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世界音樂

相關文章 16 篇
  • PAR表演藝術
    CD小舖

    聽,誰在那邊唱歌?

    是誰在那邊唱歌?用什麼語言?唱些什麼? 這些疑問的解答對於部份當代音樂人口而言已不是首要的聽覺倚靠了。傳統的音樂脈絡及音樂內涵的尋跡並不影響這類聽衆取擇音樂的評斷標準。 於是,當非洲的旋律及節奏傳入西方樂壇,逐漸而完整地登上西方普及音樂的舞台,緊跟著,也可見到亞洲人搖擺著他們並不全然暸解的,非原生於歐美流行文化的「外來」聲響。我們強烈感知:一種無關文化認同、語言與聽者關係、歌曲內涵等的成份滲入我們習慣已久的「舊習」音樂分類。 語言,不再是與聽者產生互動的主要音樂成份之一。透過翻譯,或許偶有間接而片面的感動,但直覺的、本質的撼動往往源自旋律與節奏的特異性,與其突破聽覺習慣的驚異效果。 如此新的聽覺形態,或導源於人類共有的潛意識,或源於潮流與音樂產品市場的有意識敎育,我們都不難發現,它已將音樂市場與生態導向一個多元、反因循、反形制的規模。隨之瓦解的是耳朶對固定形式的堅持。 更多無法以舊有類別分門的音樂,與這樣的聽覺潮流產生呼應關係。 「世界音樂」(World Music)正是如此關係成熟後產生的新名號之一。 八〇年代末,一羣西方流行樂界人士,因警覺到音樂市場上日益增加的「異」文化音樂成份,在倫敦召開一系列會議。當時他們普遍所指爲流行音樂中逐漸增強的非洲音樂成份。一種很容易引起人共鳴的強烈節奏開啓了音樂市場的新生命。但因傳統音樂分類無法爲此種新興音樂風格定位,這些以製作人、樂評人、廣播界代表等爲主的樂界人士於是商議爲其正名。「世界音樂」的稱謂於是產生。 「世界音樂」並不是個人人滿意的結果,但它畢竟比原本的「第三世界音樂」、「熱帶音樂」等未確立的稱謂來得客觀,且寬濶;也遠比民族音樂來得生活。然而因它的年輕、它所含括的音樂內容甚多,常令它所指模糊。雖然如此,經由西方音樂工業的推動後,「世界音樂」的概念也逐漸爲音樂消費者接受。但偶而其所指內容的不一致性,仍讓大衆無所適從。 我們以西方流行樂界扮演領導角色的吿示牌(Billboard)排行榜做分析:其每二週一次的世界音樂榜,榜上的常勝軍中有百分之七十至八十爲具非洲音樂成份濃厚的作品。這些作品或許是歐美製作羣主導、非洲藝人演唱演奏。或許是歐美藝人與非洲藝人的跨文化

    文字|鍾適芳
    第28期 / 1995年02月號
  • Folk Roots是了解世界音樂與民謠的最佳指南。
    尋找百分百的表演雜誌

    品味獨特的世界音樂雜誌Folk Roots

    二十年的雙月刊Folk Roots,比起台灣許多絞盡腦汁創新賣相的雜誌,實在其貌不揚。套用BBC主持人查理.吉列特(Charlie Gillet)的話:「我向來對於Folk Roots封面的毫無設計不敢恭維,但自從另一本雜誌出現後,我才覺得Folk Roots從裡到外風格一致,是很重要的。」吉列特當著Folk Roots總編輯伊安.安德森(Ian Anderson)的面的嘲諷,骨子裡其實是讚美Folk Roots的不流俗、不譁衆取寵。而他所指的另一本雜誌,是九九Gramophone出版的與Folk Roots形成對壘局勢、面貌皎好的Songlines雜誌。 Folk Roots有一群陣容堅強、牙尖嘴利、偶爾刻薄的樂評班底,形成了Folk Roots固定的行文風格。對於不好的作品,經常可見這群人窮凶惡極地追打,對於欣賞的聲響,即使無助雜誌銷售、沒有廣告贊助、來自地球任一角落的無名樂人,也能佔有大篇幅報導。安德森曾說:「每週自世界各地湧進編輯室的CD堆積如山,但我們都一一聆聽,且絕不以封面設計的優劣取捨。」 當然,Folk Roots的編輯群也難免養成一種主觀的、倫敦中心的品味,例如,英國民謠在年度的評比中總是高居不下,如此的喜好,大約過不了英吉利海峽。不過,相較於轉載不痛Folk Roots不癢的新聞稿的雜誌,一旦想參考世界音樂/民謠的出版資訊與評論,筆者還是寧可選擇Folk Roots樂評挑剔的耳朵與伶牙俐齒。 文字|鍾適芳 文字工作者

