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地下噪音ZSLO首張CD專輯的封面。(郭冠英 提供)
現象視察 現象視察

台灣↔國際「實驗聲響」風景

這一篇文章以回溯方式簡介五年來台灣實驗噪音/聲響樂界的概況。內容將提到許多參與的人,但完全沒有「造神」的意味:只是想揭示「創作」不是一種特權,毎個人都可以是創作者,「藝術家」不是一個冠冕。一個社會有越多創意的人,整個藝文生態將更豐富、健全,在台灣本土才更容易剌激出眞正國際級的大師。

這一篇文章以回溯方式簡介五年來台灣實驗噪音/聲響樂界的概況。內容將提到許多參與的人,但完全沒有「造神」的意味:只是想揭示「創作」不是一種特權,毎個人都可以是創作者,「藝術家」不是一個冠冕。一個社會有越多創意的人,整個藝文生態將更豐富、健全,在台灣本土才更容易剌激出眞正國際級的大師。

反音樂

把「噪音」當作是一種音樂的元素,可以追溯至一九一三年,也就是未來派畫家路易吉.盧梭羅(Luigi Rus-solo)發表「噪音藝術」(The Art of Noises)宣言那一年。但事實上在此之前的一九一一年,未來派音樂家巴利拉.普來特拉(Balilla Pratella)曾在「未來音樂的技法宣言」(Technical Manifesto of Futurist Music)中表明:「音樂必須表達群衆的心靈、現代工業的元素、作者曾受過的訓練、並且表達出海岸線、戰艦、汽車和飛機。這一切都必須加進音樂原有的詩意主題中。」這一宣言深深影響了盧梭羅,兩年後他便發表了「噪音藝術」宣言。

在「未來音樂的技法宣言」之前,許多古典作曲家都已經掙扎於傳統、學院派訓練所加諸他們身上的包袱。未來派藝術家的目標之一是反古典主義和唯美主義,因爲這些美學觀點都緊緊掌控著過去的藝術史。費魯索.布索尼(Ferruccio Busoni)在一九〇七年《音樂新品味的速寫》(Sketch for a New Aesthetic of Music)一文中提出一個疑問:「(音樂上)下一步會導向哪一個方向?會導向抽象音樂,到不受阻礙的技法,以及不受限制的聲響素材。」

儘管我們沒有辦法聽到盧梭羅的聲響創作,但他的「噪音藝術」(The Art of Noises)宣言卻深深影響著在他之後現代音樂的演變。假如說布索尼的質疑對音樂的自由度跨出了一小步,那麼盧梭羅的「噪音藝術」則跨出了一大步:「在十九世紀新的音樂器材被發明時,噪音就誕生了。今天,噪音是處在優勢的地位,它掌握人們的感官知覺……一般的『音樂』太受侷限……我們必須掙脫聲響的刻板界限,並征服噪音聲響無遠弗屆的範疇……。」──(取自「噪音藝術」宣言)

郵件音樂無限延伸

因此,當代藝術不斷打破傳統藝術的標準和界線,在音樂/聲響上也不例外。現代音樂除了學院派理論的創新外,本文所要著墨的是一種非學院、帶有前衛風格的實驗聲響。有一群人,散布在世界各地,包括台灣、香港、日本、以及歐美城市,自主出版發行自己的創作,用工業社會容易取得的錄音機械、收取日常生活的聲響:如收音機的廣播片段、建築工地的重工業聲響、猫狗叫聲、日常生活聲響的拼貼……等等,收集這些現代生活週遭的音響、作爲自我創作的元素加以拼貼、製作成卡帶或CD形式,自資出版販售。這樣的風氣散布在阿姆斯特丹、倫敦、東京、紐約、台北、舊金山、香港……等城市,也只有在這幾個城市的前衛而小衆風格唱片行中才能找到這些自資發行、手製CD卡帶作品;各國自資出版音樂創作的同好們,也很容易透過自行出版的地下音樂刊物(fanzine)中得到彼此的通訊方式,經由郵件、電腦網路彼此聯繫、交換作品、互相合作出版。這樣的作法對普遍存在於現代社會的唱片工業銷售法則做了小小顚覆,過去幾年歐美有人將喜好這一類較爲特殊的音聲創作稱之爲“mail-art music”(郵件藝術音樂)、形容這樣的生態爲“noise scene”(噪音圈)。由於實驗聲響的創作並不只限於「工業噪音」,也有可能是人聲、自然環境聲響……等的創作,其可能性就像藝術一般無限廣大,所以本文暫且以「實驗聲響」囊括稱之。

這一群散布在世界各地,自主出版發行自己實驗聲響創作的人們當中,也有人多少有點反叛性地跨足其他領域的藝術,他們的漫畫、影像、攝影、表演充滿home-made,home-recording非商業的自主性風格。這是跨國托拉斯帝國企業所無法滲透的部分,但也有人不那麼左派;因爲從另一個層面來看,得以如此自主獨立的創作也是拜高度工業之賜,一般人容易購得音聲、影像創作器械,因而得以順暢地發揮其創作天性而不受限,每個人都可以是創作者。創作者愈不是一個冠冕,愈多人從事創作對剌激整體藝術領域的健全也有相當正面的作用,主流藝壇才更容易成爲孕育出眞正大師級藝術家的文化溫床。

