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戲界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昔日五虎將之一,縱貫線兄弟口中的「花蓮港皇帝」,卻因田野調査者一時失査而記錄成「蕭秀來女士」的一隻靈猴──蕭守梨先生,年逾八十六,仍堅守梨園,眷愛不息,成了所有後輩人景仰的蕭老師,疼惜學生勝於己出的他,更是年輕藝員最慈愛博學的阿公。
阿公的傳奇,三天三夜也說不完。他的父母都是愛看戲的普通百姓,他們爲這個兒子取了一個文雅的好名字「守梨」,卻也始料未及他果眞在梨園裡織造了一輩子的戲夢人生。
寶島「五虎將」之一
蕭守梨,一九一一年出生於福州市,由於伯父蕭宗琳與福州京班舊賽樂的小生台柱筱春軒熟稔,蕭常跟著伯父在戲班跑上跑下,奠定了他對戲曲高尙的品味與濃厚的興趣。九歲時,由於他身手矯捷,又聰明伶俐,經過父親蕭宗文的同意,筱春軒將他留在班中習藝,後來父親與伯父來台經商,蕭於一九二二年隨舊賽樂至台南公演並尋親,三年檔期結束後,爲了留在台灣,便轉而加入嘉義復興社歌仔戲班,在班中爲名武生王秋甫(藝名王春華)賞識,收蕭爲徒,並爲他取了個代表正宗嫡傳弟子的藝名「筱春華」,當時同門師兄弟還有蔣武童及喬財寶,歌仔戲界名震江湖的五虎將,復興社就出了三個(另二虎爲蘇登旺、陳春生)。
在習藝的過程中,蕭守梨可說是標準「扑尻川底」的產物,這倒不是由於他學戲不靈,實在是他太調皮了,鬼靈精怪的又很會打架,一闖禍就免不了挨老師一頓揍,然而他的身手確實不凡,原地「幌小冠」(空翻)可以連續翻二十幾下而臉不紅氣不喘,在流行京劇歌仔聯演的當時,蕭守梨很快地走紅於戲界,後來也曾搭過麻豆牡丹社、雙鳳社戲班演出,與死囡仔祿(布袋戲藝師李天祿)、鰗鰡仙(薪傳獎藝師陳冠華)結爲莫逆。
約在二十一歲(1931年)時,蕭北上艋舺加入鴻福班,沒多久劇團因財務問題,被新舞台老闆楊蚶頂下,改名爲新舞社歌劇團,演出內容涵括歌仔、京劇與新劇。蕭在戲班除擔任文武戲齣要角之外,還兼任編、導及敎學的工作,排出經典劇目如《百里奚》、《三國志》、《羅通掃北》、《薛仁貴征東》、《薛丁山征西》、《薛剛大鬧花燈》、《七俠五義》、《甘國寶過台灣》、《孫龐演義》、《劉同醉酒賣江山》、《石花姑牽髒》、《吳漢殺妻》、《五虎平南/平西》、《康熙君造浮橋》、《宏碧緣》、《郭子儀大鬧花燈》……等,不可勝數。這些京劇傳統劇目,也一直是歌仔戲歷史劇搬演不輟的題材,於歌仔戲大戲化的過程,蕭守梨是最佳的見證人與耕耘者。
當時新舞台的演出陣容,可說是名角薈萃。班中演員三十餘位,僅有四、五名女性,武生除了蕭守梨之外,尙有蔣武童(小生唐美雲之父)、喬財寶(苦旦廖瓊枝之師),苦旦宜蘭笑、愛哭眛,文武小生小寶蓮等。其中,名噪一時的小狗(蔣武童)得以入班斬露頭角,據稱與蕭的力薦與堅持有關。蔣武童是日本人,本名新田一郞,嬰兒時期即與父母失散,而爲台籍乳母收養,因之從乳母姓蔣,從小進了戲班,練就一身好功夫,原地幌小冠(空翻)可達三十餘下,蕭極爲賞識蔣,將蔣武童從台南召入新舞台,並向老闆拍胸脯做保證,兩人合作的《七俠五義》果然大爲轟動,每每於將要散戲時,癡迷蕭守梨的年輕女觀衆已擠滿後台出口,只爲了等待心愛的「白玉堂」,一睹其丰采。
