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俊宏
-
特別企畫 Feature
忠於自我的告白 從直覺抓取靈感的林俊宏
從政治新聞到劇場表演的拍攝經歷,林俊宏練就一雙敏銳的眼睛,讓他更能看到作品所要表達的内在精神。不講求相機品牌、底片質地,隨性拍攝的他,總能快意享受瞬間按下快門的喜悦。
-
特別企畫 Feature
樂.舞.戲「一體」的表演
許多人都對多才多藝的梅芮迪斯.蒙克十分好奇,究竟這些充滿創意的藝術靈感來自何處?她是如何訓練她的團員?如何和她們一起工作?參加她的聲音、肢體工作坊是一次很難得的經驗。
-
後台千秋
台前調度 台後理事
從最早的「抱本」、「文武總管」、「管事」、「敎官」到「主副排」或「戲劇指導」,「劇務」職司內容的多樣與重要,由一路而來的名稱可見而知。
-
鮑許訪台日記
碧娜.鮑許旋風過境台灣
碧娜.鮑許(Pina Bausch)來台期間,我有幸臨時出任她的個人接待。在與她近距離接觸一週後,留下的記憶,至今回味無窮。
-
回想與回響 Echo
不完整的作品,完整的碧娜
在台北看《康乃馨》,感受極端複雜。碧娜.鮑許雖未親身到過台灣,但通過種種轉介,早已「有形」地影響了八〇年代以降台灣的表演走向因此,十五年後,在台北的舞台上初識碧娜,不啻是一次無比親切的「重逢」。
-
台前幕後
《記得香港》多少事?
「香港九十九年,台北兩小時」──島嶼的觥籌交錯,能在舞台上醉夢幾時?導演汪其楣取擇作家施叔靑的小說爲素材,讓這些故事在台北的劇場中呈現,不是爲了重演香港,只想記得香港人的一些愛恨情怨,一些抽象的記實。
-
十年演藝
媒體藝術化,藝術媒體化
一九八七年,台灣政治上的解嚴、報禁解除,讓長久以來媒體與藝術的關係起變化,文化版面的出現不但使得媒體在報導文化藝術活動上一反以往純報導式,開始有較深廣的尺度,甚至積極介入文化活動,使得媒體藝術化,藝術媒體化,而對媒體、藝術表演者、觀衆形成另一種考驗。
-
交流道
戲曲現代化的心腹對話
「中國人的藝術與整體生存型態太緊密了」,乃至一九九七年二月,假淮劇《金龍與蜉蝣》來台演出,兩岸編導仍有唔聚,吐露各自在戲曲現代化實踐中的心語,這或可許爲是歷史的推演吧。
-
戲曲
保命、救命與革命
別再喊「救救傳統戲曲」、「救救某劇種」之類的模糊口號了,想要保命,只喊救命是沒用的,讓我們一次一次、一個作品一個作品地革命,或許還有保命的機會。
-
後台千秋
文武頡頏送曲樂
文武場面從來偏居舞台一側,它的好看好聽,可要是戲迷精才窺聆得道,它的絕妙卻在守分與應變、即興造氛之間的拿捏,難處在這拿揑的準度不是一人爲之而是一組人一組樂器拉彈敲打的剛好與剛巧, 旋律(文場)與節奏(武場)頡之頏之,有好戲可「聽」,唯乃中國傳統戲曲才有此妙語。
-
藝人光譜
民樂黑狗兄快活魚餾仙 陳冠華
台灣民樂界的常靑樹,最「飄撇」的魚餾仙──陳冠華老師,與中華民國同歲,仍滿懷赤子之心,仍精力充沛,與學生們玩得不亦樂乎。 魚餾仙是個極富趣味的長者,而他的趣味早在童年即已顯現。小時候,每當陳水柳(本名)頑皮挨揍時,總是死皮賴臉地,像條泥鰍般在地上滾來滾去,姊姊便爲他取了個綽號「魚餾」,得到大家與他本人的愛用,便流傳至今,內行的藝人也都稱呼他爲魚餾仙,很出名哩! 家 中開麵店的陳水柳,從小對音樂有特別的感覺,十二、三歲時,聽到別人拉弦演奏,心裡很是喜歡,便拿家裡做菜剩的螺肉空罐爲共鳴箱,自己加上竹管與雙弦,做 出了生命中的第一把胡琴,竟也能拉出聲音來。他高高興興地帶著琴到學校,結果卻被老師以玩音樂不守規矩爲由,當衆摔毀。十四歲加入故鄕北投的淸樂軒學北管 子弟,十六歲就開始以音樂賺錢,跨足布袋戲與道士後場,十九歲時歌仔戲當道,又加入歌仔戲班,二十一歲轉入內台班,成爲知名樂師。 