜中展開的戰鬥。所謂英雄,不是以思想或強勢稱雄,而是靠心靈而偉大的。

沒有一位音樂家的生涯像貝多芬這樣酷似聖徒的行蹤,讓我們在這裡向樂聖貝多芬致敬。

 

文字|黃孝石 音樂工作者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 等你來提問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