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建會編列預算,在自己資訊網路人員不足的情況下,委託「學術交流基金會」承辦「空中劇院」的規畫。即將在九月中落成的「網路劇院」附屬在文建會的網站(www.cca.gov.tw)當中,包括以下主題:「專題故事」、「劇圍大觀園」、「好戲大家看」、「封神榜」、「藝文活動看板」、「後台新鮮事」、「藝言堂」。
談了許久,屬於表演藝術的大型網站終於即將登場,文建會委託「學術交流基金會」製作的「網路劇院」九月揭幕,而規模稍小的「藝術年代」網站(arts.eranet.net)也推出動態報導,朝「藝文電子報」的方式發行。秋天的豐盛藝術饗宴有了兩份數位的菜單,東方美饌、西式佳餚、台灣小吃,或是當令時鮮,大概在這裡都能找到。文建會這次的網路行動也延伸了政府文化部門的角色,使它扮演更重的服務功能;「年代資訊」則希望從民間的立場,擔任敲鑼打鼓的前導,一起把藝術界帶到網友面前,讓觀衆和藝術工作者有個彼此接觸的空間。
掌握網路,打通行銷、傳播通路
台灣一直缺乏大衆藝術敎育的機制,因而很難讓民衆比較有準備地接近藝術。訊息管道短缺的情況下,很多人選擇不去碰它,免得看不懂、不對味。國家劇院及音樂廳成立十多年以來,這裡的精緻文化休閒仍然排不進大衆的夜間活動行程表當中 ,即使每天晚上推出各種藝術餐點,上門的總是那群老主顧。
對於這種觀衆人口拓展的困局,藝術家或表演團體常也感到無奈。他們不時必須專注在創作或演出上頭,能夠用在行銷、傳播與敎育的剩餘資源實在有限,要讓他們自己肩負票房責任,也的確相當勉強。在一九八八年報禁解除之初,各報增設文化藝術版面,非常認眞地從事表演藝術訊息的經營,然而受到發行市場的壓力,冷門的創作已經逐漸淡出版面,話題導向的新聞才容易上報。而大型報團在最近幾年也似乎改變了藝術傳播與贊助的間接角色,開始直接加入藝術活動的主辦,同時推出商品來平衡支出,甚至賺取利潤,倒也是有趣的發展趨勢。碰到這種情況,報紙爲了讓自己推出的活動風光開場、熱絡以終,期間大量的版面也都用在造勢,對其他表演藝術訊息也不免產生排擠的效應。
網際網路的出現對文化圈來說,應該是個喜訊。因爲這個數位媒體基本上沒有篇幅的限制,而訊息的保存不會像剪報黏貼那樣麻煩,重新調閱也不會像是上圖書館找微縮影片費事。尤其是具有相當功能的電腦伺服器成本快速降低,已經逐漸接近三年前的高階個人電腦,加上網路傳輸的速度也頗有改善,開始可以運用在低解析度影片的傳輸,網際網路無疑地將會成爲表演藝術的替代媒體。
目前的困難在於許多表演藝術團體不覺得自己可以駕馭電腦,對於上網路一直遲疑。所以除了幾個劇團能掌握這波網路趨勢之外,多數民間藝術機構都對網路敬而遠之。事實上,網路已經是歷來最具有親和力的一項電腦應用,任誰都可以很快學會上網,而製作網路內容,也已經比起兩年前來得方便輕省,一般行政人員都很可以從必要的文書處理延伸到網路頁面的製作,只要不涉及太多圖像或美術設計,大家都能做些基本的編寫。
然而大家都對電腦心生畏怯,即使硬體愈來愈便宜、軟體愈來愈好用,也不積極投入,那麼,就只好由文建會來發動,委託專業製作單位代勞,免得因爲藝術團體不上網,而耽誤了藝術的網路傳播,影響年輕朋友透過網路來認識藝術的機會。
網路劇院九月開幕
「網路劇院」便在這樣的背景之下誕生。文建會編列預算,在自己資訊網路人員不足的情況下,委託「學術交流基金會」承辦「空中劇院」的規畫。學術交流基金會的執行長吳靜吉博士對台灣表演藝術的貢獻卓著,除了創辦「蘭陵劇坊」帶動台灣小劇場風潮,之後也透過基金會安排許多表演藝術界的人士前往美國作訪問進修。而學術交流基金會的一組工作人員更是在網際網路興起之初,便已投入「留學生網站」(www.saec.edu.tw)的建置,不乏網頁製作與網路傳播的經驗。
即將在九月中落成的「網路劇院」附屬在文建會的網站(www.cca.gov.tw)當中,包括以下主題:「專題故事」、「劇團大觀園」、「好戲大家看」、「封神榜」、「藝文活動看板」、「後台 新鮮事」、「藝言堂」。「專題故事」由資深藝術工作者、藝術記者、藝評人執筆,提供新聞性的藝文事件深度報導、表演藝術發展觀察,以及藝術評論。「劇團大觀園」初期則已經納入五十個表演藝術團體,除了文建會扶植獎助的藝術機構之外,也讓深具潛力的新秀有機會在網路露臉。其中並分爲四個群組:現代戲劇、音樂、傳統戲曲、舞蹈,大概涵括了台灣表演藝術團體的重要成員。「封神榜」則是表演藝術團體創辦人、負責人的名人堂,衆星雲集。過去的事蹟、歷來的作品都在這裡非常有系統地呈現。
「後台新鮮事」由藝文團體上網寫日記,讓戲迷、樂迷知道他們最近在準備些什麼,也可以讓表演團體在登場之前,便能開始建立與觀衆之間的關係,這是只有網路的互動時代才可能出現的過程。「好戲大家看」是個公共論壇的空間,可以彌補台灣藝術評論無處刊登的問題,應該也能激起一些討論,使表演藝術工作者可以直接在此取得演出的意見回饋。而類似的藝言堂則提供更廣泛的討論方向、談文化政策、藝術管理都可以是「藝見」,並且歡迎「異見」。
「活動看板」也該是極有價値的資訊。對表演藝術的慣性觀衆,將可以非常方便,不必什麼節目都得緊盯著報紙的消息。如果能像美國的文化網站Culture Finder(www.cultur-efinder.com)那樣提供全國的節目査詢和節目介紹,那對表演藝術團體的全國行銷和中南部觀衆的觀賞權益,都會有更好的效果。
而就表演藝術產業生態最重要的推票機制來看,文建會這樣一個政府機構大概不願意背負「圖利他人」的罪嫌。然而,更積極的想法或許是該提供網路購票的連結,在優秀團體或是節目的網頁上,直接將觀衆帶去票房。旣然文建會的目的是要幫這些傑出的表演藝術團體拓展觀衆,在網路提供方便的服務也未嘗不是對表演藝術產業的協助了。
文字|黃志全 資深媒體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