理論派噪音狂迷「音樂Otaku」

Otaku原爲日語,在歐美樂界也成爲一專有名詞。意爲一群人對相同的事物有極狂熱的興趣而成爲朋友,彼此對對方手中所握有的資訊有時比對對方這個人更感興趣。針對不尋常的實驗聲響,台灣也有一群Otaku(音樂狂迷)。一九九四年春天,台灣地下實驗音樂刊物Noise以季刊方式發行,在台灣發行了九輯,第十輯因編者赴美國舊金山,因而以中、英雙語發行,內容爲加州實驗噪音樂手的專題報導及訪問。台灣撰稿者包括:王福瑞(即Fujui主編,自組樂團「精神經」Ching-Sheng-Ching與加州、日本樂手合作發行一些CD合輯)、陳錦一、盧振文、粘利文、方嘉鴻……等人,幾乎是經常出沒在謝典銘的昌彥唱片行(前身爲「學院」,現爲「2.31唱片」)的音樂狂迷:國外撰稿者包括一些因郵件、網路方式而熟識的國外噪音Otaku,如香港的WAI(自組樂團Illu-minate 666)、Xper. Xer.、Dickson Dee(爲香港前衛音樂廠牌Sound Factory的老闆)。這一群Otaku所評介的音樂,除了因郵件、網路方式而接觸的實驗/噪音樂團、異敎音樂的訪問、介紹外,尙包括發行歐、美地下樂團及日本噪音團The Gerogerigegege、「摩湼拉恐懼症」(Monella-phobia)的CD、卡帶,國內實驗樂團如「濁水溪公社」、「零與聲音低能兒童解放組織」的CD、卡帶……等。

行動派音樂實踐者

「濁水溪公社」(LTK Community)和「零與聲音低能兒童解放組織」(Z. S.  L. 0.)爲台灣音樂狂迷中親身實踐自主發行創作的樂團。「濁水溪公社」自認爲屬於超高爆台北地下人類群體(事實也是如此),他們認爲「音樂根本就是一個幌子,它不該以現在這種形態存在於目前的世界體系中,因爲這根本不對。」音樂風格偏向實驗性的硬蕊搖滾;「零與聲音低能兒童解放組織」則由劉行一、林其蔚、劉柏利及香港人Steve(後來離團回香港)組成,他們大膽嘗試各樣新媒材,有時表演會加入劇場、多媒體等元素,爲一行動力頗強的團體:「精神經」主要成員雖爲Noise主編,但風格一點也不「噪音」,被電腦修飾得極爲精準的聲響,融合成層層音的雲霧,十分乾淨、簡約、甚至帶點冷冷的唯美。

說到台北實驗聲響的盛會,不能不提到「破爛生活節」和後來的「後工業藝術祭」。這幾個活動都由甜蜜蜜咖啡館吳中瑋主催,以及上述隱然形成的台北實驗音聲界同好們的奔走、熱情參與,與國外樂手聯繫來台演出事宜。由於這群台北Otaku的熱情,活動才得以成形。

「破爛生活節」在一九九三年九月於公館河堤激爆展開,參與的樂團除了台灣的「濁水溪公社」、「零與聲音低能兒童解放組織」……等之外,還有由小林賢輔領軍、來自日本的「摩湼拉」樂團,成員包括高光義、小澤裕、古泉智博。特別提到這個樂團是因爲他們隨後和台灣實驗樂界保持密切聯繫,台灣NOISE廠牌曾爲他們出版卡帶,小澤和古泉後來合組了「大內Apt. Fevers」,參與了「後工業藝術祭」、墾丁spring scream等幾次台灣地下樂界的表演活動。

一九九五年的「後工業藝術祭」於板橋酒廠轟轟烈烈展開,或許有人仍記憶猶新,當時參與的台灣樂團除了上述兩團外,還有DINO、XJ潑婦與走狗,國外樂團有日本「大內Apt. Fevers」、Basshaha、在日本噪音圈頗活躍的C. C. C. C.、瑞士的「怒罵沼澤」(Schimfluch)、英國的Con-Dom等樂團。這樣的活動聚集了台北不少open-mind的年輕人,也激發、醞釀了很多創作上的想法,對於辦理大活動也累積相當豐富的經驗。近幾年台灣出現了不少自己創作、組團的地下樂團,其中有的屬於民謠、搖滾、龐克,以及所謂「噪音團」(有人習慣稱上述以實驗聲響爲素材的團體爲「噪音團」);這些多樣風格的團體皆是台灣本地孕育出來,也是美麗的台灣島嶼上現階段本土化與國際觀交融後民風自由開放的具體展現。

由於實驗聲響仍然是難以普遍的小衆前衛品味,但是一旦接觸、吸納到這樣的品味後,聽覺神經也會跟著改變,無法再滿足原本充斥著的靡靡、俗俗而單調無味的流行音樂。即使再聽流行樂,玩味出來的樂趣已和原本不同,將會是更多層次的趣味。由於這群遍布全球的聲響狂迷抱著自我選擇的品味過日子,摒棄習以爲常的大衆「惡趣味」,這樣的興趣由於較爲實驗、前衛,故而小衆,這一點是世界各國皆然;再加上這群喜愛實驗聲響的人們習慣使用網路互相通訊、交換作品,不同國籍、趣味相近者彼此容易相識相知,在全球各地連結成實驗聲響的網路。實驗聲響的前衛品味跨越國籍,彼此魅惑,在全球各地連結成一股聲響狂迷的低氣壓,隱隱在世界性的地下社會中潛伏暗流。

 

文字|郭冠英  藝文工作者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免費訂閱電子報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