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梨園舞坊曾多次在文建會安排下,至法國巴文中心巡迴演出。(劉振祥 攝 梨園舞坊 提供)
特別企畫 Feature 特別企畫/文化外交/官方出擊

台灣外交,遞張「文化」名片吧!

新世紀來臨前的文化外交準備

經濟外交再也不是台灣進軍國際的萬靈藥,政府必須擔任「文化出征」先鋒與後盾,將獨特創新的台灣藝術推上國際舞台,把台灣文化的名號打得震天價響。

經濟外交再也不是台灣進軍國際的萬靈藥,政府必須擔任「文化出征」先鋒與後盾,將獨特創新的台灣藝術推上國際舞台,把台灣文化的名號打得震天價響。

今年六月,文建會耗資一千三百萬,十個表演團體、近百位展演者由主委林澄枝領軍,一行人浩浩蕩蕩前往美國西雅圖,在當地市立文化中心劇院辦起「台灣藝術節」。明年七月,法國知名的亞維儂藝術節,將在文建會兩年來的努力下,邀請台灣藝術家在「亞洲主題」中呈顯台灣文化風貌。這是近十年來,政府進行文化外交,所採取較具體、主動且兼具藝術性的兩項活動。

展演維持兩星期的西雅圖「台灣藝術節」,票房前冷淸後活絡,儘管行前因籌辦時間匆促,邀集展演團隊過程受外界質疑;但是,藝術節外在形式已達到文化出擊的目的。就文化外交而言,它至少在意義上跨出了一大步,這一步隱含著藝術展演團體多年來悶著頭幹所累積的經驗與成就,另一方面,它也表徵國家文化政策和外交方向應思考新的面向。

模糊的文化外交形象

一九七〇年代以後,國家處境艱難,外交靠錢推動。相較於文化,經濟向來是台灣人進軍國際的萬靈藥,「撒錢」爭取友誼,避免國際孤立,官與民都相信它的魅力。然而,八〇年代中期以後,海峽彼岸的中共經濟改革開放了,受大陸市場的吸引,過去台灣的友邦一個個轉了舵。因應外交處境的艱難,當局想出新詞,於是,當前外交以「經濟爲骨幹,文化打前鋒」。從國建六年到十二項建設,自「國際性演藝團隊扶植計畫」到「國際文化交流計畫」,政府藉此對民衆宣示文化外交的決心。

不過,計畫是一回事,實際執行牽涉面廣大且複雜。文化旣是生活通俗,又是專業精緻;它旣是概念抽象,卻也落實具體。因此,經常沾點邊的做,做了不著邊際的案子也有,缺乏整體概念與中長期計畫,民衆一頭霧水,又落了個「撒錢」的形象。直至今日,文化外交總難免存有「金錢外交」的影子,也因此引來不同的批評。文化投資的效益,雖然並非短期內可以具體評估。不過,政府應拿出淸楚而具體的計畫與目標,同時讓人能夠看出因應跨世紀的遠景。

落實台灣文化面貌

文建會主委林澄枝就認爲,外交應以文化爲主軸,推介台灣的文化面貌是國際交流的首要工作。她說,外交在政治受到中共孤立而寸步難行之際,文化可以達到某種程度的助益。她認爲,國際場合中,「台灣」兩字很難公開露面,和政治活動比較起來,文化並不敏感,文化外交不刻意政治化,卻意外成爲達到政治目的的手段,而藝術是比較具體的文化活動,西雅圖「台灣藝術節」便是一例。

多年來,台灣藝術表演團體出國巡演,除了少部分團體,如雲門舞集、當代傳奇劇場等,曾在知名的劇院或藝術節展演外,其他所謂的「出國巡演」,不是在華僑集中的亞裔移民區,就是在紐文、巴文這類文建會在海外的小劇場。儘管有機會在當地展演場所演出,也多半僅在次要劇院或者參與較小型的藝術節,離躍上國際舞台還有一段很大的距離。事實上,藝術想要登上國際舞台不單憑創作者作品的「藝術性」,除了藝術家或表演團體本身具備一套複雜的專業經紀系統與國際人際網路之外,還是一場兼具獨特且主體性強的美學觀及政治的角力。

