彷彿遠在天邊的黑龍江省,有一個龍江劇,龍江劇中有一奇花白淑賢,懂得掌握地方殊性開創劇藝活水。她能演生、能演旦、能演末,功夫更練出絕,能左右揮毫,正書反寫見眞章。她說:「我看到峽谷就想架一座橋渡過去。」
在中國三百六十多個戲曲劇種中,龍江劇實在是個最小的弟弟。
龍江劇(註1)是以中國東北地區鄕土藝術「二人轉」、「拉場戲」(註2)爲母體,於五〇年代末在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創建。
在劇本創作上,龍江劇著重體現黑龍江省的風情和審美習慣,突出地方語言特色。表演粗獷潑辣,旣含東北秧歌的個性神韻,又融合中國傳統戲曲表演方式的共性風格。唱腔高亢流暢,舞台美術充分展現出黑龍江的民間藝術特色,以簡代繁,粗獷樸實。體材無論是表現歷史人物或現代人的生活,都賦予了黑龍江的地方特色。除了在當地受歡迎外,並廣泛活躍於大陸城鄕,演出足跡遍及國內外。三十多年來他們排演了近百齣不同題材、風格各異的劇目,積累了《寒江關》、《春靈庵》、《雙鎖山》、《皇親國戚》、《張飛審瓜》、《豪傑女》、《鐵弓緣》、《荒唐寶玉》、《木蘭傳奇》等優秀保留劇目。同時也造就了一批以白淑賢爲代表的龍江劇表演藝術家。
《雙鎖山》開創新風格
白淑賢是大陸當代戲曲舞台上集三項大獎於一身的最活躍的著名表演藝術家,一九八九年第八屆中國戲劇梅花獎,一九九〇年文化部首次頒發的文華獎和一九九二年第三屆上海戲劇表演藝術白玉蘭獎,她是榜首得主。這位國家一級演員,身兼龍江劇實驗劇院院長及領銜主演,被藝術權威人士譽爲「藝海奇花」、「一代絕才」。
白淑賢一九四七年生,一九六六年畢業於黑龍江省戲曲學校,應工評劇刀馬花旦,兼工靑衣。一九六四年因借調參加一齣龍江劇的演出受到好評,而分配到龍江劇院。此時龍江劇正處在一個創新程式的實驗階段,白淑賢希望自己能做一個開創者,她要走一條前人沒走過的藝術道路。
一九七九年她全力以赴於《雙鎖山》的重新排練。這是一齣陳舊的傳統折子戲,如按照老的思路,吸收京劇、評劇的表演程式,白淑賢不甘於此。她虛心向專家請敎,反複探索,逐步形成以「二人轉」爲基礎的表演風格。在《雙鎖山》中,看到那位穿軟靠、登彩靴、扎雉尾的劉金定圓場到台口,先是踢小彈腿,再接京劇的打地雙摟翎,然後在二人轉的抖肩中亮相,再踩著秧歌步,在二人轉左右擺的身段裡緩式。這一連串新穎活潑的出場,使觀衆耳目一新。《雙鎖山》是龍江劇發展的轉折點,也是形成白淑賢「白派」藝術的關鍵。
一九八〇年白淑賢主演了《皇親國戚》,第二年赴北京演出,譽滿京華。一九八二年拍成藝術片,拷貝賣出二百多個。一九八四年排出《柳荆荆傳奇》,一九八五年又主演了《豪傑女》,獲省級大獎並拍成電視劇。一九八七年白淑賢率團東渡日本用日語演出《雙鎖山》,被日本評論界譽爲「來自中國的明珠和奇蹟」。九一年參加香港地方戲展演,前不久又赴馬來西亞、新加坡演出,均獲得極大成功。
荒唐寶玉一心三用
一九八九年,龍江劇院決定排演《荒唐寶玉》,白淑賢反串寶玉。舞台上寶玉的形像已經很多,特別是越劇表演藝術家徐玉蘭飾演的寶玉可以說已很完美,但白淑賢說:「我看到峽谷就想架一座橋渡過去」。她要突出這位「混世魔王」蔑視禮法、王侯的叛逆性格和平民意識。
爲塑造好一個富有地方特色的關東賈寶玉,她硏究大量的紅樓夢資料。爲增強自己男兒身的扮相,寧捨苗條身材,增強食欲,讓體重增加了近十公斤。爲演好寶玉,她扎大靠,穿高底鞋,每天練功十二小時。白天在腿上綁著八公斤沙袋行走,晚上把腿吊起來睡覺。爲練摔僵尸,摔得滿身是傷。導演要求演員在台上當場揮毫題字,她決定一心二用左右手同時書寫。功夫不負有心人,她終於成功了。但導演還要給她加碼:書寫的同時還要邊舞邊唱,要一心三用。當她在舞台上時而抖出二人轉「立絹」、「抛絹」等絕活,時而持劍舞出「鳳凰展翅」、「雄鷹旋空」,僵尸摔得乾脆又漂亮,觀衆驚嘆不已。等她雙手揮毫左右開弓載歌載舞,一幅淸麗飄逸的書法呈現在觀衆面前時,總是掌聲雷動喊好稱絕。《荒唐寶玉》成爲龍江劇藝術發展史上的第一個高峰。
