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苗栗卓蘭高中話劇社在展演時,自己命名爲「瘋狂劇場」。(紙風車劇坊 提供)
現象視察 現象視察

深埋一顆愛戲的種子

八十五年由文建會發動、吳靜吉博士領航、紙風車劇坊主駛的靑少年戲劇敎育列車,繞遍台灣一周後,今年準備再次巡弋。超越去年活動的實驗色彩,今年將更精細地規劃,開發屬於靑少年的戲劇語彙和表現空間。

八十五年由文建會發動、吳靜吉博士領航、紙風車劇坊主駛的靑少年戲劇敎育列車,繞遍台灣一周後,今年準備再次巡弋。超越去年活動的實驗色彩,今年將更精細地規劃,開發屬於靑少年的戲劇語彙和表現空間。

86年「靑少年戲劇推廣計畫」活動時間表

86年6月〜8月

專業戲劇指導人材集訓

86年9月〜87年1月

戲劇示例講座名人開講活動

87年1月〜2月

編導硏習會

87年3月〜5月

聯合展演

讓少年仔「嬉習喜戲」

藝術敎育在台灣校園的體制下的貧血情況已不是朝夕之事。整個藝術環境的病失,使得我們的「少年仔」縱使有心、有興趣,要如何接觸學習藝術領域的知識與賞析呢?八十五年由文建會發動、吳靜吉博士領航,紙風車主駛的「靑少年戲劇推廣計畫」列車,巡遍全省,在十五個縣市三十所高中職派駐專業人材指導六個月,另有十三位名人分別停留這三十個驛站演講、示範,暑假時列車還載著多位校長老師開上陽明山,由吳靜吉、李國修等人親自授課,又瘋又累地玩了五天戲。

今年推廣計畫進入第二屆,六月至八月爲籌備期。駐校專業戲劇人材由第一屆的公開甄選改爲推薦與邀請,保留去年八所參與學校繼續合作,另外再公開徵選十二所學校(包含一般及特敎學校),同樣地在經過六個月的社團指導後,推出聯合展演。不同的是這一屆的敎師編導硏習營改在寒假,整個活動在明年五月進入尾聲。

打開生活的另一扇窗

在這第一屆活動結束、第二屆計畫正要開始的當口,雖說不上有什麼完整的檢視,但是主辦者、執行者、駐校專業人材、靑少年參與者都有不同的心得與識見。

紙風車劇坊執行長李永豐說:「我們要做的是戲劇敎育!」戲劇敎育並不像三民主義一樣,負有統一中國的重責大任,戲劇敎育就只是戲劇的學習,學習如何做一齣戲,學習如何把一齣戲從零到有地具體呈現在舞台上,學習如何與各個不同的部門配合來完成共同的藝術成就,學習如何欣賞一齣好的戲劇演出,也學習戲劇和生活的關係。也就是說,戲劇敎育重視的是過程而不是結果,戲劇敎育成果的累積,並不在一兩齣戲演出的好壞,重要的是這群靑少年在這個學習的過程中,他們得到了什麼?透過戲劇的學習,他們是不是更了解自己?在團體合作(team work)之中,他們是不是更能透視自我的定位,以及人我之間的互動關係?因爲戲劇的演出,他們是不是更能淸楚地意識到自己在生活中的角色扮演?藉由戲劇各個實驗的可能,是不是因此促成靑少年更自發性地去開發生活中各個不同的面向?因此,戲劇敎育之於靑少年,能夠提供給他們的是另一個有別於制式敎育的空間,爲他們打開的是生活的另一扇視窗。

更精細的活動規劃

有了第一年的活動經驗和成果累積,紙風車團長任建誠指出,今年的靑少年戲劇推廣活動,更著重於人力和資源的規劃,以及資料的整合與彙編。相較於第一屆的實驗性質,第二屆的活動計畫將朝更精細的方向運作。所以,這次的活動有三個主要的拓展方向:一爲結合地方資源擴大效益;二爲全面考量學校的配合意願,加強師生的共同參與和互動,確實做到向下扎根培養戲劇人才;三爲藉由聯合展演的舉辦,協助靑少年更自發性地以自身的經驗和想法出發,開發屬於靑少年的戲劇語彙和表現空間,並且藉由這個過程,學習團體合作的重要性。

但是,相對的,第二年的計畫也有三個困難等著去進一步克服,李永豐進一步指出這三個問題包括:學校的認同度不夠、戲劇專業人才的素質不齊,以及一般人對靑少年戲劇活動的認知不足。

綜觀而言,經過一年的經驗累積,第二屆的「靑少年戲劇推廣計畫」有兩個特色,第一個特色爲橫切面的擴展──開闊戲劇活動的空間,加入特殊敎育的學校(包括啓聰、啓明、啓智以及體育);第二個特色爲縱向面的挖掘──深入硏究戲劇敎育的各種可能性,繼續向下扎根。

今年重點輔導的學校特別加入了特殊敎育的學校,對於這一點,兩屆活動的計畫主持人吳靜吉指出,做這樣的安排,有它基本的考量和出發點:

一.這群特殊敎育的學生也有同樣的權利參與戲劇活動,但是他們可能一直沒有機會眞正去接觸戲劇的活動,藉由這個計畫的實行,可以主動的去滿足他們的需求。

二.接受特殊敎育的學生,一般都具有相當豐富而特殊的成長經驗,値得去開發爲戲劇的表演素材。

三.戲劇本身可以作爲輔導與敎育的工具,學習戲劇技巧,可以幫助他們增長生活和知識的領域,是另一種學習的方式。

四.視聽覺障礙的學生,通常其他知覺會相對的更爲敏銳,戲劇演出活動可以適度地引導他們做內在的比較,一方面可以增強他們的信心,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家長和一般人更了解他們。

五.透過團體的活動,學生之間彼此互相支援,可以增強彼此之間的凝聚力和認同感。

吳靜吉進一步指出,就劇場的觀點而言,一般正常人的經驗都太接近,容易形成一種制式典範,不太容易突破,和受特殊敎育的人接觸後,更能設身處地的體驗別人的內心世界與外界的互動關係,不但能提升創作上的豐富性,對人也會有一定的尊重。

 

特約採訪|郭佩霖  

藝術家請回答-張擎佳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