廣泛交流國際藝術資訊

美學觀展現自舞台,藝術作品本身之餘,劇場技術也是重要課題。中正文化中心主任李炎表示,國際文化藝術交流不應忽略劇場和藝術行政人才培訓,兩廳院目前參與的三個國際藝術組織,其中一個是由墨爾本維多利亞藝術中心發起的亞太表演藝術合作會議(AAPPAC),希望透過此一組織,在創作以外也培養劇場人員。今年九月,李炎計劃參加此組織在漢城舉行的年會,屆時會產生具體的交流方案。加入國際藝術文化組織確實是進軍國際舞台的途徑之一,除了兩廳院之外,國內部分表演團體也主動參與,像雲門舞集爲國際表演藝術協會(ISPA)會員,經由這樣的組織,表演藝術團隊可以獲得表演資訊、世界各藝術節資料,同時認識國際藝術經紀公司,增加國際舞台登台機會,無非也開拓出國際市場新通路。

在今年舉行的「第二屆文化會議」中,促進國際文化藝術交流也是與會人士熱烈討論的議題。礙於政治問題,想躋身聯合國相關組織並不容易,不過民間屬性強的單位卻是國人可以努力的方向,文建會應加強國際資訊收集工作,利用現有資源爲民衆整理出國際文化組織的資料,提供文化工作者參考。李炎認爲,現在是資訊時代,國際文化交流應該透過網際網路來進行,資訊的傳播會更迅速。

積極得宜的文化出口

文化藝術自古便是外交利器,這樣的概念法國執行的最澈底,它甚至藉由文化和觀光的結合,每年賺取大量外匯,增加國家荷包。向來被世界稱爲「經濟強國的日本,政府與企業界合作,對其本國藝術文化輸出就盡了相當的力量。再往南觀看,這幾年努力爭脫英國殖民體質的澳洲,藝術發展成爲澳洲人尋求主體文化認同的過程,在新世紀來臨前,他們希望藉由文化跳脫已往孤立於太平洋一島的處境,拉近與亞洲各國的距離,澳洲文化曁傳播部甚至表示,政府更不惜耗資以「出口」的方式行銷文化藝術。因此,澳洲政府耗費預算設攤,透過近似商展的做法「賣」藝術。國策顧問吳靜吉也指出,政府輸出文化藝術使正式的外交上有突破的可能。他記得中美斷交以前,美國政府就大力支持其藝術家或表演團體赴海外展演,如瑪莎.葛蘭姆舞團來台灣表演。透過文化事件爭取國際友誼,另一方面,也讓外界見識其文化成就。

台灣政府五年來在國際文化交流方面扮演相當重要的經濟資助角色,中央每年編列國際文化交流相關的預算超過四億元,再加上文建會在紐約及巴黎的兩個文化中心,各編三到四千萬經費,原則上,兩個海外文化中心與文建會的「國際性演藝團隊扶植計畫」配合,每年定期邀請國內演藝團隊赴海外演出,台灣文化進軍國際不是沒有本錢。

化被動扶植爲主動行銷

但作爲政府推動文化交流主力的文建會,十幾年來的做法始終保守,面對國際藝術節主辦單位來台接洽,文建會通常站在「扶植」的立場,推薦幾個扶植團隊,讓主辦單位和團體自行洽談,文建會僅提供經費,一直到前任主委鄭淑敏才有所突破。她大力推動「國際文化交流」的事務,文化外交化被動邀請爲主動出擊,包括原舞者、梨園舞坊等表演團體陸續進軍歐洲;文建會十五週年會慶,又舉行「文化新絲路」活動,向國外駐華代表及邀訪貴賓促銷台灣表演藝術團體。文建會今年更在法國巴黎頒發首屆「中法文化獎」,在在顯示在文化外交上的具體成果,而這樣的積極做法在林澄枝手裡更爲主動而且廣面思考。