    文字|鍾適芳
    第100期 / 2001年04月號
  • 西塔琴演奏家Shujaat Khan。
    即將上場 Preview 跟著音樂看世界 首站來到北印度

    兩位大師 互動中帶你讀取音樂人生

    兩廳院的講座型音樂會「民族音樂學堂」系列今年轉型為「我是這樣看世界」,藉由表演帶出世界各地的文化,突顯音樂在歷史與社會脈絡中的特殊角色與意義。首場來到北印度,「香料西塔.即興印度」將透過兩位大師與觀眾的互動,讓觀眾領略他們的文化、人生與精采音樂。

    文字|李秋玫
    第237期 / 2012年09月號
  • 凡間的Gjallarhorn,沒有天神的重責。
    世界民族樂

    天神的號角,無疆界!

    一場年輕與遠古的交會中 隱約可見鄉野「民謠家族」式的默契 與非職業特質

    文字|鍾適芳
    第73期 / 1999年01月號
  • 世界音樂方興未艾,匹美人卻面臨文化存亡的掙扎,因爲他們所居住的雨林正在快速消失中。
    世界民族樂

    從匹美人到「巴卡超越」

    匹美人的複音音樂非常厚重濃密 採取類似岳得爾調的眞聲 假聲交互使用,形成一種波浪的感覺

    文字|何穎怡
    第88期 / 2000年04月號
  • 朱哲琴《阿姐鼓》
    回想與回響 Echo

    忘不了的靑稞

    朱哲琴,站在一個漆上金色的五級活動高台上,背後的天幕投射燦爛的金色雲海,那莊嚴而空靈的樂聲,鮮活地描繪出藏人把死亡看成是另一個生命的開始,沒有半點悲傷。

    文字|梁小衛
    第87期 / 2000年03月號
  • 台灣阿美族歌手迴谷。
    世界民族樂

    散歩到世界叢林

    在台灣,終於第一次聽見世界的聲音。我們雖落後已久,亦不妨藉這個音樂節,扎實地調音。

    文字|鍾適芳
    第89期 / 2000年05月號
  • 溫德斯與庫德。艾格稜(Egrem)錄音室。
    名家訪談

    庫德的音樂時光隧道(下)

    那些企圖擺出經理、官僚或老闆樣的製作人,什麼也不懂,即使在他們自己的文化情境中,他們也表現得蠻横,野心勃勃,那是不對的,因爲那不會讓你找到眞正尋找的東西 ──庫德

    文字|鍾適芳
    第85期 / 2000年01月號
  • 溫德斯妻子(Donata Wenders)攝下的珍貴畫面。庫德與飛列。
    名家訪談

    庫德的音樂時光隧道(上)

    別人冠給庫德頭銜不嫌少。吉他手、電影配樂作者、搖滾/民謠歌者、藍調樂人、製作人。早年他額束髮帶,領口敞開的「吉他王子」樣,到電影配樂的綺麗雲霧,到「世界音樂製作人」的新職銜對庫德來說,他都只在做一件事情,彈吉他或與人對彈。

    文字|鍾適芳
    第84期 / 1999年12月號
  • 由於《北非剪影》的推波助瀾,許多知名製作人蜂擁至酋酋卡村錄音。圖為拉斯威(Bill Laswell)採音的《天空啓示錄》Apoca1ypse Across the Sky便是一例。
    世界民族樂

    遮蔽天空下的啓示錄

    布洛斯與蓋辛將切割藝術引用在他們寫作的詩詞上結合在摩洛哥採錄來的音樂形成一種奇特的聽覺藝術

    文字|何穎怡
    第91期 / 2000年07月號
  • 世界音樂的政治及文化性格,從一開始與會者為了「如何定義世界音樂」而激辯就可窺得一二。
    座談會

    一個「世界」,各自表述「音樂」?