打遍無敵手的蕭猴仔
扮演過衆多的角色中,蕭最膾炙人口的首推齊天大聖孫悟空。爲了揣模眞正的猴形,老闆楊蚶帶著蕭到動物園見習了兩、三個月,再回團潛心修練數月,果然猴模猴樣,一推出就轟動台上台下,那一陣子蕭連日常生活的一舉一動都宛如猴子一般,戲界公推他爲一隻「眞猴」。
習武的蕭守梨,年輕時也是打遍台灣無敵手的戲班頭家。自己組的劇團叫「武勝社」,呂訴上勾結日人,要求蕭率班在蘇澳戲台演出京劇,然後密報日警前來取締,爲免災厄,蕭先率團避居花蓮,然後帶了兄弟回台北,將呂不分日夜揍了月餘,再回花蓮港收服黑白兩道人馬,令他們在戲班看頭看尾的「顧班」。之後,率領花蓮九個「大尾流氓」下台東降五虎(收服五大流氓)。至此,北部流氓開始盛傳蕭守梨爲「花蓮港皇帝」,因事故「走路」者,均不約而同地奔赴花蓮,投效蕭的劇團。
當了六年的花蓮港皇帝,蕭回台北,先後組進鴻社、鳳凰歌劇團,並率麗娟歌劇團赴菲律賓公演。七十四歲那年正式退出歌仔戲舞台,轉而在宜蘭歌仔戲硏習營、台北市立社敎館延平分館指導歌仔戲身段。一九九一年榮獲敎育部頒發民族藝術薪傳獎,並擔任地方戲劇比賽評審,直到一九九六年底婉辭此項職務。一生駐守梨園、名震黑白兩道的蕭老師,可謂正式退隱江湖了。
文字|劉秀庭 藝術學院傳統藝術研究所研究生
蕭守梨年表
1911年 出生於大陸福州市。
1919年 入福州舊賽樂京班。
1922年 隨舊賽樂來台灣台南公演並尋親。
1923年 入嘉義復興社,與蔣武童、喬財寶同事京劇名武生王春華爲師習武生技藝。
1928年 加入麻豆牡丹社、雙鳳社演出。
1930年 至基隆搭班演出。
1931年 至台北艋舺,加入鴻福班,後鴻福班爲新舞台老闆楊蚶頂下,在台北新舞台公演六年,除擔任文武戲齣要角外,亦兼戲班編、導及敎學工作。
1936年 自組武勝社,後易名光劇團,走遍全島演出約三年。
1939年 日人禁演傳統劇,率團避走花蓮,收服角頭大尾流氓,並與當地軍、警界交好,職業演出與勞軍戲公演不輟。
1945年 台灣光復,仍在花蓮演出,自組鳳儀省班。
1946年 回台北八里,組進鴻社。
1948年 組鳳凰歌劇團,歌仔、京劇合演,歷八年。
1958年 內台歌仔戲沒落,退出鳳凰歌劇團,搭班演出,亦擔任歌仔戲班編、導、敎學工作。
1977年 率麗娟歌劇團赴菲律賓公演,領導五生五旦在當地演出七個月,包括小生碧鸞、玉輝堂、王春美、賴麗麗等,小旦廖瓊枝、廖秋、碧雲、雅雲等,名噪一時。
1978年 賴麗麗歌劇團成立,入班擔任編導工作。
1984年 正式退出歌仔戲舞台。
1989年 擔任宜蘭歌仔戲硏習營指導。
1990年 應邀赴國家劇院實驗劇場擔任歌仔戲講座系列之武戲《虹霓關》講解人,主講「福州班和歌仔戲中的武戲傳承」,介紹歌仔戲中武戲之來源、發展和福州戲、京戲之比較。
1991年 獲敎育部民族藝術薪傳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