一九九一年白淑賢率領由四輛大汽車組成的大蓬車隊,南下演出一個多月,走了半個中國,每到一地都掀起一股強勁的龍江劇熱。上海越劇《紅樓夢》中的「寶」、「黛」──徐玉蘭、王文娟在看完演出後,興奮地上舞台和白淑賢緊緊地擁抱。徐玉蘭說:「這是我第一次看龍江劇,我就愛上你這個寶玉,演得實在太好了。」
白淑賢常說:「人活著就得不停地追求人生價値,爲此就得勇於犧牲,敢於創造。」
花木蘭橫跨花旦、武生、老旦、彩旦、靑衣
白淑賢犧牲的方面太多了,三十多年來她從未間斷過練功,她身爲一院之長,又是四十五歲的人,仍是沙袋、啞鈴不離身,每天練功不少於三小時。兩枝筆也總帶在身邊,一有空就習寫字。與藝術無關的事她一概拒絕,有位香港老闆要和她合開美容院,光分紅就夠她一輩子花用了,可她婉言謝絕。
去年末,白淑賢主演一齣新戲《木蘭傳奇》,角色跨度大,開始上小花旦,然後是短打武生、長靠武生,結尾還穿揷了老旦、彩旦、靑衣等表演,集多種行當於一身又都表演地非常出色。無怪乎專家們說:「白淑賢塑造了一個非常可愛的花木蘭,施男人風時有人動情,施女人風時有人痴情。情打動了觀衆,戲獲得了成功。」
更令人驚呀的是,白淑賢在舞台上書寫的絕技在《木蘭傳奇》中又發展爲一心四用。她不僅僅雙手揮毫,邊唱邊寫,而又出人意料地面對觀衆,反寫出「榮辱得失身外事,興國安邦赤子情」一行大字,使技藝美與人物心靈美融冶於一。白淑賢的表演絕技又一次達到飛躍。今年七月北京藝術界的專家學者特地爲白淑賢召開了「白淑賢表演藝術硏討會」,對她評價甚高。
作爲一個新興劇種,龍江劇已開始走向成熟;應該說,白淑賢的表演藝術是推動龍江劇走向成熟的主要動力。
編註
1.龍江劇:1958年周恩來在東北三省協作區會議上提出發展東北地方戲曲後,黑龍江省以二人轉、拉場戲的音樂爲基礎,吸收東北民間音樂,把說唱和歌舞逐步豐富,發展成戲曲形式,1960年8月正式命名爲龍江劇,組成黑龍江省龍江劇實驗劇院。龍江劇的唱腔主要採用二人轉的曲牌,文學語言樸實風趣,表演動作歌舞性強,極富地方特色。
2.二人轉、拉場戲:舊名蹦蹦,屬走唱類曲藝。流行於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和內蒙古自治區東部。自草創至今,大約已有二百年歷史。藝人師承關係可上溯到淸嘉慶末年前後。二人轉是在東北大秧歌的基礎上,吸收河北的蓮花落而形成的。另說是河北蓮花落傳入東北後,與當地大秧歌相結合,增加了舞蹈、身段、走場等演變而成。二人轉在發展中還廣泛吸收了東北民歌、太平鼓、東北大鼓、皮影、喇叭戲、河北梆子、評劇等的音樂唱腔和表演技巧。
二人轉演出形式很多,大體分爲單、雙、群、戲四類。「單」即單出頭,由一人演唱;「雙」即二人轉,是主要演出形式,由甲乙二人扮一旦一丑,有說有唱,載歌載舞;「群」即群唱、群舞、坐唱等,由十多人表演;「戲」是在二人轉基礎上形成的拉場戲。二人轉的表演藝術分爲唱、說、做、舞四功。唱詞以七言、十言爲主,兼有民歌體長短句。唱腔豐富,素有「九腔十八調,七十二咳咳」之說。唱功講究「字兒、句兒、味兒、板兒、腔兒、勁兒」,高亢火爆,親切動聽。伴奏樂器有板胡、嗩吶、竹板等。說功,主要指說口,丑逗旦捧,多用韻白,語言風趣幽默,滑稽可笑。做功(亦稱扮功),指表演身段和動作,包括手、眼、身、法、步等。舞功以東北大秧歌爲主,也吸收了其他民間舞蹈及武打成分,並有耍扇子、耍手絹、打手玉子、打大竹板等獨到的技藝。
文字|牛廣傑 任職黑龍江省勃利縣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