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音樂方興未艾,匹美人卻面臨文化存亡的掙扎,因爲他們所居住的雨林正在快速消失中。(上揚唱片 提供)
世界民族樂 新視窗/世界民族樂

從匹美人到「巴卡超越」

匹美人的複音音樂非常厚重濃密

採取類似岳得爾調的眞聲

假聲交互使用,形成一種波浪的感覺

匹美人的複音音樂非常厚重濃密

採取類似岳得爾調的眞聲

假聲交互使用,形成一種波浪的感覺

巴卡(Baka)這兩個字最近在世界音樂(World Music)圈很有名,因爲一個名爲「巴卡超越」(Baka Beyond)的樂團推出了好幾張唱片,賣得非常不錯。一九九二年,比利時女子團體「好動媽媽」(Zap Mama)的首張專輯打出融合巴卡音樂口號,也順利登上當年世界音樂排行榜第一名。

透過這兩個團體的努力,世人見識到巴卡音樂裡特有的水鼓(water drum),也驚艷於他們女子複音音樂(polyphony)的美妙,不僅兼具岳得爾調(yodel)的眞聲假聲穿挿技巧,華麗的和聲更像雨林林冠般厚重綿密。

巴卡是什麼?

巴卡是非洲匹美人(Pygmy)的一個支系。匹美人是中非、東非交界處雨林裡的原住民,分爲三大支系,分別是Mbuti(下有Efe、Asua、Kango三個支系,居住於薩伊東北Ituri雨林區)、Twa(居住於薩伊中部與盧安達)、BaMben-ga(居住於剛果、中非共和國、喀麥隆與加彭)。BaM-benga下面又分爲兩個支系,一個是Aka(居住於中非共和國),一個是Baka(居住於喀麥隆東部與加彭北邊)。(註)

早在亞里士多德時代,古希臘文獻裡便提到匹美人,一個古埃及金字塔上的刻文寫著匹美人是「來自月亮山脚下樹木與精靈之地的小人」(The little men from the land of treesand spirits at the foot of the mountains of the moon)。根據Mbuti支系的Efe匹美人的口述歷史,他們的祖先來自Ruwenzori(月亮山),那是個神聖福地,一個類似伊甸園般的雨林。

在殖民勢力尙未入侵非洲,西方林業、礦業公司尙未砍伐雨林之前,非洲人很少看到傳說中隱匿在濃密森林中的匹美人,認爲他們的存在只是個神話。直到十九世紀,歐洲人才首度看到傳說中的匹美人。

巴卡人的生活

匹美人是個採集狩獵(hunting and gathering)民族,也是個漫遊於森林、逐根莖果實而居的民族,不會停留在一個定點。巴卡匹美人通常以二十到三十人左右爲一個群落移動尋找食物,臨時的居住營地多是三到四個mongulu(用樹枝與樹葉臨時搭蓋的蛋型窩棚),每個mongulu裡住著一個家庭,營地中央會加蓋一個mbanjo草屋,讓鰥夫、寡婦或未攜帶配偶的訪客居住。

根據田野採音者Louis Sarno的觀察,巴卡匹美人的社會沒有階層制度(hier-archy),沒有酋長、頭目,連祭司都沒有,好像無政府烏托邦社會,人人位階平等,互相幫忙。當非洲黑人播遷擴張,逐漸到達雨林邊緣後,他們便統治了原本居住在雨林裡的匹美人。這些黑人被匹美人稱爲「村人」(villager),名義上,他們是匹美人的領主,匹美人則是他們的奴隸。直到薩伊、剛果、中非、喀麥隆政府設立雨林保留區後,匹美人才恢復「自由人」身分。

在林冠下思索的Colin Turnbull

最早進入雨林硏究匹美人音樂的人是著名人類學者Colin Turnbull,他在五〇及六〇年代時,一直待在薩伊的Ituri雨林硏究Mbuti匹美人,出版了許多書籍與音樂,他的音樂採集是西方世界第一次接觸到匹美人音樂。Colin Turnbull晚年皈依佛敎,受戒出家後,將四十年來的硏究手稿全部捐給Avery Research Center for African-American History and Culture。