接任主委一職年餘的她認爲,進軍國際需要與外交部密集連絡,突破過去各打各的仗的瓶頸。從台灣藝術節進駐美國的經驗,她發覺政府國外文化推廣多年來的努力仍讓人感到一片空白。她認爲,政府駐外單位橫向的連繫有助於文化外交網的建設,運用外交人員早已打下的基礎,以及外交經驗共同促成國際文化藝術交流的各種機會。此外,各地方重要藝術節都可以成爲我國推展文化藝術外交的集散地,以藝術節主辦地爲主軸,向外成放射狀佈線,如此一來,文化藝術行銷管道自然較爲暢通。

本土性轉型與創作的再思

不過,通路有著落,接著是藝術產品的問題。四月間,法國亞維儂藝術節執行長達西耶(B. D'ARCIER)來台爲明年的「亞洲藝術主題」選節目,這個向來偏好當代且創新作品的藝術節卻選了些掌中劇團等傳統屬性強的節目代表台灣藝術,讓許多現代藝術創作者咋舌。根據達西耶的說法,他選擇的節目呼應主題,對當地觀衆而言,也很東方味。東方味是個模糊的意象,西方人經常弄不淸楚日本和中國的差異,更遑論海峽兩岸文化藝術的異同。於是,帶有「土味」的都能代表東方。

其實亞維儂藝術節以節目深具藝術水準和品質聞名,它經常開發當代創作來吸引觀衆。參觀過的藝文人士不諱言指出,以表演的幕後技術而言,國內表演團體能勝任者不多;再就創作水準來看,國內藝術還需要一段時間的努力。達西耶只看中傳統,不挑當代藝術作品,也隱約顯示國內現代藝術創作發展仍値得再思考。

台灣藝術如何能納入國際版圖?爭取世界觀衆。「立足國際」的意義,不僅止於提昇政經效益,它的背後更代表外界對台灣文化的認同感,這種認同感在香港主權回歸中共後,就顯得格外重要,它甚至在某種程度上能夠取代國家認同。「什麼是眞正的本土?」現任中國電視公司董事長的鄭淑敏認爲,只要是台灣觀點表現就是「本土」。她說,文化並非死的東西,要使其本身產生質變與量變,才能夠活化,基本上,它是一種生活方式、審美觀。她認爲,文化不容許有意識型態;意識型態問題,恐怕得經由國際文化交流而獲得釐淸。談文化、談藝術,自己悶著頭幹是一回事,要跟別人交手後,自我文化的主體性自然呈顯出來。

她說,文化是國防的延伸。以美國爲例,透過消費娛樂讓他人接受其文化及美學價値觀。「文化即國力」的概念讓世界任何強勢文化可以極盡「同化」之能事。因此,文化進行國際外交的觀念應改變,從交流轉爲傳播才能化被動爲主動。文化在國際傳播的過程中,也爲自己提供一個特色的美學價値和生活方式再思考的機會。

突破創作瓶頸躍登國際

吳靜吉認爲,解嚴十年後的今日,台灣文化外交有水到渠成之感。許多發展成熟的表演藝術團體營運或創作遇到瓶頸,像創作人才靑黃不接,邁向職業化團體的經濟能力增進等,他們亟需經由國際發展來尋求自我突破。儘管如此,創作本身的藝術成就仍是必備的條件。他認爲,台灣創作者應重視藝術獨特和創新。避免與大陸、新加坡、香港等華人創作重疊,所以想立足於國際,「要爭服東亞得先爭服歐美,打遍歐美,自然回流。」

文化外交不同於國內文化推展,在國內受歡迎的節目,到了國外情況不一定相同,因爲觀衆欣賞取向差異,考量點便不同。在吳靜吉眼裡,台灣目前進行國際文化交流最大優勢爲現代藝術,以傳統藝術出發轉型成功者,或以現代藝術爲基礎,吸收傳統精華所獲得的靈感再創新。他認爲,過去在大中華的成見下,不少藝術外交做了白工,讓中共佔便宜。但是,台灣近年來創作空間開放,表演藝術團體和大陸團隊同台時,有較多空間發揮,凸顯自身文化特色。