    世界音樂所指涉的異國情調,是不是仍然帶著偏狹的政治態度?唱片工業的操作對於音樂的傳播是正數還是負數?世界音樂仍然在玩傳統/創新的老把戲嗎? 一場由台北藝術推廣協會所策畫的研討會,邀來歐洲及台灣的世界音樂節策展人、媒體工作者、唱片業者展開對話,席間各種「聲響」並陳,有和諧的高音,也有激烈的異聲,在在展現世界音樂追求「差異」的核心槪念。

    文字|林秀靜
    第92期 / 2000年08月號
  • 阿美族的李泰祥為齊豫、施孝榮等知名歌手創作出眾多評價極高的歌曲。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原」聲繚繞 何日還「原」?

    你能想像沒有原住民歌手的台灣流行樂壇嗎?原住民歌手的天賦嗓音、節奏肢體,往往能讓他們成為矚目焦點,得到樂迷共鳴萬沙浪、高勝美、李泰祥、胡德夫以至天后級的張惠妹,創作歌手陳建年、巴奈、紀曉君等。但在不同的歷史時空下,他們如何從順應模仿主流、重新發掘族群音樂文化,到唱出自己的「原」音?

    文字|楊久穎
    第198期 / 2009年06月號
  • 繼伊布拉印飛利在《記憶哈瓦那》專輯中演出後,World Circuit已出版他的個人專輯,製作人依舊是萊庫德。
    另類製作

    迴盪在博物館外的音樂

    製作的態度甚於製作的技巧 鍾適芳非常專注於對待那些 參與錄音、創作和演唱的人 以及那些藝人不同的文化背景

    文字|廖勤
    第82期 / 1999年10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專欄 Columns

    我雖孤單,卻很快樂 一個世界音樂工作者的自白

    美術及舞蹈界探索中、西以外之非主流文化早已蔚爲風氣,音樂界則正在踉蹌而行。

    文字|韓國鐄
    第22期 / 1994年08月號
  • 匈牙利的民謠女歌手瑪塔.賽巴斯提雅(Marta Sebestyen)率團演出,底下一片喊喝聲爲她助陣。
    世界音樂

    世界是變大了,還是縮小了?

    一九八七年,「世界音樂」一詞正式被催生於倫敦一酒吧,將當時已急遽成長卻無法被歸類於西方原有樂種的世界各地音樂列入「世界音樂」範疇。問題是,世界那麼遼濶,音樂如此分歧,就像森林中綿伸交錯的枝條,容或植根樹種互異,卻經常不免疊合在彼此的光影裡,這使得「世界」與「音樂」這個複合名詞,從被發明以來就不曾眉淸目楚。

    文字|王曙芳
    第39期 / 1996年01月號
  • 因爲對西方音樂強勢入侵的不服氣,Suso攜著甘比亞的Kora至歐洲發展,成功地闖出一片天地,成爲世界音樂中一個出色的標竿。
    世界音樂

    沒有一個聲音是無辜的

    過去一百多年來,西洋音樂及其觀念的密集對外擴展,甚至強行影響其他音樂文化的發展,已經釀成全球音樂發展史上最顯著的現象。乍看之下,西洋音樂是統一了天下,成爲國際語言,但再一思索,從古典音樂到搖滾樂,其參考音源也愈倚重其他地方的民俗音樂,沒錯,有爲數不少的非西方音樂傳統正隨著「現代化」過程而急遽消失,然而七〇年代點燃的「尋根熱潮」也造就了一批對文化認同具有強烈覺醒意識的音樂人,這股力量進入九〇年代正是如日中天。

    文字|王曙芳
    第40期 / 1996年02月號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新銳藝評 Review

    再不換氣就缺氧

    評四把椅子劇團《呼吸》
  • 維也納

    導演米洛.勞7月起接任維也納藝術節總監

  • 音樂

    班貝格交響樂團亞洲巡迴 攜手陳銳在台演出

  • 特別企畫 Feature

    未完待續的三幕劇

    鋼琴家范德騰與許哲誠的創作火花