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燈節的消失與其說是社會變遷的自然淘汰,倒不如說是因爲官方大力提倡的新型活動而燈火黯淡,官方在爲自己的「魄力」沾沾自喜的同時,實際上也摧殘具傳統特色的民間燈節,對元宵節令「除舊佈新」做最大的扭曲。
近些年來,逢年過節,除了舊有的節令生活之外,也可能出現官辦的節慶活動,作爲「與民同樂」的象徵,多少添增節令的節慶。現代節慶與傳統節令最大的不同,在於前者屬於民衆自發性的藝術節,其儀式意義與表演型式,基本上是民衆生活經驗的反應。不管氣氛如何神秘,民衆都是節令的絕對主導者,節令的時間、規模、型式、內容,也依地方傳統自行決定。至於現代節慶則包括國家紀念慶典以及各種配合施政的文化活動,通常是政府或菁英份子主導,由上而下,充滿政治符號,主辦者與參觀者也涇渭分明。現代節慶有時也利用傳統節日舉行,但能像基隆的「雞籠中元祭」一樣,與傳統節令作整合者不常見,大多各行其是。近年,保存在民衆生活中的節令活動因社會變遷而逐漸黯淡,民衆參與的虔敬、熱情也明顯降低,相對地,官方主導的活動挾著龐大的人力、物力,配合媒體宣傳,逼使傳統的喜慶更加黯然失色,台北市元宵燈節活動的官民相剋就是例證。
元宵燈節展現傳統民間活力
元宵節在傳統節令生活中,代表春節假期的結束,也是新一年的開始,民衆藉著祭祀、娛樂展現除舊佈新的象徵意義。每個人都是重要的贊助者與參與者,在集體活動中發揮個人才藝與想像力,或參加迎燈、製燈,或參與謎會、射「文虎」,或以各種戲曲、雜技表演,娛己娛人。當然,也可以在花燈下穿梭,討些「生後生」的吉利,或是到菜園「偷拔蔥」,祈求天賜良緣「嫁好尪」。在全民互動的氛圍中,各種形式的花燈、燈謎創作與「迎」燈的百戲表演紛紛出籠,雖然「花燈」是元宵節的主題,但是每個地區都可形塑各自的燈節傳統。除了一般性花燈展示、戲曲表演之外,有些地方是以放蜂炮、跳玄壇(寒丹爺)著稱,雖然熱鬧程度有別,但用「舉國皆狂」來形容並不爲過。民衆狂歡的心,使元宵佳節形成多采多姿的嘉年華會,每個人都成爲主角,可以從各種角度來欣賞、享受燈節的浪漫。自古以來,多少膾炙人口的愛情故事便是以元宵節爲場景,民衆對燈節也充滿想像、期待,視爲屬於自己的情人節。
台北的燈節向來不在其他縣市之後,許多寺廟在民衆、社團、商家的配合下,燈節的規模與精巧程度皆甚可觀,龍山寺、靑山宮、關渡宮的花燈尤其名聞遐邇,靑山宮在四、五十年前費盡心思「發明」了電動用花燈,運用電器行的簡陋馬達,使「孫眞人點虎喉」之類的傳奇「走馬燈」式的展現,轟動一時,各地燈會起而效尤。從此台灣燈節進入「電動」時代,在靜態的傳統花燈之外,展現更多民間藝術家的創意與技藝。
官方燈會符合現代人速簡口味
這幾年,台北市的傳統燈會明顯沒落,元宵夜的龍山寺、靑山宮,雖然也稀稀疏疏的懸掛一些應景花燈,但已感受不到佳節的熱鬧氣氛。而値此良辰美景,廟方竟也一早就把廟門關上,與往昔終宵燈火通明、遊客絡繹不絕的景象迥然不同。傳統台北燈節文化沒落,可是兩項由政府主辦的超大型元宵節慶,卻又突然崛起,吸引了大批市民的注意力。首先出現的是一九九〇年的「台北燈會」,這是交通部觀光局爲了比美巴西嘉年華、日本北海道雪祭,花費龐大的財力、人力在中正紀念堂舉辦的元宵活動。「台北燈會」最吸引人矚目的是由名家設計的主題花燈,每年不同,再以各種戲曲、工藝、雜技表演,營造節慶氣氛,第一年甚至把中南部若干大廟的神駕請來,噱頭十足。
觀光局把「台北燈會」作爲吸引外人的「觀光」重點,大肆宣傳,旅客從中正機場下來,就可以在海關走廊看到巨型看板,每年元宵節的中正紀念堂因而更加金碧輝煌、五彩繽紛。無獨有偶地,台北市政府也從去年開始,創辦了與「台北燈會」分庭抗禮的「台北燈節」,元宵前後沿著市政府所在地的市府路到仁愛路一個多公里的兩側路樹裝飾燈彩,號稱「燈海隧道」,十分壯觀。根據報載,台北燈節今年更燦爛。因爲市政府把「燈海隧道」從市府路延伸至中山南路,全長爲四點六公里,是去年的三倍,市府並發函沿路住戶一起用燈飾裝扮宅屋,以與路樹的彩燈相互映輝。
觀光局的「台北燈會」選擇特定時空舉辦燈節的嘉年華會,觀衆在一定的時間踏入一定的空間感受節慶的熱鬧,台北市政府的「台北燈節」則是爲城市做裝置,經由人車的流動,營造「火樹銀花」、「金吾不禁」的想像。這兩項現代節慶都花費不貲,在活動策略上也運用「企業贊助」,雖然觀賞者衆,但所有人都是被安排、被動員的旁觀者,與傳統節令以民衆爲主的精神大相逕庭,卻很合乎現代人速簡,以及注重視覺官能的口味,所以能製造光芒萬丈、艷驚台北。
整合,困難!創新,效益大?
觀光局與台北市政府經營元宵燈節,提醒現代人的節慶記憶,增添市民休閒與生活情趣,用心無庸置疑。但在偌大的紀念堂及四周道路憑空架構起來的壯麗美則美矣,卻總不免有些虛浮。是國際觀光也罷,推展城市文化也罷,難道就不能從旣有的傳統與資源考量,繼續以靑山宮、龍山寺這兩個深具花燈傳統的寺廟爲中心,結合萬華地區的人文與空間,使燈節更具魅力?如果中正紀念堂「台北燈會」的人力、物力移轉在靑山宮、龍山寺,仁愛路的「燈海隧道」出現在萬華區的路樹,元宵佳節提供給民衆的節慶情懷,將是何等壯闊與迷人,民衆也不會像在「台北燈會」、「台北燈節」一樣,僅是一個旁觀者,而是更積極的參予者與表演者。
近幾年國內文化建設似乎充滿活力,傳統藝術資源在「總體營造」中喧騰一時,然而,口號歸口號,主辦單位仍然習慣忽視深具傳統、凝聚民衆情感的民俗藝術節,反而憑空再造華麗、虛浮,新鮮的民俗節慶,理由無他:省事、迅速又容易成爲新聞焦點,也是主事者表現魄力最簡便的方式。要在傳統節令基礎上,運用民間資源,賦予現代意義,需要文化關懷與專業知識,在整合過程中也必然會遭遇困難,比創新活動還要費心,但這畢竟是維護民俗傳統,延續文化生命應有的體認,也是不得不走的方向。傳統燈節的消失與其說是社會變遷的自然淘汰,倒不如說是因爲官方大力提倡的新型活動而燈火黯淡,官方在爲自己的「魄力」沾沾自喜的同時,實際上也摧殘具傳統特色的民間燈節,對元宵節令「除舊佈新」做最大的扭曲。
文字|邱坤良 國立藝術學院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