從他的硏究手稿,我們發現他對匹美人的複音音樂特別感興趣,努力探索背後的哲學。譬如,他說爲什麼匹美人的複音音樂,每個小節的音符一律下行?是不是因爲置身於茂密的雨林裡,抬頭所見都是高大向天的林冠,因而對照出人的渺小?又譬如,匹美人的複音音樂多爲四四拍,一律採取輪唱曲(round)形式,Colin Turnbull認爲唯有輪唱曲才能滿足匹美人天性中相互衝突的兩個面向,一個是絕對自由自在的個人主義,一個是和諧的社群感。因爲在嚴格的輪唱規則下,他們會將旋律轉位,但是最終又回到絕對的和諧。

匹美男人並不歌唱,男人只是march the song(隨歌曲行進),歌唱多由女性爲之,這可能和採集狩獵分工社會的結構有關。一般來說,採集狩獵社會裡,女人與小孩負責採集根莖果實,男人負責狩獵。漫遊在雨林裡採集,匹美女人耳朶聽著自然萬籟之聲,發展出一種模擬自然聲響的複音音樂,她們的歌唱甚少使用有意義的「字」,而是使用擬聲虛字。所謂的複音音樂是根據對位法,在協和的原則下,參差進行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獨立性曲調。匹美人的複音音樂非常厚重濃密,採取類似岳得爾調的眞聲、假聲交互使用,形成一種波浪的感覺,被田野採音者Louis Sarno稱之爲「自然的脈動」。

殺死獅子的Jean-Pierre Hallet

匹美音樂採集者中有一位傳奇人物Jean-Pierre Hal-let,他是比利時著名畫家Andre Hallet的兒子,小時居住在Ituri雨林外圍,經常與Efe匹美人接觸。長大後,他在巴黎學習農業學與社會學,一九四八年返回剛果,這些年來,一共敎導過十七個部族、六十五萬的非洲黑人農耕方面的知識。在Masai部落生活期間,他曾以一支矛殺死一頭獅子,晉升該族的戰士階層,也被Tutsi、Mande兩大部族的人納爲「血誓兄弟」,也是唯一成爲薩伊Lega部族Bwane祕密會社成員的白人。一九五七年,他曾和貝南共和國境內的一個Mande族酋長談判,請他釋放手上的匹美人奴隸,這位酋長果眞發布「解放宣言」,放棄他對封邑內匹美人的宗主權。

Jean-Pierre Hallet曾在Efe部落生活了一年半,編寫了一本八千字的Efe語字典,至今仍是人類學採集重要工具。這些年來,他忙著募款搶救Ituri雨林,唯有雨林獲救,匹美人的採集狩獵文化才不會消失。他也爲Efe匹美人建立村落,敎導他們農耕,向歐美人士募款購買種子,免得Efe匹美人因雨林消失而遭致種族滅絕。

Jean-Pierre Hallet的採集作品裡介紹了許多匹美人傳統樂器,包括盛行於東非的拇指琴(mbira)、弓形豎琴(arched harp)、一弦弓琴(one string violin)。最特別的匹美人依然保有極古老的地面豎琴(ground harp)與地面撥琴(ground zither),這兩種樂器最早均是從獵人的彈性捕獵圈發展而來。地面豎琴是在地面上掘一個洞穴,洞旁豎立一根彈性樹枝,頂端再以一弦索繫緊在洞面的樹枝上,利用彈撥或敲擊發聲。地面撥琴也是在地面掘一洞穴,上面覆蓋以樹皮做發音板,一根弦線以水平方向繫在兩根支柱上,另有一弦繫在橫弦中央,下端連到發音板上,當匹美人以棍棒敲擊橫弦,震動便由直弦傳到發音板產生共振。匹美人認爲這是他們獨創的樂器,但是德國著名音樂學者Cart Sachs說,安南人亦有這樣的樂器。

生活即音樂

民族音樂學者經常有一個有趣的發現,很多種族的語言裡並無「音樂」這個概括性名詞,因爲對他們而言,音樂與生活緊密結合,發生於勞動、喜慶、娛樂、死亡、撫靈等各種時刻,每個場合、每個時刻都有屬於它的歌曲,每首歌曲都有一個名字,所有歌曲的總和便是他們的生活,換言之,音樂就是生活。

巴卡匹美小男孩從蹣跚學步起便開始接觸音樂,先是學打鼓,七歲時,可以開始學習geedal五弦豎琴,成年後學習地面撥琴,年老之後,才能吹奏V字笛。巴卡匹美小女孩不學樂器,只學歌唱基本技巧,成年後才算略窺歌唱門徑。有些巴卡女人年老後,她的歌聲被認爲具有治療靈魂傷痛的能力,會被列入儀式之中。歌唱是巴卡匹美人的藝術菁華,有些女子歌唱藝術精湛,一人能表演十幾個人的聲音、動作與歌聲,是口述歷史的最好敍述者。

