拐進孔廟旁的友愛街不遠,一棟有著中國式、融合著西方樣式的建築──這是一座不供信徒做禮拜的藝術敎堂。
躍舞洋威舞蹈創作展
9月5日至7日、9日至11日
華燈藝術中心
10月5日
台北縣立文化中心
台南是文化古都,歷史悠久的孔廟是觀光客必到之地。附近有許多日據時代的建築,沿街步行,彷彿回到半個世紀前。
但是拐進孔廟旁的友愛街不遠,卻看到一棟有著中國式朱紅樑柱飛簷,融合著西方古典樣式立面的建築:這是一座天主堂,一座不供信徒做禮拜、望彌撒的藝術敎堂。
走進室內有一種沈重的安靜,舞台中央的女孩蹲在地上,拼命垂打自己的手臉。突然,她結束動作,羞怯地跑下台去,全場因錯愕而大笑。「顯然,」評審開口了,「你們都太愛護自己了。」又是一陣嘩啦啦的笑聲。原來,這是「發現舞蹈劇場」的舞者甄選,剛畢業的年輕舞者努力地想達成評審指定的「自虐」。
「發現舞蹈劇場」團長陳莎莉很意外這次甄選辦得挺正式的,這在南部很少見。「原來南台灣也有許多好的舞者想跳舞。」而這一切之所以能成眞,可說是拜華燈藝術中心之賜。
台南人的藝術集散地
華燈藝術中心成立於一九七六年,由天主敎瑪利諾會的紀寒竹神父主持,初始只有視聽館,推廣電影、動畫等視聽藝術,一九九二年增加演藝廳後,動態的藝術活動也受到重視。
原先華燈於一九八七年成立的劇團受到官方與民間的肯定,如今已茁壯成立了自己的辦公室及排練場,因此紀神父希望將華燈的資源轉而提供給其它團體,剛巧碰上陳莎莉正爲創團尋覓場地,雙方相談甚歡、理念一致。此後紀神父除了無條件支持「發現舞蹈劇場」的成立,更極力邀請陳莎莉擔任華燈藝術總監,負責節目的安排策劃。
紀寒竹神父說:「精采的文化呈現都留在台北,所以更需要給台南一個機會。」
去年華燈舉辦的活動包括攝影節、裝置藝術展演、戲劇夏令營、舞蹈夏令營、皮影戲硏習營等,活動力旺盛。今年是「華燈表演藝術年」,陳莎莉的目標是要打響華燈的知名度,她接洽了許多知名團體來演出,包括五月份「南台灣戲劇觀摩展」、六月份相聲瓦社,暑假則有王雲幼拉邦舞譜硏習營,中秋節時更有「詩人吟詩伴月」。
華燈的靈魂人物:紀神父
紀神父本身並不傳敎,一個外國人在台南耕耘二十多年,爲的是建立靑年人的精神生活,他相信藝術與文化更能反映生命的精華。
華燈的人力與財力其實並不充裕,工作人員奉獻的精神可說以紀神父爲最,自謙並不懂劇場、也不懂舞蹈的紀神父,充分授權給執行規劃的下屬,其它粗重的工作就由他自己包了。
他不要做藝術的人有任何後顧之憂。陳莎莉說,神父除了自己動手粉刷、堅持女生不該動手搬重物外,更幫工作人員從國外帶回進修的相關書籍、錄影帶,他甚至將放影機、椅子都準備好了,才說:「莎莉,請你下樓看看片子好嗎?」有這樣的「上司」其他的工作人員莫不感動地全力以赴。
當然,行政經驗豐富的陳莎莉加入華燈後,腦袋中也有一大串構思等待被實現,過去在文化中心工作的經驗,使她對企劃甚至籌款都信心十足。至於「觀衆在那裡?」她更不擔心,「只要做得好,自然會有觀衆。」的確,華燈已有多次滿座、甚至賣站票的輝煌紀錄。
華燈的演藝廳是小劇場的架構,就似北部人熟知的國家劇院實驗劇場或皇冠小劇場,設備也許不夠先進,但做藝術的心是熱的,華燈演藝廳自許要成爲台南的藝術表演重鎭。
在紀神父的理想藍圖中華燈應是藝術家與群衆的媒介,透過彼此的參與,發掘人生中的莊嚴與美麗,就如懸掛在華燈外牆上的布條所寫:「邀您共享藝術、文學裡的希望、愛與成長」。
(本刊編輯 陳品秀)
特約撰稿|許鳳眞
華燈藝術中心檔案
主任:紀寒竹
藝術總監:陳莎莉
演藝廳
坪數:較常使用的鏡框舞台區共三十二坪,也可調度成四十坪以上的表演區。
觀衆人數:活動座位五十至一百二十個
設備:有空調、黑地板、黑天幕、無翼幕,附基本場燈、音響、麥克風,備有投影機、幻燈機、鋼琴供租借。
視聽館
㈠放映室:附投影機、幻燈機、麥克風、空調,固定座位五十個,每時段一千五百元。
㈡團體室:附空調,爲可容納二十人之地板敎室,每時段一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