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R表演藝術
優伶話語 優伶話語

傳統戲曲諺語散記5

或許我們應該正視「胡撇仔」,並開始記錄、整理、硏究這些演出,也許,二十年後就沒有人會演「胡撇仔」了。

或許我們應該正視「胡撇仔」,並開始記錄、整理、硏究這些演出,也許,二十年後就沒有人會演「胡撇仔」了。

■𤞚戲免大簿

「𤞚戲」是指毫無歷史根據的、胡鬧的、亂演一氣的、即興成份居多的戲劇表演,「大簿」至少有兩個意思:一是指劇本;再則是指登錄劇團每日演出地點、劇目、價碼、演員、酬勞、雜支……等各項細目的記錄本(所以劇團職務中有一項即爲「按大簿」,負責掌理以上各項細目登錄,除書明劇團各項收支外,並可避免在短時間內 於同一地點演出重複的劇碼,「按大簿」者通常是劇團負責人,以便隨時掌握劇團財務狀況。)在「𤞚戲免大簿」這句諺語中的「大簿」指的是演出所用的文字劇本。

在台灣的歌仔戲演出劇目中,如果以劇情取材而言大致可分爲幾類:第一類是前人編寫民間流傳故事而成的經典劇本,稱爲「正本戲」(如歌仔戲四大本《陳三五娘》、《山伯英台》、《呂蒙正》、《什細記》);第二類是根據歷史小說、演義新編而成的劇本,稱爲「古冊戲」,也算是有所本而編的作品(如《羅通掃北》、《長板坡》、《單鞭救主》、《鬧天宮》……等);第三類則是擷取當時社會事件而成的新編劇本(如《運河奇案》、《殺子報》……等);第四類則是毫無所本,亦無編寫過程,只憑演員在演出前所商定之演出大網,臨場發揮之演出,俗稱「胡撇仔戲」(其實「胡撇仔」即爲英文的opera),原爲歌劇的指稱,但因台灣歌仔戲即興成份濃厚,所以此名詞竟成爲指稱歌仔戲即興演出型態的專有名詞,且在台語與發音中,「胡撇仔」一詞是含有草率的、任意的、品質不佳的貶意,可見台灣傳統的戲曲觀還是注重有「歷史根據」(大多不是正史),且較有固定情節發展及固定唱詞內容的劇目,而比較輕視劇情天馬行空、台詞任意揮灑的「胡撇仔」即興演出(只可惜冤枉了opera一字的本義)。

「𤞚戲免大簿」是台灣歌仔戲演出的一種特殊型態(同時也是一種觀衆的劇評習慣),就像義大利的「藝術喜劇」(commedia dell'arte)一般,「胡撇仔」以演員爲中心,適於在任何場所及情況下演出。「藝術喜劇」在十六世紀中葉到十八世紀末的兩百餘年間,從義大利孳始,乃至風行全歐,對後來的作家們造成莫大的影響(譬如莫里哀),現存的「藝術喜劇」脚本約有八百種,雖然只是留下了情節大綱,仍然是一項可觀的戲劇寶藏。反觀歌仔戲即興演出型態則在台灣民間及官方一致的輕視下,成爲「不精緻」的代名詞(即使這種重要的演出型態,已經在民間的大部分演出中,爲我們服務了數十年)。

或許我們應該正視(正式重視)「胡撇仔」,並開始記錄、整理、硏究這些演出,而非只是避之唯恐不及地澄淸自己所演的不是「胡撇仔」(怕自己淪爲「不精緻」),也許,二十年後就沒有人會演「胡撇仔」(大陸的歌仔戲界現在就幾乎找不到有即興表演能力的演員了),那時候再來硏究整理恐怕會有點遲了。

「𤞚戲免大簿」,但是如果我們更重視它,自然能在其中發現一本珍貴的「大簿」。

暝頭死忠臣,暝尾死奸臣

戲劇演出及觀看是人類情緒宣洩的一種重要方式,表演者與觀演者互以行動來引發彼此情感、想像力及理智的介入。「暝頭死忠臣,暝尾死奸臣」就是歌仔戲順應觀衆情緒宣洩需求而形成的一種編劇公式。

所謂「暝頭」是指入夜時分,也就是戲劇剛演出的前段時間,「暝尾」則是戲將結束前的收場時刻。在「暝頭」的戲劇前段,安排劇中的正面主角人物受難、被迫害(「死忠臣」或「死奸臣」的「死」,並非窄義的死亡,而是較廣義的「受難」),藉以引起觀衆對主角憂戚與共的憐憫心,而後在戲劇的末段,將劇情發展推至「善人得救、惡人受罰」的理想情境,滿足觀衆整晚壓抑在心中的報復需求。

歌仔戲的編劇家以民衆心理需求,設定了如此的編劇公式,而觀衆在現實生活中遭遇不公平的挫折時,也會反過來以這個公式安慰自己「沒關係,很正常,暝頭死忠臣,暝尾就會輪到奸臣死給大家看」。

旣樂觀又駝鳥,旣懦弱又寬容,反正也沒有人知道自己人生的「暝尾」會在什麼時候來臨,等「暝尾」到來之時,更是什麼事也不知道,什麼事也無法爭了。

 

文字|游源鏗 蘭陽戲劇團藝術總監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秋天藝術節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