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來「宏鐘大響」的花臉要如何「剛柔並濟」?鄧沐瑋挪取老生與靑衣的部分唱腔技巧,豐富了角色厚度。
在年紀上,鄧沐瑋還未老成爲德高望重的大師,但無論是人生經驗還是藝術火候,卻再也不復見衝動與靑澀。當他四平八穩地談起裘派花臉的特色時,這一形象,最見鮮明。
與過去花臉就是予人「宏鐘大響」的質樸印象不同,裘派在唱腔上最大的長處,就是採行「剛柔並濟」,並加上更爲含蓄抒情的詮釋。根據鄧沐瑋自稱謙虛的體認,在裘盛戎的改革過程中,相當大的程度竟是借鏡於老生與靑衣,特別是韻腳的重新鍛造,使花臉無論唱唸,都較以往更增添了豐富的音樂性。
這些體會顯然不會成爲鄧沐瑋的一己之私。在大陸近幾年來製作的一些新編歷史劇中,由於沒有一定的指引或規範,鄧沐瑋也在導演與編腔的過程裏,挪取老生與靑衣常用的「反二黃」唱腔以爲花臉之用,使這種擅於表現壓抑、悲痛、沈思等內斂情感的唱腔,重新豐富了花臉在詮釋角色時的人物厚度。若不稍具人生與技藝雙方面的修爲,這一小步是很難跨出來的。
不曉得是否巧合,以他的年紀來環顧今日京劇的現況時,一切都顯得有些中庸。一方面他並不諱言京劇現今的式微;一方面在走南闖北的豐富巡演經驗中,他也注意到年輕觀衆日增的現象。特別像天津,挑剔卻熱情的觀衆往往讓眞正的好角兒能適得其所。他甚至還談到許多戲曲學校在招生時,都有人想盡辦法「走後門」的盛況-雖然這是制度上的陋習,但反應出還是有人想「擠進」戲曲學校學戲,這點倒讓鄧沐瑋對未來樂觀不少。
他說到了他這個年紀,已是「和尙唸經-每天都得唸」了!這種不進則退的自我策勵,除了樂觀與興趣,其實還有一個略顯神秘的理由:「許多老師都七十多歲了還在練功,不知道是爲了什麼?可能就是一種本能或執著吧!」
無理可循。正是在這些生命中最沒有邏輯的地方,藏有人心裡最深的激動。
或許,只有到了鄧沐瑋這個年紀時,體會最不同!
特約採訪|張啟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