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志民「知其不可而爲之」,將金庸經典搬上舞台。(白水 攝)

請問您爲什麼有勇氣將金庸經典搬上舞台?小說中許多精髓部分已由文言文轉爲白話文,但在觀看的過程中,覺得不應該是笑點的地方,卻常常引起觀眾哄然而笑,這樣的處理是否是希望觀眾較能接受?《喬峰》中,有關喬峰和阿朱二人的著墨甚多,但在個人觀看時其實覺得很好笑,想請問對這部分您是否有其他用意或您的導演理念爲何?(三重.小羊)

答:爲什麼有勇氣將金庸經典搬上舞台?那眞是「知其不可而爲之」了,讀過天龍八部或是看過電視劇、電影版天龍八部的讀者或觀眾心中都會有一個旣定的喬峰形象,做這樣的一齣戲其實有點甘冒大不諱的冒險色彩,但我喜歡做這樣的冒險。王安祈老師在節目單「編劇的話」中提到,在現代的劇場裡說這樣文白夾雜的台詞,會是一種風險,但她和我都願意去嘗試。當然劇中有成功,也有失敗的部分,我們都願意去承認,但絕對不是因爲希望觀眾接受而刻意去製造笑果,這點是毋庸置疑的。

喬峰的一生如果沒有阿朱,這個人人尊崇的大英雄大概也只是個「英雄」而已,因爲阿朱的出現,所以喬峰從「英雄」還原到「人」,有著七情六慾、困頓悲傷,因此在劇中,阿朱佔有相當的比重,至於您說到「著墨」太多,這點我無法苟同,中場休息之後,靑石橋畔,阿朱香銷玉殞後就沒再出現過,應該不至於讓觀眾有這樣的感覺吧!?

 

文字|梁志民  果陀劇場負責人、導演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紀念大師-張岫雲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