他的技藝 被唱片會社注意到,二十二歲時美樂唱片公司聘請他到日本錄製台灣歌謠,歷經四天三夜的船程與一整天的火車之旅,在東京待了一個月,錄下了〈白牡丹〉、〈雨 夜花〉、〈望春風〉等當時流行的歌曲與民間小調、歌仔戲等。當時錄下的歌謠都有優美的前奏與間奏,如今的編曲幾乎都將這部分刪略了,令陳老師非常搖頭。 陳老師前前後後到日本錄音三次,美樂之外,勝利、日東、太平、古倫比亞等知名唱片公司都有他的唱片出版,再回銷台灣。他能獨力創作、寫譜、自拉自唱,在旅途之中望著茫茫大海,思鄕之情翻湧之下,寫出了膾炙人口的〈望鄕調〉。 除 此之外,陳老師還創作了〈深夜恨〉、〈茉莉花〉、〈廣東怨〉、〈深夜延平路〉、〈日月嘆〉等優美的歌曲,在一九三七年日人禁鼓樂的肅殺階段,中樂的弦器全 部冷凍,他窮則變地發明全由金屬打造的「鼓吹弦」,後爲其他樂師爭相仿製。戰後,以其獨特的音樂在萬華龍山寺口與圓環賣藥三年,並以「十八管」均精通之 姿,自組「省都什音團」(後易名爲「省都民俗樂團」),錄製南北管、歌仔戲、民謠及各種民樂的資料。五十六歲時參加民歌比賽,在全國三百團的激烈競爭中獲 得首獎,從此改名「陳冠華」,樂團改名「陳冠華民俗樂團」,全省到處巡演不輟。其後曾於舊國立藝專國樂科擔任副敎授八年,一九八五年陳老師榮獲首屆民族藝 術薪傳獎,而今則在台北市立社敎館
-
回想與回響 Echo
謝月霞小傳
謝月霞,一九四三年出生於台中太平,生父家姓林,四歲時被縛入彩連社歌劇團,成爲團主謝連枝的衆多養女之一。 入班後改名謝三嬌,不到半年後便開始學戲,師事班中歌仔與大陸京劇藝人,因常以哭來抗議養女命運,幾乎天天挨打。約七、八歲時內台戲正盛,團主聽從算命仙之議,爲三嬌改名月霞,期望她成角兒。十二歲時,劇團被寄生的閒雜人等吃垮,謝家搭他班,待過勝光、三眞堂、劉文和等賣藥班及基隆益世電台、台中農民電台、南門電台、草屯電台等。十三歲時,謝月霞以《安安趕雞》、《訓商輅》、《烈女養夫》、《甘羅出世》等囡仔戲的小生聞名,被養母硬配給台中流氓,十六歲時,因參加地方戲劇比賽表現不符養父要求,被不停歇地揍了三十六小時,從此對參賽心冷;後加入台中中廣歌劇團,以梢聲小生(圈內人給她取的外號,因其聲腔沙啞)走紅,並全國巡迴演出。 養父去世後,謝月霞一心想離開戲班界,遂將幼時謝連枝所敎成套的四句連本子,如:《陳三五娘》、《山伯英台》、《雪梅敎子》、《梅開二度》、《菊開二度》、《安安趕雞》、《陳杏元和番》、《三娘乞水》、《孟麗君》、《孟姜女》等悉數燒毀,如今遺憾不已。 約廿二歲時,台北新大春劇團老闆三顧茅廬,將謝月霞聘來待班擔任文武二手小生,一個半月後,古亭區戲台成爲她的天下,交了三、四十個戲迷朋友,平均一個月演三十二天戲,個人平均每日紅面(賞金)收入萬餘,四、五萬元亦屬平常,到比賽時期更有日入十幾萬賞金的記錄。八、九個月後又爲楊麗花電視歌劇團網羅爲武生,演黑白、現場播送的電視歌仔戲,後離開電視界,搭過秀枝、雪卿、民權、鴻聲、民安等班,目前鼎力協助兒子王榮裕的金枝演社,並在生新樂九甲戲團「扑破鑼」(非固定搭班,而是支援性演出)。
-
名家訪談
爲人權奮鬥的現代奇女子
MBA碩士、心理學博士、舞蹈家、演員、電影導演、出版社總經理,更不用提她在電影及舞蹈上的傑出表現瑪麗卡說,其實,對她而言,任何一項工作,她的目的只有一個──爲人權奮鬥。
-
回想與回響 Echo
一場賓主盡歡的同樂會
印度國慶日來台演出的印度舞蹈家瑪麗卡.沙若巴伊,在主辦單位未將演出的文化背景與意義適度呈現的情況下,藝術工作已然產生了內在的危機。
-
回想與回響 Echo
胡撇仔戲與胡撇仔母子
夜市上一齣胡撇仔戲《俠女白小蘭》,讓看過胡撇仔的老觀衆驚奇:靑年仔也曉作opera;讓沒見識過胡撇仔戲的新觀衆訝異:這什麼烏白亂撇的opera。從日據壓制的悲情中發展出來的台灣opera,何以至今不曾光復。而透過覆面俠女白小蘭,卻使在胡撇仔戲台下分開的母子,復迎納在胡撇仔戲台上。
-
回想與回響 Echo
科技與藝術對上話了嗎?