Colin Turnbull認爲匹美人非常重視人與自然的和諧圓滿,這種人生態度表現在他們的複音音樂結構裡,事實上,也反映在無數撫靈、恢復自然平衡的儀式歌曲中。譬如,Mbuti的Efe匹美人總是在狩獵大象之後,舉行「大象葬禮」儀式,演唱一種只有面臨死亡重大危機才演唱的歌曲,以求透過神聖的儀式,重新彌補宇宙的平衡。又譬如,巴卡女人過世埋葬後,群落中的女人還會再聚在一起,請降limboku女神,limboku降臨附身後會宣布死者「已經睡著了,此後不必再打獵。」村中女子則齊唱道:「她到了天上,呼喊著limboku女神之名!」這是在向死者吿別,也是在恢復宇宙旣有和諧秩序。

巴卡超越國際?

儘管過去幾年來,匹美人所在的剛果、薩伊、喀麥隆、中非共和國都歷經內戰動盪,雨林面積也急速縮小,嚴重威脅匹美人文化的延續,但是匹美人卻在國際樂壇享有前所未見的盛名,這要拜「巴卡超越」與「好動媽媽」所賜。

「巴卡超越」是由英國吉他演奏家Martin Cradick領導的一個團體,他和妻子Sue Hart前往喀麥隆雨林與巴卡匹美人生活了一年,做了許多田野採音。回到英國後,他找來塞內加爾、法國等地的樂手,以巴卡匹美人的音樂爲概念,將他當年所做的田野採音融合西方古典音樂、佛朗明哥音樂、搖滾樂、蓋爾特古歌謠、加勒比海音樂與爵士樂,連續推出了Spirit of Forest、Meeting Pool、Journey Between等專輯,以一種適合西方人聽覺的方式,將巴卡人的複音音樂、水鼓音樂推廣給愛好世界音樂的聽者。

「好動媽媽」則是個女子五人組,團長Marie Daul-ne出生於薩伊,父親是比利時白人,於六〇年代薩伊獨立運動中喪生,母親帶著她逃到Ituri雨林,受到匹美人照顧,得以倖存。長大後,Marie Daulne移居歐洲,致力硏究非洲原住民音樂,組了純女子的「好動媽媽」樂團,首張專輯Adventures in Afropea 1是一個無伴奏合唱專輯,大量使用匹美人的複音音樂概念,成爲世界音樂史上最暢銷的非合輯式作品。

消失的雨林與村居

就在國際歌迷擁抱巴卡美聲之際,匹美人卻面臨文化存亡的掙扎,因爲他們所居住的雨林正在快速消失中。根據 Jean-Pierre Hallet的調查,匹美人如果要維持舊有的採集狩獵生活型態,每個人至少需要兩平方英里的雨林,但是薩伊政府爲了木材輸出、作物種植等經濟活動,自三〇年代開始不斷砍伐雨林,迫使Ituri雨林裡的Efe匹美人出走成爲村落人,僅存四千人(本世紀初尙有七萬五千人)維持著祖先的傳統,在雨林裡生活。

當雨林裡不再有匹美人,巴卡的複音美聲終究只是一種高級音響裡的聽覺享受,聽者不可能知道那頑固的下行音符象徵著人與森林對比的渺小,而嚴謹的輪唱曲代表著自由自在、崇天敬人的巴卡精神,也隨著雨林消失了。

註:

薩伊今已改名爲剛果民主共和國,剛果則仍名剛果共和國,爲了避免混淆,此處仍襲用舊稱薩伊、剛果。

延伸聆聽:

1. Louis Sarno/Bayaka: the Extraordinary Music of the Babenzele Pygmies,CD book/Ellipsis Arts(1995)

2. Pierre Toureille/Congo: Cer-emonie du Bobe/Radio France(1991)

3. Larry Blumenfeld/Echos of the Forest, Music of the Central African Pygmies, CDbook/Ellipsis Arts(1995)*本書收錄Colin Turnbull, Jean-Pierre Hallet, LouisSar-no等人的田野採音。

4. Baka Beyond/Spirit of the Forest/Hannibal(1993)

5. Baka Beyond/Heart of the Forest: Music of the Baka People of Southeast Camer-oon/Hannibal(1992)

6. Zap Mama/Adventures in Afropea 1/Crammed Discs(1992)

 

文字|何穎怡  台北之音「台北大耳朵」節目主持人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