以今年美術界參與威尼斯雙年展爲例,官方版(台北市立美術館主辦)與民間版(國巨企業支持)的版本明顯達到不一樣的效果,前者仍舊停留在打台灣旗幟的老法;後者則以行銷藝術的觀念,把台灣藝術家推向國際藝壇,結果,民間版藝術家未來邀展的約不斷,增加更多國際亮相機會。林澄枝在實地考察今年亞維儂藝術節後認爲,參與國際性文化活動不應只是參加展演,更重要的在於藝術實質交流、觀摩,以及深度而廣面地達到國際行銷的效果,讓世界各國了解台灣。她說,以往國家耗費龐大預算支持許多藝術家或團隊參與國際文化活動,但多半無法呈現較全面性的成果。國際文化交流的層面需要再提昇,她計劃把握九八年亞維儂藝術節的時機,透過藝術街道的佈置、靜態文化展、藝術攤位、民藝遊街等活動,把台灣文化的名號在法國亞維儂「裡裡外外」都打響起來。

點線面形成文化傳播網

在新世紀來臨前,台灣的確需要爲跨世紀作準備,點狀或打游擊式的文化外交會逐漸消逝,國際文化交流的觀念和做法應有所突破,林澄枝對此有較宏觀的看法。她認爲,台灣文化要讓外界認識,行銷是最佳手法。在整體文化外交過程中,需要培養專業藝術經紀人才,同時要建立海外行銷站,結合各地區重要藝術節,推介台灣藝術,讓外界了解台灣文化現貌。吳靜吉也認爲,密集參與國際知名藝術節是宣示國人藝術成就的管道之一,透過國家主題的呈現,再串連藝術節主辦地周邊的國家形成表演路線,可促成海外文化傳播網。他認爲,除了受邀參與藝術節外,藝術節外圍也是一個可以嘗試的市場。

去年,他以法國文化部貴賓身分受邀考察亞維儂藝術節,他觀察到OFF亞維儂藝術節展演票房也活絡,不失爲一個文化進軍國際舞台的好地點。他建議政府可以在當地租賃一私人劇場,自行組團前往表演,搭著亞維儂藝術節便車,「銷售」台灣藝術,運用有效的資源呈顯台灣文化特色。從另一角度來看,國際合作是文化外交的捷徑之一,邀請國際知名藝術家與本地創作者合作,並把作品推向國際舞台是可行性極高的方式。他以多年參加國際公開社交場合的經驗指出,在外交遭遇困境時,有事件才容易做外交,而文化活動就是比較不會受排斥的事件。他認爲,以藝術作爲駐外人員建立國際人際網路的切入點,成效不差。

表演藝術團體多年來努力進軍國際市場,如果說政府置身事外,並不公平。從出國經費贊助到花錢「買」下國際知名劇院檔期,藝術本身的成就受到肯定雖然是外交的籌碼,但眞正登上國際舞台,則是政治運作的結果。

國家有心做,但做得還不夠。外交觀念改變是第一步,駐外人員應抛棄視文化活動爲娛樂的本位想法,許多國際公開場合顯示,只有文化事件,外交當局才露得了臉。其次是「官民合作」的外交模式,握有龐大預算的政府必須做爲藝術文化向外拓展的先鋒與後盾,結合民間(包括海外華人和國內表演團體)共同建構國際文化外交的新航向。

 

文字|王凌莉  新聞工作者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政府補助國際文化交流相關經費一覽表

單位名稱

文建會

文化建設基金會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敎育部

新聞局

外交部

陸委會

參考年度

八十七年度

八十七年度

八十六年度

八十七年度

八十七年度

八十五年度

八十七年度

經費(元)

二億九千八百餘萬

二千三百餘萬

二千五百餘萬

七千三百餘萬

六百四十餘萬

九百餘萬

四百四十餘萬

目的

兩岸及國際文化交流

國際文化交流

兩岸及國際文化交流

兩岸及國際文化交流

國際交流

國際文化交流

兩岸文化交流

製表:王凌莉

Authors
作者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