這場由交通大學主導的音樂會其實就是一次科技的展演,音樂家們利用「電傳視訊網路」讓舒伯特的《菩提樹》在兩地同時進行排練。但是由於技術上的限制,使得兩地聲音的傳輸延後大約0.5秒。這樣的演出重要的意義應該是在於把科技應用技術與藝術作結合,爲傳統的演出型態開創出另一種可能性。但是,如果單純以欣賞一場音樂會的角度來看這場展演,它失去了合奏者在演出當中彼此之間氣息的相互呼應所產生的合作感。
-
舞蹈
一場更癲狂的「失樂園」
嚴格說來,《天國出走》其實是台北越界舞團一九九四年創團首演《失樂園》的放大版、癲狂版,舞者用賁張的肢體去詮釋對混亂年代的熱情與狂想。
-
後台千秋
他開打我安靜─旗、把衣箱
舞台上一片旌旗,算算站了近十名長靠將軍,兵卒穿梭其間,槍、戟交錯,鑼鼓緊催。熱鬧繽紛的一幕之隔,後台負責紮靠、把子的衣箱正安靜熟速的拾掇歸位及備件。其實在開打之前,他們先已汗流夾背的爲衆將官紮靠、裝扮、備武器,不小心掛萬漏一了,還得從容想方設法的應變。
-
藝人光譜
守住梨園一靈猴 蕭守梨
台灣戲界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昔日五虎將之一,縱貫線兄弟口中的「花蓮港皇帝」,卻因田野調査者一時失査而記錄成「蕭秀來女士」的一隻靈猴──蕭守梨先生,年逾八十六,仍堅守梨園,眷愛不息,成了所有後輩人景仰的蕭老師,疼惜學生勝於己出的他,更是年輕藝員最慈愛博學的阿公。 阿公的傳奇,三天三夜也說不完。他的父母都是愛看戲的普通百姓,他們爲這個兒子取了一個文雅的好名字「守梨」,卻也始料未及他果眞在梨園裡織造了一輩子的戲夢人生。 寶島「五虎將」之一 蕭守梨,一九一一年出生於福州市,由於伯父蕭宗琳與福州京班舊賽樂的小生台柱筱春軒熟稔,蕭常跟著伯父在戲班跑上跑下,奠定了他對戲曲高尙的品味與濃厚的興趣。九歲時,由於他身手矯捷,又聰明伶俐,經過父親蕭宗文的同意,筱春軒將他留在班中習藝,後來父親與伯父來台經商,蕭於一九二二年隨舊賽樂至台南公演並尋親,三年檔期結束後,爲了留在台灣,便轉而加入嘉義復興社歌仔戲班,在班中爲名武生王秋甫(藝名王春華)賞識,收蕭爲徒,並爲他取了個代表正宗嫡傳弟子的藝名「筱春華」,當時同門師兄弟還有蔣武童及喬財寶,歌仔戲界名震江湖的五虎將,復興社就出了三個(另二虎爲蘇登旺、陳春生)。 在習藝的過程中,蕭守梨可說是標準「扑尻川底」的產物,這倒不是由於他學戲不靈,實在是他太調皮了,鬼靈精怪的又很會打架,一闖禍就免不了挨老師一頓揍,然而他的身手確實不凡,原地「幌小冠」(空翻)可以連續翻二十幾下而臉不紅氣不喘,在流行京劇歌仔聯演的當時,蕭守梨很快地走紅於戲界,後來也曾搭過麻豆牡丹社、雙鳳社戲班演出,與死囡仔祿(布袋戲藝師李天祿)、鰗鰡仙(薪傳獎藝師陳冠華)結爲莫逆。 約在二十一歲(1931年)時,蕭北上艋舺加入鴻福班,沒多久劇團因財務問題,被新舞台老闆楊蚶頂下,改名爲新舞社歌劇團,演出內容涵括歌仔、京劇與新劇。蕭在戲班除擔任文武戲齣要角之外,還兼任編、導及敎學的工作,排出經典劇目如《百里奚》、《三國志》、《羅通掃北》、《薛仁貴征東》、《薛丁山征西》、《薛剛大鬧花燈》、《七俠五義》、《甘國寶過台灣》、《孫龐演義》、《劉同醉酒賣江山》、《石花姑牽髒》、《吳漢殺妻》、《五虎平南/平西》、《康熙君造浮橋》、《宏碧緣》、《郭子儀大鬧花燈》
-
戲曲
此《欽差》非彼《欽差》
「免吐!(唱)夏荷兩錢,冰糖三兩,味甘性平一帖你就好離離!(白)這款好東西你攏勿會曉試!」 改編,在藝術上要求的是表現手法的創新,思想上則強調進一步深化原著精神。河洛歌仔戲版的《欽差大臣》,從藝術手法而言,確實展現了其他國家其他劇種所沒有的特色。然而旣以生、旦行當來設定男女主角,可想而知發展出來的劇情必然相去原著十萬八千里,更遑論原著精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